教學內(nèi)容:北師大版第5冊“一天的時間——24時記時法”。
教學目標:
1.結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認識24時記時法。
2.能夠?qū)?4時記時法與普通記時法所表示的時刻進行換算。
3. 學生在探索、認識24時記時法的過程中,體會24時記時法在生活中的應用。
4.培養(yǎng)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在教師的直觀演示及自主探究中認知、理解24時記時法。
教學難點:會準確地對兩種記時方法進行互換。
設計理念: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數(shù)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向?qū)W生提供充分從事數(shù)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shù)學知識與技能、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力求體現(xiàn)“在生活中學數(shù)學,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到發(fā)展”的思想。
在教法上,我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學方法,通過教師適時地“引”,來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使師生雙邊活動產(chǎn)生共鳴,和諧發(fā)展。基本策略是:
1.導入生活化,喚起學生已有知識經(jīng)驗。培養(yǎng)學生用數(shù)學的眼光從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增強應用意識,密切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培養(yǎng)數(shù)學意識。
2.以充分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為主線組織教學活動,注重他們的自主參與和合作交流。
3.通過多角度的練習,使學生將知識應用于生活,體現(xiàn)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思想。在學法上,我鼓勵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在自主探究中學習數(shù)學,從而由“學會”向“會學”轉變,讓學生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流程:
一、學習普通記時法
師: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幾個詞語,看看它們是什么詞?(出示詞語:上午、傍晚、凌晨、下午、早上、晚上、中午。)
師:誰能把這些詞語按先后順序排一排隊?
生:我按照從早到晚的順序:凌晨、早上、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
師:這么多的時間段組成了一個新的時間單位,你們知道是什么時間單位嗎?
生:這些時間段組成了1天。(板書:1日。)
師:1日與我們學過的小時之間又有怎樣的聯(lián)系呢?
生:1日有24個小時。
(意圖:通過學生對身邊常見詞語的排列,喚起他們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從而明確1日與小時之間的關系,為學習24時記時法做好鋪墊。)
師:1日有24時,可鐘面上只有1~12個數(shù)字,又是怎樣表示24時的呢?
生:1天中時針要在鐘面上轉兩圈,兩個12就是24。
師:時針從哪兒開始轉起呢?我們來看鐘面。(出示鐘面模型。)
師:晚上12時表明1日結束了,新的一天開始了。作為1日的開始我們把它記作“凌晨0時”。(板書。)
(課件播放一天中的生活片段,請1名學生看著鐘表指向用自己的話講述出來。)
生:新的一天開始了,凌晨4時清潔工人開始清掃街道,早上6時我們準備起床,上午8時我們在學校里上課,中午11時放午學了。
師:現(xiàn)在是幾時?
生:中午12時。
師:從凌晨0時~中午12時,時針走了1日里的第1圈,走了多少個小時?
生:時針在第1圈里走了12個小時。
師:時針繼續(xù)轉動。
生:經(jīng)過短暫的休息,我們又開始了下午的學習活動。下午4時左右我們放學了,晚上8時左右上床睡覺了,夜?jié)u漸地深了,深夜12時,一天結束了。
師:此時,時針從中午12時走到晚上12時,走了一日里的第2圈,又走了多長時間呢?
生:時針從中午12時走到晚上12時,也走了12個小時。
師:所以我們說一日里走了兩圈,一晝夜共是24小時。
(意圖:利用課件播放一天中的生活片段,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感知一天中不同的時間段。時針在鐘面上轉兩圈,一晝夜共有24個小時,建立0時的概念。)
師:(撥到3時。)誰能說說這是什么時候,你會在做什么?
生:3時我會在家里睡覺,
生:3時我會在教室里上課。
師:怎么兩名同學的說法不一樣啊,有了誤會。該怎么說才能解除誤會呢?
生:凌晨3時我們在家里睡覺,下午3時我們在教室里上課。(板書:凌晨3:00和下午3:00。)
師:為了解除誤會,我們要在不同的時間段前面加上表示時間的詞語。這種表示時間的方法就叫做“普通記時法”。
(意圖:進一步明確普通記時法的記時特點,為與24時記時法的轉換打好基礎。)
二、學習24時記時法
師:(課件出示兩個營業(yè)時間牌。)像這兩個牌子上表示時間的方式,你還在哪見過?
生:我在肯德基的營業(yè)牌上見過。
生:我在火車站的時刻表上見過。
生:我在汽車站牌上見過。
師:像這種用0~24個數(shù)字表示時間而不加時間詞的記時方法叫做“24時記時法”。(板書課題:24時記時法。)
師:那么剛才的“凌晨3:00”和“下午3:00”,在平日生活中還可以怎樣表示?
生:我在電視上見過,凌晨3時就用3:00表示,下午3時是用15:00表示。
師:這是為什么呢?請同學用你手中的鐘表播一播,同桌議一議,去尋找答案。
生:通過剛才播鐘面,我發(fā)現(xiàn)時針走一日里的第1圈時,是幾時就寫幾時。當時針走一日里的第2圈時,用時針所指的時刻加上12時就是用24記時法所表示的時刻。
師:這個同學總結得太精彩了,用巧妙的記憶方法能很快算出24時記時方法。
(意圖: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發(fā)現(xiàn)問題,利用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初探出24時記時法的記時方法。在合作探究新知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觀察表述的能力,增強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意識。)
師:學會了24時記時法表示時間的方法,我們來做幾個互動練習:
1.師生互動。(教師說普通記時法,學生快速用24時記時法表示出來。)
師:上午8時30分
生:8時30分。
師:中午12時12分12秒。
生:12時12分12秒。
師:下午4時25分7秒。
生:16時25分7秒
……
2.同桌互動。(同桌兩人,1人說24時記時法表示的時間,另1人在鐘面上撥出所表示的時刻。)
……
(意圖:讓學生通過“互動練習”鞏固24時記時法。學會24時記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相互轉換,并明確這兩種計時方法的異同。)
三、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師:(課件出示生活情境圖。)請同學們觀察這幾幅生活情境圖,再結合鐘面上所給的時間,用24時記時法說說什么時候誰在做什么。
生:8:00,小紅在學校參加升國旗。
生:15:00,小剛和小峰在踢足球。
生:9:00,同學們在上課。
生:12:00,小麗在家里吃午飯。
師:現(xiàn)在老師想帶同學們到修表店里去當一回修表師傅,給4個掉了時針的鐘面安上時針。(板貼4個丟了時針的鐘面。)
(4名學生當修表師傅,其他學生在書上當修表師傅,畫出缺少的時針。)
師:其他同學在下面完成51頁6題。
……
(師出示有梯度的練習,讓學生練習互換不同記時法。)
(意圖:練習題有階梯性,讓學生能靈活地運用所學的24時記時法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并對兩種記時法的互換進行充分的練習。讓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就在我們身邊,樹立起學好數(shù)學、用好數(shù)學的意識。)
四、小結
……
反思:
本節(jié)課的整個教學活動,既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又使學生在交流評價過程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獲得豐富的體驗,較好地達到了教學設想。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內(nèi)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教師在新授時,用自制的精致鐘面模型及實物鐘表,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開啟了思維空間,激發(fā)了探究欲望。學習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教師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數(shù)學教師不僅關注學生的智慧生命,還關注學生的情感價值生命。因此我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了教材,達到了預期效果。學生對普通記時法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再去學習24時記時法,為解決兩種記時法的互換這一教學難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通過學生身邊的實際例子來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既有利于掌握新知識,也有利于深化對知識的應用。
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把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真正交給學生后,我們會感覺到,我們對學生了解的還不夠,他們對課堂所學知識的見解有些是我們所料不到的。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享受到了解決生活問題后的快樂。
整堂課基本上做到了“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關注每一位學生。我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建立一種相互平等、尊重、信任的師生關系,形成寬松、活躍、民主、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在學生之間創(chuàng)設一種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幫助、相互評價的關系,以利于學生人格和心理健康發(fā)展。
總評:
教師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特點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將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將經(jīng)歷、體驗、探究融于教學的全過程,既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又使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獲得豐富的體驗,達到了預計的教學設想。
1.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激發(fā)學生探究欲望。
教師在教學伊始并沒有按教材的安排導入新課,而是用7個表示時間的詞語讓學生排序組成“一日”,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再用自制的精致鐘面模型及實物鐘表,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開啟了他們的思維空間,激發(fā)了探究欲望。讓學生隨之進行探究性學習和思考,促使學生對新知識的認識逐步趨于完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2. 注重知識形成過程,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整節(jié)課從設計到操作,處處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載體,以情境為主線,把激勵性的語言作為航標。如:在學習“24時記時法”之前,教師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普通記時法。在此基礎上通過師生動手操作,探究“24時記時法”的有關知識,使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就在身邊,身邊處處有數(shù)學,感受到數(shù)學的生活化、情境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建立一種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為學生創(chuàng)造寬松、活躍、民主、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在學生之間創(chuàng)設一種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幫助、相互評價的關系,以便利于學生人格和心理健康發(fā)展。
3. 數(shù)學回歸社會生活,知識在實踐中應用。
教師精心設計了有梯度的練習:看生活情境圖,用24時記時法說出他們在做什么;到鐘表修理店去當一回修表師傅,來為鐘表安上時針等。這樣學生把學到的知識融入社會實踐,服務于生話,真正體現(xiàn)了學習數(shù)學知識的價值,使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長盛不衰,學習的動力源源不絕,從而形成學習數(shù)學的良性循環(huán),使學生變“要我學”數(shù)學為“我要學”數(shù)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