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在這四大變革中,內容的呈現方式變革是課堂教學變革的先決條件,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為實現教學內容的趣味性、現實性和開放性,實現學生學習的需要由潛在狀態變為活動狀態,在例題的教學中應做好“四個轉變”。
一 、將例題轉變生活情境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學生的頭腦中往往具有一些有關數學的生活經驗。倘若能夠適時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賦予數學一定的生活色彩,對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從而進一步探索數學問題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我們要善于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創設學習數學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如 “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教材是這樣安排的,復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如8+4=?復習百以內的不進位加法,如46+31=?接著再學習例題37+25=?教學時,我們可以改為多媒體出示學生喜歡的下列玩具:小手槍5元,熊貓32元,房子13元,飛機45元,布娃娃27元,小汽車37元。接著,讓學生思考下列問題,經歷下列過程。(1)選兩件你最喜歡的玩具買,需要多少錢?并列式?(2)獨立嘗試著算算看。(3)請同學們對這些算式進行分類。(4)抽取其中進位加法一例作重點討論、思考到底有多少種算法,哪種算法最簡便。把學習內容融入實際生活情境之中,學生樂于探索,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二、將例題轉變問題情境
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由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情境中,學生面臨新的未知事實和情節,便在頭腦中產生“問題”,引發他們的思維過程。因此,教學時,我們要重視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有疑可問。
如教學“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時,一位教師創設這樣情境:森林公園要舉行一次隆重的聯歡會,小動物們都忙著做準備工作,小豬也高興地接受了一個任務,去算一算給客人的礦泉水夠不夠。可是到了那里,小豬卻哇哇地大哭起來,這是怎么回事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課件出示:來了33個客人,每人一瓶夠嗎?圖顯示:桌上放著9瓶礦泉水,還有一箱礦泉水。先讓學生憑借這個情境,大膽猜想,提出不同的問題,再引導學生進行解答,這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使學生有疑可問。
三、將例題轉變活動情境
現行課本中呈現的例題是生活的提煉和抽象,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參與各種數學活動的機會,提供學生理解數學、探索數學的情境。
如一位教師教學“圓的認識”。
師:你能利用身邊的一些工具在紙上畫個圓嗎?
師:你們是怎樣畫出來的?
生:我用圓規畫,把圓規的一腳固定,另一腳圍繞固定點旋轉一周就畫成了一個圓。
生:我把圓規的兩腳分開,圓規的一腳不動,捏著紙轉動也構成了一個圓。
生:我沿著硬幣邊緣畫一圈就畫出一個圓。
師:用圓規和借助實物這兩種方法畫出的圓有什么不同嗎?
生:一種有圓心,一種沒圓心。
生:怎么會沒有圓心?
師:怎么找圓心?
生:(邊說邊拿著圓片上來大顯身手)把沒有圓心的圓形紙片對折,打開,再對折,再打開……中間的交點就是圓心。
師:是這樣嗎?大家再找一找半徑與直徑,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這時,全班學生都動起來了,去找出半徑、直徑,并通過小組討論、全班交流,達成共識。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學習新知 ,也激活課堂教學。
四、將例題轉變故事情境
小學生對故事、童話、動物都非常感興趣,因此把教材中的例題編成童話、小故事,不但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而且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之中。
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時,依據教材內容,創設“小兔拔蘿卜”的情境。圖的左邊畫了一只灰兔,對話框中出示了“我拔了36個蘿卜”;右邊畫了一只白兔,對話框中出示了“我拔了28個蘿卜”。
師:看了這幅圖,你能編個好聽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生:森林里住著小兔一家。有一天,兔哥哥出去玩,忽然看見自家種的那片蘿卜地,長得出奇的好。它趕緊跑回家叫來妹妹,一起拔蘿卜,兔哥哥一會兒就拔了36個蘿卜,兔妹妹拔了28個蘿卜。
師:看了圖你想提哪些數學問題?
生:兄妹倆共拔多少蘿卜?
生:兔哥哥比兔妹妹多拔了多少個?
生:兔妹妹比兔哥哥少拔了多少個?
生:兔哥哥給兔妹妹幾個蘿卜,他們的蘿卜數就同樣多?
教師把數學例題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故事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去發現,去尋找數學問題,成為一個數學問題的發現者。這樣呈現例題的方式,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因素,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清市元洪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