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有首《琴聲》說得好“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在教學中,老師與學生的關系就像手指與琴的關系一樣。那么,如何尋找教與學的最佳結合點呢?現結合本人十多年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建立“新的”師生觀,調動有效參與
在傳統的師生關系里,學生沒有自由的言論,沒有主動的參與。而“新”的師生關系是人文理念下的“平等、共享”,要求師生彼此敞開心扉、溝通吸納、平等互動。師生、學生間資源(包括人的思想、情感、知識、能力等)的互動共享正是“快樂成長”的源泉。在“平等、共享”的課堂里,學生是知識的積極建構者,老師承擔的是“人格引領”和“教學指導”,正如數學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課堂里,師生同是課程資源的享用者和開發者,師生之間的和諧互動為快樂學習增添了羽翼。
例如在教退位減法時,當我說:“個位不夠減要向十位借1。”就有學生問:“老師,向十位借1個10,為什么又不還給十位呢?”另一位學生就補充說:“我們應該說十位送給個位1個10。”還有學生說得更好:“當個位滿十時就要給十位送1,所以當個位需要數時,十位就會借給它,因為它們是好朋友。”這些都是學生在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中一種積極的情感反應。看似與教學內容沒有很大的關系,實質上這正是學生個體價值在課堂上的具體體現。
二、營造合作氛圍,促進主動探索
未來社會已越來越注重個人能否與他人協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能否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否概括和吸取他人的想法等。在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共同探索能夠強化師生、生生之間的人際關系。”師生之間的平等交流或角色互換,既能發揮教師的指導示范作用,又能使學生參與。在知識共享的時候,集體合作學習,培養合作精神,形成合作機制,是教育教學的主要任務。
如教學“3、5、7、8、11這5個數中,哪一個數與眾不同,為什么?”這樣一道開放題,教師依次出示了以下幾個極富思考性的問題及環節:(1)請每位同學獨立思考,盡可能多地找出與眾不同的數。(2)請每位同學整理自己的思路,準備小組匯報。(3)小組交流:小組成員一個一個地輪流說,聽不懂的可以問,前面說過的后面就不要重復。(4)小組整理成果,準備全班匯報。(5)全班交流。小組成員的積極參與使課堂氣氛達到高潮,方法也是多種多樣,匯報時學生的自豪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意見得到尊重,從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主動探索、合作探索。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討論,在討論中充分享有發言權,可將自己的觀點、想法告訴同學們,同時傾聽其他同學的意見。通過討論,在更深層次上認識所學內容,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拓展學習時空,發揮個性潛能
開放學生的學習心態、凸現學生的主體性、彰顯學生的個體性、解放學生的創造力,是新課程促進學生發展學習的基本理念,也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著力點。為此,老師應更新觀念,盡可能給學生多一點思考時間,多一點活動余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得到最好的發展。例如:教完“圓柱的認識”后,有學生提問:“一張圓形紙片是不是圓柱?”為了澄清這個問題,我讓學生分組討論,結果形成了兩種意見:一種認為一張圓形紙片是圓柱,另一種認為一張圓形紙片不是圓柱,雙方各持己見。看到這種情況,我因勢利導,讓學生學習電視上的做法,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說明自己的觀點,也來一次辯論賽。學生在辯論中各顯其才,各盡所能。擅長口才的,踴躍發言;好動的,操作學具;善于計算的,列式計算;學習能力強的,收集信息,整理材料。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想說就說,想做就做,團結協作,充分展示了各自的風采,發展了各自的創新思維,落實了新課程的理念。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南埕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