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對象是學生,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有一系列有規律的心理活動。心理學是研究學生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所以,教育改革必須借助于心理學,理應把心理學作為教育的理論基礎。教育有了心理學的理論作為指導,教育實踐就能把握正確的方向,推動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
心理學運用到教學中去,就能科學地分析教學過程,認識教學過程中心理活動的實質、規律和作用,就能從心理學角度去分析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智能的發展狀況,以利促進教學改革。
1. 科學指導分析教學方法
在實際教育中,許多教學方法和行為都是傳統的沿襲或者傳統的自想。教育心理學常常對這些方法和行為進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不同的觀點。例如,在課堂上,老師應該采用什么方法指定學生起來回答問題。傳統常識認為,教師應該隨機點,這樣做使每個學生認真地跟著思考。如果教師每次都以同樣的順序提問,學生就會預先知道什么時間該輪到自己,因此只注意自己要思考的那一部分,而不關心其他部分。但是,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一定情境下,按順序輪流回答確實存在弊病,但是不能以偏概全,也有其優越性的一面。在小學低年級,循環輪流提問能給每個學生一個表現的機會,可造就一個良好的整體成就感和優越感。并且,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回答問題,每一次實踐都能得到教師的反饋,這比集中聽取別人的回答問題更重要。此外,輪回循環意味著教師并不偏心。
2. 正確判斷學生行為的原因
利用教育心理學原理,教師可以正確分析學生行為的原因,并能采取一定的干預措施,達到預期的效果。例如,當學生課堂上不遵守紀律時教師應該怎么辦?如果我們憑直覺行事,每當學生做小動作時,都要批評他,似乎如此才能幫助學生記住這條紀律,如果聽之任之,他和班上的其他學生就會以為教師對這條紀律并不是十分嚴肅的。但是,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低年級,當學生做小動作時,教師越要學生安靜,學生越不認真聽課;當教師置這些學生于不顧,轉而表揚那些仍然認真的學生,做小動作率反而會下降。教師對學生行為的原因進行分析,就知道該怎么應對了。如果學生是為了引起教師或同學的注意,那么,教師的批評或提示正中其下懷,強化了他的不良行為;如果教師表揚其他守紀律的同學,則可強化好的課堂行為,抑制課堂不良行為。
3. 分析學生學習困難根本原因
教育心理學雖不能直接告訴教師如何進行針對性的處理學生學習困難的方法,但可采用多種方法來了解困難的原因。例如,一名小學3年級學生在語文閱讀方面存在困難,我們就可以從各種測驗的結果中找出困難的癥結。如果智力測驗成績較低,而且其他各科成績也都很差,那么就表明他在閱讀和其他科目方面的困難與智力有關。如果發現他的智力水平較高,而除閱讀外,其他各科成績并不差,那么,我們就知道他在閱讀方面的困難與其智力及學習能力無關。因此,我們需要對他過去的經驗以及對正字、發音以及語義方面的情況作進一步的考查。
此外,閱讀方面的困難也可能與個人的生活經驗有關,如父母離異、對兒童漠不關心或期望過高致使學習動機受挫,或者與教師關系不和、教學方法不當等致使兒童失去學習興趣等。老師如果掌握了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就能對兒童的學習困難進行追根溯源,如此,他不僅可獲得正確的看法,而且會采取寬容的態度以及有針對性的方法,使其學業獲得進步。
4.教育心理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動性
教學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要從學生心理活動進行研究,使之心理活動積極化,不僅認識活動要處于積極狀態,情感活動和意志活動也要處于積極狀態。脫離心理活動的積極狀態來談學習的主體作用那只是一句空話,所以重視學生學習的心理因素,探索學生學習的心理活動規律,能使我們的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從而提高教學水平。
總之,正確利用教育心理學的指導作用能夠為學校的教學工作帶來非常有效的積極作用,能大大提高教學水平,改進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廣東佛山市禪城區張槎白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