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到外校聽了一節數學公開課,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5年級下冊“中位數和眾數”的知識。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精心創設了一個名為“應聘工作”的課堂情境。
情境描述:
師:假如你去找工作的話,你最關心的是什么?
生:我最關心的是工資的多少。
生:工作環境是否舒適也很重要。
生:我還比較關心公司的效益。
……
師:看來,大家最關心的還是工資待遇問題。
師:現在老師就是某超市的一位副經理,我們超市打算新招一批工作人員,請大家看“招聘廣告”。
招聘廣告
為了擴大經營規模,本超市現招聘工作人員若干名,月平均工資1000元,有意者請速來應聘。
××超市
師:同學們,想參加應聘嗎?
生:(異口同聲)想!
師:這么踴躍!誰來說說你應聘的理由?
生:我想參加應聘,因為工資高,收入可觀。
生:月平均工資1000元,工資高,說明超市的效益好。
生:掙錢多了,可以買很多東西。
師:好,那現在超市里為你們每人出示了一張超市工作人員工資表。請大家仔細觀察一下,如果你沒什么意見,那咱們就簽訂“合同”了!(工資表如下。)
××超市工作人員月工資表 單位:元

學生們觀察分析表格。
師:怎么樣,可以簽合同了吧?
生:老師,您先等等,好像……好像不大對勁兒!
師:不對勁兒?不會吧!
生:老師,怎么員工的工資這么低呀?
生:就是呀,你不是說1000元的嗎?怎么除了經理和副經理之外大家的工資都不足1000元呢?
(很多學生都提出了同樣的質疑。)
生:老師,我感覺您好像在迷惑人!
(一石激起千重浪,大家都把矛頭指向了老師。)
師:(指著“招聘廣告上的“平均工資”。)不會吧!
公司怎么會欺騙員工呢?你們算算“平均工資”是不是1000元!
學生們將信將疑,不約而同地動筆算起來。
……
教師反饋:聽課結束后,教研員帶領所有聽課老師對這堂課進行了評課。參加評課的老師一致認為:本節課教學效果比較好,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對“中位數”和“眾數”概念的理解比較到位。尤其是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應聘工作”的問題情境,從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入手,有意識地將學生引入一個招聘“陷阱”當中,學生通過自主分析,發現“招聘廣告”與“月工資表”情況嚴重不符,從而引發了學生強烈的認知沖突,把學生的思維推向了高潮。
案例反思:在本節課臨近結束時,授課老師這樣問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幾位學生都談到自己理解了“中位數”和“眾數”,學會了利用它們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但也有兩位學生是這樣說道:“生活中騙人的地方太多了,我們應該小心別上當!”“我們應該努力工作當官,這樣掙錢多!”雖然授課老師對此一笑而過,但是這兩句兒戲般的發言卻引起了筆者的深刻思考。
一、這個情境是否“貼近學生生活”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重視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注重實踐應用。”實踐告訴我們:教學中如果能密切聯系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生活,尋找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將學生熟悉的蘊涵著數學知識的生活實例引進課堂,就一定能拉近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從而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其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問題是我們到底該如何理解“貼近學生生活”呢?曾問過幾位同事,大家一致認為:只要是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學生能夠耳聞目睹的生活實例或情境,都可以認為是“貼近學生生活”。我認為,這種認識是膚淺和片面的。大家都知道,兒童的生活世界與我們成年人的有很大的差別,他們每天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學校和家庭中度過,可以說孩子們的生活簡潔而明晰。他們活潑好動,他們喜歡游戲,喜歡探討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有趣的事情,這些構成了兒童獨特的生活世界。反觀“應聘工作”這個情境,雖然學生的表現比較熱情,但是“找工作”畢竟是成年人所面臨或者經歷的事情,孩子們對此知之甚少,與其生活經驗相差甚遠。“我們應該努力工作當官,這樣掙錢多!”,看似無意的童言,卻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在這個情境中,孩子們收獲了知識,卻迷失了方向。在一些公開課或優質課中,我們經常會看到老師為學生創設諸如“計算手機或電話的費用”、“為商場的銷售活動出謀劃策”、“計算外出游玩的開支情況”等活動。這樣的課堂上,孩子們充分展示著自己的想象,積極執行著教師的課前預設,聽課者津津樂道地聽著教師的“精彩創意”。可是當我們拋開知識學習的層面,站在孩子成長的角度仔細審視這些情境,我們不禁會問:“孩子們真的了解這些事情嗎?”“這樣的情境會把尚不諳世事的孩子們引向何方?”
二、創設“生活化情境”,我們忽視了什么
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有的老師認為是“激發興趣”,有的認為是“引發思考”,有的則認為是體現數學的價值。我想這些理解都是合理可行的,但是我們卻忽視了一項重要內容——思想引領。也許你會反問,“思想引領”,這不是語文課、品德課的任務嗎?的確,數學課必須以“數學”內容為核心。但是,我們作為一名教育者應該認識到,“教學”的前提是“教育”,任何一門課程都不能無視“教育”而片面或者不擇手段地強化“教學”。創設“生活化情境”,是為了“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是為了“了解數學的價值”,更是為了學生健康人格的和諧發展。就拿“應聘工作”這個情境來說,雖然學生的反映比較熱情,但其中很大原因并不在于數學問題本身,而是一個我們成年人比較感興趣的“金錢”思想在作怪。思考的欠缺,導致認識的膚淺。對于這樣一個復雜而深邃的社會問題,學生們怎么會理解呢?“生活中騙人的地方太多了,我們應該小心別上當!”有了這樣的思想意識,孩子們又該如何認識和走進我們的生活,認識我們這個社會呢?創設生活化情境,顯示課堂教學的優化,意于數學課外的延伸。我們倡導“數學問題生活化”是為了學生更好地“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生活、分析現實社會”,而不是讓學生過早地涉足社會,接受參與社會的模擬練習。
“數學”可以“生活化”,但是“生活”一定要謹慎“數學化”,避免“‘去數學化’傾向”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進一步蔓延。
(作者單位:山東省廣饒縣花官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