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上課伊始,教師出示測試中錯誤率較高的一道題:“AB兩地相距540千米,客車和貨車從兩地相向而行,6小時相遇??拓泝绍嚨乃俣缺仁?4,貨車每小時行幾千米?”讓做錯的學生反思。
師:許多同學向我反映解這道題時不知從哪里人手,才能求出問題。通過讀題可知題中給了我們3個條件,我們不妨從中任選兩個,判斷它們能否進行有意義運算。若能,請說出所求結果表示什么?請大家分組討論。
(討論完畢后,師有意指名考試出錯的學生代表小組回答。)
見之一:我們選擇的是總路程540千米和相遇時間6小時這兩個條件,根據我們以前學過“速度和x相遇時間:總路程”這個關系式,可以求出速度和是90千米。
意見之二:我們組選擇的兩個條件是:總路程540千米和客貨兩車的速度比是5:4。看到比我們首先想到是按比例分配,經其他組員點撥后發現,因為相遇時客貨兩車所行時間相等,所以兩車的速度就是各自所行路程的比,即相遇時客貨兩車所行路程比為5:4。如此,按比例分配可以求出相遇時客車行了300千米[540÷(5+4)×5]、貨車行了240千米(540-300=240千米)。
意見之三:我們組選擇的是相遇時間6小時和客貨兩車的速度比是5:4這兩個條件。和組2同學的思路一樣,我們也想到了按比例分配。我們組有同學認為,因總路程相等,由客貨兩車的速度比可知客貨兩車行完全程的時間比為4:5,然后按比例分配??山洿蠡镉懻摵蟀l現,相遇時間6小時并非兩車行完全程的時間和,所以這種思路是錯誤的。但我們根據由6小時相遇和兩車的速度比,可以求出兩車每小時分別行全程的5/54、4/54。
師:綜合各小組的想法,在任選兩個條件組合的環節所求答案不外乎以上3種情況。大家順著已經求出的答案,再次尋找條件進行整合,試試能否求出本題的結果。
一會兒工夫,學生紛紛舉手。
生1:把求得的速度和90千米按比例分配[90÷(5+4)×5]、[90÷(5+4)×4],可知客貨兩車每小時分別行50千米、40千米。
生2:我們得知從起點到相遇點客車6小時行了300千米、貨車6小時行了240千米,可分別求出兩車的速度。
生3:因為客貨兩車每小時分別行全程的5/54、4/54,結合全程540千米,也可輕松得出兩車的速度。 師:你們表現得非常棒!現在請大家在此基礎上,再去了解不同的解題策略。
[反思]
學困生在班級中總會占一定比重,這是個無法回避的事實。如何讓這部分學生盡快跟上其他學生的學習節奏?這是個令所有教師困惑的問題。不論是教師輔導還是學生一對一互助,都不及讓學困生自己“開竅”來得扎實有效。上述案例中,一道本來令學困生束手無策的題目在教師的巧妙引導下,竟然生成出了絢麗的火花。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思路打開了,實現了從“無序”到“有序”,從“不知所措”到“思如泉涌”的轉變。其實,教師并沒有什么驚世駭俗之舉,他只是洞悉了學困生的心理狀態:很想求出問題,可又不知如何入手。這部分學生往往為問題所累,鉆入“牛角尖”而無法自拔。針對這類情況,筆者建議在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思考時要做到以下3點:
一、以退為進,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對于一些需要多次思維“轉彎”的難題。不妨讓學生拋開問題不想,從自己的實際經驗出發,任意選取兩個相關聯的條件運算出一個結果。表面看來,此舉似乎是在無奈中“碰運氣”。案例中的3種思路卻表明:第一步所求結果往往是算出最后問題不可缺失的關鍵“中間量”。如此,就算成績再差的學生都能較為順利地求出一個答案,然后利用所求結果再次尋找合適的條件,一般即可求出問題。思考時,巧妙地“退一步”反而會令思維瞬間變得異常清晰,便于學生更快地向最后問題“前進”。
二、力求算法多樣化,培養思維的廣闊性。課程標準提倡算法多樣化;思考時要力求題中所給資源利用達到最大化,盡可能求出不同的答案。要知道,我們要求學生會做的不是一道題而是可以千變萬化的一類題。案例中學生的表現就很突出,他們不拘泥于一種算法,總是希望通過自己的思考說出與眾不同的思路。這種習慣,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有效地預防“走進死胡同出不來”的現象。
三、提高鑒別能力,培養思維的深刻性。任選兩個條件先求結果,這種思路無疑能夠有效地降低習題的難度,使學習困難的學生盡快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有時會出現有學生不管組合有無意義,拿起數字亂算一通的現象。如案例中的相遇時間6小時和客貨兩車的速度比是5:4這兩個條件,很容易讓學生想到把6小時按比例分配這個錯誤思路。對此,教師要教會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把“相遇時間”轉化為“速度和”方可按比例分配,有效地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作者單位:江蘇省通州市英雄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