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后存在更加復雜的關聯關系,應從完善有關法規和規章、國有銀行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制度、有關上市規則和會計制度等層面,加以規范和治理。
隨著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國有商業銀行的股權結構日趨多元化,業務范圍日益廣泛,國有商業銀行及其股東的關聯關系變得更加復雜,關聯交易的規范與治理日益成為引起廣泛關注的話題,也是一個需要深入討論的話題。
關聯方和關聯交易
各國的公司法、證券法以及會計準則中對關聯交易的界定,在內涵和外延上差別較大。本文主要討論對國有商業銀行改制上市有借鑒意義的一些規定和做法,與我國會計準則進行比較研究。
關聯方的界定。關聯方的界定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概括方式,即通過抽象出關聯方的一般特征,以此來判別關聯方;另一種是列舉方式,即將不同形式的關聯方羅列出來。多數國家采用的是第一種方式,這種方式也體現了會計所遵循的“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但缺點是在具體適用方面存在困難。對于香港聯交所上市規則、美國財務會計準則以及國際會計準則有關關聯方的定義來說,外延比較廣泛,但對關聯方界定的實質都是一方對另一方的經營決策具有控制權或重大影響的人或實體,其本質是“對一方的經營和決策具有控制權或重大影響力”。
我國對關聯方的界定主要見于企業會計準則和滬深股票交易所的上市規則中。與國際會計準則基本趨同,我國也采用的是概括方式與列舉方式相結合的立法體例。最新的《國際會計準則第24號》將受國家控制的主體列入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范圍之內,也就是說,不再豁免利潤導向的主體披露它與其他受國家控制的主體之間的交易。香港聯交所的上市規則的做法是對中國發行人單獨進行專門的規范,不認為中國政府機關是中國發行人的關聯人士,我國由于存在大量的國有企業,如果采用國際會計準則的做法勢必使企業披露成本大增,關聯方的范圍顯得過于寬泛。因此,如何將國內規則與國際規則進行銜接,是國有商業銀行股改上市后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
關聯交易的界定。對于關聯交易,國際上并沒有統一的界定。關聯交易一詞最早見于德國的法律,它一般是指關聯方之間發生的轉移資源和義務的事項。日本、中國香港和國內卻采用關聯交易的提法,英美法系國家則采用“自我交易”提法。此外,還有些國家雖未直接提及關聯交易,但在公司法中存在“董事抵觸利益交易”、“董事與公司間的利益反向的交易”等提法?!秶H會計準則第24號——關聯方披露》規定關聯方交易為:關聯方交易,是指關聯方之間相互轉移資源或義務,不論是否收取價款。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則定義為:關聯方之間的交易被認為是關聯方交易,即使它們在會計上沒有確認。從以上表述中可以看出,各國對關聯交易的界定有兩個特點。首先,關聯交易發生于關聯方之間,交易的公平性不容易評價。其次,各國對關聯交易的界定遵循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只要在關聯方之間發生資源或義務的轉移,就應認為發生了關聯方交易,而不論是否收取價款,也不論在會計上是否得到確認。在實踐中,關聯方的識別是很困難的,關聯交易本身也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對關聯交易進行規范是各國立法和司法實踐中的難點。
從我國相關法規對關聯交易的定義看,《公司法》為關聯交易的規范提供了原則性框架,會計準則和滬深資本市場《上市規則》對關聯交易的定義進行了具體界定,雖然在表述上不同,但其實質是一致的。二者的差異體現為:《上市規則》中對上市公司關聯股東和關聯自然人的定義較為寬泛,比如包括了持有上市公司5%以上股份的法人及自然人?!渡鲜幸巹t》中還引入了“潛在關聯人”和“歷史關聯人”的定義:前者是指根據與上市公司關聯人簽署的協議或作出的安排,在協議或者安排生效后,或者在未來十二個月內,將成為關聯法人或關聯自然人;后者是指在過去十二個月內曾經是上市公司的關聯法人或關聯自然人。
銀行股改中的關聯交易
在股份制改革前,國有商業銀行的關聯交易相對簡單,但在新批準部分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入股保險公司以后,國有商業銀行將成為銀行控股公司。如何妥善處理集團公司內關聯交易將成為一個普遍關心的問題,特別是政府通過國有投資公司(如中央匯金公司)對包括國有商業銀行在內的多家金融機構進行投資并控股以后,對這些投資控股公司下屬的金融企業之間的關聯交易如何確認和規范將是一個新的課題。另一方面,在新的國際會計準則框架下,國有商業銀行與國有企業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是否應該作為關聯交易進行披露和規范也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
與控股股東的關聯交易。中央匯金公司成立后,其投資或注資的對象已經囊括了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證券公司,并且在此過程中打造了建銀投資、銀河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投資實體。按照關聯交易規范的有關規則,同受一個實體控制的企業屬于關聯方,這在國有商業銀行境外上市過程中可能遇到法律和規則上的障礙。因此,理清像匯金這樣的國家投資公司與其注資或控股的企業之間的關系就顯得十分必要。
匯金公司作為準政府機構,其與中信、光大這類控股公司不同,是純粹的控股公司,只負責控股、派出董事,而不從事商業經營。此類公司只要符合香港聯交所關于中國政府機構的定義,其所控制的企業之間將不被視為關聯關系。從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以及中國工商銀行發行H股的實踐看,各行均已得到香港聯交所豁免披露其與同受匯金公司控制的金融企業之間的關聯方關系的義務;保薦人(主承銷商)與發行人律師也都不將匯金公司視為國有商業銀行的關聯方。
隨著中國金融混業經營的推進,類似匯金公司這樣的國家投資公司的平臺可能會發揮更大的作用,如果相關法律法規對其沒有明確的界定,國有商業銀行在進行關聯交易規范和披露等方面都會顯得無所適從。因此,目前關于銀行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方面的法律法規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金融控股集團內部的關聯交易。隨著金融業進一步對內對外開放,銀行控股公司、金融控股集團逐步浮出水面。目前工、農、中、建、交等商業銀行已不是單純的商業銀行,隨著金融業的混業經營將進一步發展,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發展成為各類金融控股集團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在目前的分業監管格局和現行會計法規及上市規則下,如何規范內部的關聯交易也將成為國有商業銀行改革進程中一個重要的課題。
首先,金融分業監管的格局為國有商業銀行內關聯交易規范帶來了難度。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國有商業銀行關聯交易首先要受中國銀監會的監管,中國銀監會先后出臺了《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會關于規范股份制商業銀行年度報告內容的通知》和《商業銀行與內部人和股東關聯交易管理辦法》來規范商業銀行的關聯交易披露和管理。此外,對于上市商業銀行的關聯交易還要受中國證監會的規范和交易所上市規則的約束。從內容看,中國銀監會的監管并未超越證券市場原有的力度,只是將未上市商業銀行的關聯交易納入監管范圍。
其次,我國會計制度長期處于分割狀態。我國執行的是分行業會計制度,商業銀行執行《金融企業會計制度》。財政部在90年代以來的會計制度改革過程中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會計準則,新出臺的企業會計準則目前仍僅在上市公司中實行。
第三,隨著金融業綜合經營的發展,銀行、保險、證券業相互融合的趨勢不斷深化,金融業的關聯交易問題可能日趨復雜并呈現出與一般企業不同的特點。這一趨勢將使現行的有關一般企業關聯交易的規范運用到金融業時顯得不相適應。
銀行與非金融國企的關聯交易。經過多年改革,我國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已經成為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金融企業,因此,分析國有商業銀行與國有企業之間的關系不應局限在其是否同受國家控制,而應考慮交易的本質是不是自主的市場行為。
銀行關聯交易的現狀和問題
我國商業銀行主要關聯交易形式是關聯方信貸、關聯方擔保等。目前在上市商業銀行中,各家銀行都能履行披露義務,對關聯交易進行規范的披露,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匯金公司與財政部對國有商業銀行做出的交易安排對于國有商業銀行影響較大。從披露的關聯交易情況看,匯金公司與各家銀行簽訂的期權合同及今后可能出現的不良資產轉讓與注資事項,對國有商業銀行的收益與資本金有重大影響;而財政部也安排社保基金理事會認購國有商業銀行股份。雖然根據財政部及匯金公司的性質,這類交易可以豁免相關的披露程序,但是從重要性的角度來看,此類交易應在今后制定規范時予以關注。
其次,國有商業銀行為了實現完善公司治理和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在改制和上市過程中通常采取了引進境內外戰略投資者的措施,并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按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國有商業銀行與戰略投資者當然地成為關聯方。在戰略合作協議的框架下,今后國有商業銀行與戰略投資者之間的各種直接或間接的交易都會成為一種經常性的或者持續性的關聯交易。
第三,國有商業銀行通過集團內部其他金融企業轉移不良貸款,保持其資產質量的關聯交易仍然存在。目前已經改制的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先通過向資產管理公司剝離、后通過核銷等方法進行了處理,但今后發生的增量不良資產銀行是否完全可以自主消化尚不明確。而未來銀行、證券、保險混業的可能前景,使國有商業銀行通過自身控股的機構來進行不良資產轉讓的空間是存在的,其規范問題也應予以明確。
第四,由于國有商業銀行集團內部有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多個實體,隨著中國金融混業經營的進一步發展,它們之間進行的資金往來、證券買賣、咨詢服務、擔保等交易事項可能會更加突出。
國內對關聯交易也制定了一些有關法規,但目前來看也有一些問題。
《公司法》和滬深上市規則對關聯交易的規范。在公司法方面,我國原《公司法》對關聯交易的規定過于原則,過于簡單,流于表面,而新《公司法》在關聯方的范圍、損害賠償責任、利害關系人表決排除、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忠實義務、法人資格否認制度等多方面對關聯交易進行了規范,為我國關聯交易規范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對于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的規范,其主要內容體現在交易所的上市規則中,比如《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2004年修訂版)》對于上市公司關聯交易就主要是以強化披露為重點,在此基礎上還引入了關聯董事和關聯股東回避表決制度,并加強獨立董事在關聯交易審查方面的作用。因此可以將我國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的規范總結為三部分,即關聯交易表決程序合法;獨立董事對關聯交易的公允性無異議;按照有關規定對關聯交易進行充分披露。
銀行監管法規對商業銀行關聯交易的規范。對于商業銀行關聯交易,我國《商業銀行法》和《貸款通則》做出了原則性的規定。《商業銀行法》第四十條規定,商業銀行不得向關系人發放信用貸款;向關系人發放擔保貸款的條件不得優于其他借款人同類貸款的條件?!豆煞葜粕虡I銀行公司治理指引》對商業銀行關聯交易問題做出了更為細致的規定?!吨敢返谑臈l和第二十七條規定了控股股東的誠信義務和董事的誠信和勤勉義務;第七條至第十條就股東與商業銀行的關聯交易進行了原則性規定;第四十條和第四十一條規定了關聯交易的授權機構和程序。
另外,銀監會先后出臺了《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規范股份制商業銀行年度報告內容的通知》和《商業銀行與內部人和股東關聯交易管理辦法》,對商業銀行關聯交易進行了更為詳細的界定,這標志著我國商業銀行關聯交易規范已經從零散走向系統,由原則走向具體,其中《管理辦法》對“一般關聯交易”和“重大關聯交易”的定義為現實中對關聯交易的確認提供了實用的法律依據。不過,對于復雜的商業銀行關聯交易來說,目前的規范還是不夠的,規范的力度和針對性均不夠。
多角度治理銀行關聯交易
首先,需要進一步完善我國有關關聯交易的法規和規章。證監會有必要協同銀監會制定和完善上市商業銀行關聯交易的指引,并且在監管層面上加強協作,相關監管部門應當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完善執法環境。
其次,進一步完善國有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制度,使國有商業銀行關聯交易更加透明、公正。通過完善分類表決制度、獨立董事制度、表決權回避制度等,使國有商業銀行股東、存款人的利益免受不當關聯交易的侵害,充分保護廣大中小股東的利益。
第三,深滬交易所的上市規則也應考慮到上市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控股商業銀行)關聯交易的特殊性,進一步完善上市規則。雖然銀行類上市公司家數還不多,但其在A股市場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兩市上市規則中應該充分考慮國有商業銀行上市以后可能出現的各種關聯交易問題,進一步完善上市規則。這對于中國資本市場以及銀行業的長遠發展意義重大。
第四,從會計制度方面限制利用關聯交易操縱利潤的可能,對持續性關聯交易保持關注。企業會計準則均對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的利潤確認進行了規定:上市公司與關聯方之間的交易,對顯失公允的價格部分,不得確認為當期利潤,只能作為資本公積處理,且不得用于轉增資本或彌補虧損。企業因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交易產生的溢價不得計入當期利潤。但公司利潤操縱的手段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如通過第三方對關聯關系進行隱瞞,達到關聯交易“非關聯化”的目的。因此,必須從會計制度方面,對持續性關聯交易保持高度關注。
(作者單位:特華博士后工作站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