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多元化嚴重不足
正規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的多元化嚴重不足,競爭有限。通常情況下,在討論金融機構的區域布局狀況時,一般使用兩個指標:一定區域內金融機構的種類,以反映機構多樣化程度及競爭狀況;每萬人擁有的金融機構網點、服務人員的數量。

以縣域為樣本考察,金融機構種類是比較齊全的(見表2),有國有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個別縣域還有商業銀行、村鎮銀行,甚至還有貸款公司。從表面看,似乎已經在縣域范圍內形成了一種金融機構競爭的局面。但是,對這些機構在縣域內的區域布局進行考察后發現,在12個樣本鄉鎮,除農村信用社和還沒有開展貸款業務的郵政儲蓄外,僅有2個鄉鎮有農業銀行的業務網點,甚至有個別鄉鎮連郵政儲蓄業務也沒有(見表3)。中國銀監會2007年6月28日公布的《中國銀行業農村金融服務分布圖集》顯示,現有正規金融機構深入農村不夠,鄉鎮的金融市場沒有形成有效競爭。
因此,農戶對于參股新成立農村金融機構態度比較積極。
在農戶對“如果有人要在村里組建一個金融合作組織,且經過正規注冊,你是否愿意入股成為該金融組織的股東?”的答案統計中(見表4),可以看出有59%的農戶愿意成為新成立農村金融機構的股東,41%的農戶不愿意參
股新的農村金融機構。
并且,樣本農戶也比較愿意在新成立的農村金融機構存款(見表5)。對“如果本地人在村里建了一個經過正規注冊的合作金融組織,你不是股東或社員,你是否愿意在該機構存款?”問題的答案統計可以看出,有超過一半的農戶表示愿意在新成立的機構存款,出于“方便”因素考慮的農戶占比最大,達71.7%,符合金融服務的提供和購買的方便原則,也說明了廣泛建立接近農戶的金融機構的必要性。同時,約占四成的農戶表示不會在新成立的機構存款。
國有機構存貸比低,縣域資金外流嚴重
調研涉及的6個縣域,除了磐石市農業銀行存貸比高于監管要求以外,各地國有商業銀行存貸比均較低(見表6),表明國有商業銀行在縣域內吸收的存款在當地的利用率較低。2006年底,河南省確山縣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的存款余額分別為2.96億元、3.18億元,但發放的貸款余額僅分別為15萬元、6萬元;遂平縣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的存款余額分別為1.89億元、3.65億元,但發放的貸款余額分別為0元、4萬元。存款的當地貸放率極低,較多縣域資金通過國有商業銀行外流。如果這些資金能夠留在縣域,將大大改善縣域內的資金供給狀況。
河南省駐馬店市各金融機構也表現出類似的情況(見圖1)。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存貸比均較低,只有地方性小型金融機構——農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存貸比相對比較合理。由此可以認為,地方性小型金融機構的發展,有助于緩解縣域資金外流狀況,有助于增加縣域信貸資金供給。

1999~2006年,河南全省縣域存款占全省存款的比重相對穩定,而貸款占比卻顯著下降(見圖2),縣域存款在全省的占比由42.2%下降到39.3%,下降了3.1個百分點,而貸款占比卻由45.5%下降到30.2%,下降了15.7個百分點。由此,河南全省金融機構的流動性狀況發生了較大的變化,1999年為縣域貸差119.6億元,2000年開始轉為存差,且存差日益擴大,2006年底達到1936.1億元。
郵儲只存不貸狀況未改
近年來,郵政儲蓄部門為改變只存不貸狀況而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也在2007年3月20日成立。但是,在調研樣本區域內,郵政儲蓄部門仍然沒有建立起來向“三農”流域提供信貸服務的機制,存貸比均為0(見表6)。
新型機構作用有限
村鎮銀行和貸款公司促進了縣域范圍內金融機構品種的增加,但其對于農戶、微小型企業信貸供給狀況的改善僅僅是局部、有限的。原因有三:一是村鎮銀行、貸款公司產生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域,像儀隴雖然屬于國定貧困縣,但儀隴惠民村鎮銀行、儀隴惠民貸款公司分別展業于儀隴兩個最發達的、經貿最活躍的集鎮;吉林磐石融豐村鎮銀行所在地磐石市,是吉林市農村經濟相對較好的地區。二是它們的資金實力比較弱小。三是它們的各種信貸機制、業務機制還處于完善之中。截至2007年5月31日,在6個試點省(區)共有18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開業,其中村鎮銀行9家、貸款公司3家、農村資金互助社6家,共吸收存款5523萬元,發放貸款13843萬元,其中,發放中小企業貸款8550萬元、農戶貸款5024萬元,分別占貸款的61%和36%。
農信社存貸比相對較高
在縣域范圍內,農村信用社的存貸比相對較高,資金利用較充分。吉林省農村信用社領域的資金利用程度相對高于四川、河南兩省(見表6)。2007年5月底,吉林全省農村信用社領域存貸比85.7%,其各地(市)農村信用社的存貸比也均較高,大大超過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的要求,超負荷運轉現象比較突出,白城地區農村信用社系統的存貸比甚至達到111.7%(見圖3)。
由此可見,農村信用社已成為農戶貸款、農業貸款的主要供給者。截至2006年,吉林省農村信用社系統累計發放農業貸款240.1億元,占全省農業貸款累計發放額的92.3%。同期,吉林省農村信用社系統農業貸款余額達到199.5億元,占全省金融機構農業貸款余額248.1億元的80.4%。農村信用社資金來源的增長速度和額度,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農村資金需求的增長。據測算,2006年,吉林全省農村信用社系統資金缺口達150億元,2007年4月底至今缺口近100億元。

調研樣本縣域內各鄉鎮農村信用社情況差異較大(見表7、圖4)。2007年1月底,儀隴農村信用社領域正在籌劃統一法人的改革,當時各鄉鎮農村信用社的存貸比均符合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的要求。其余各調研樣本縣域內的鄉鎮農村信用社,均有部分超負荷運轉,存貸比甚至超過100%。吉林磐石市、九臺市存貸比超過100%的鄉鎮農村信用社分別達到66.7%、74.2%,其中九臺市有6家信用社的存貸比≥200%,最高者甚至達到341.7%,超負荷運轉異常嚴重。
分析
調研涉及的6個縣市均屬于傳統農區,為什么農村信用社的流動性狀況差異如此之大?并且,儀隴屬于國家級貧困縣,為什么農村信用社的資金反而比較充裕?
從需求角度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儀隴屬于勞務輸出大縣,近年來農戶收入增長幅度較大,農村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但農村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和變遷的速度,低于信貸資金供給的增長。2006年底,儀隴三蛟鄉有勞動力7300人,其中在外務工勞動力達5387人,占勞動力總數的73.8%。三蛟鄉12個村,各村外出務工勞動力均超過50%,有3個村外出務工勞動力達80%以上,最高的村達87.7%(見圖5)。勞務經濟是當地農村經濟的支柱。

吉林磐石、九臺市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變遷較突出,傳統種養殖業以外的信貸需求的增長較快,出現信貸資金供不應求的情況,農村信用社依靠借入資金放貸。同時,農村信用社新一輪改革啟動以來,人民銀行對農村信用社再貸款供應的減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當地農村信用社信貸資金供不應求的狀況。
可以從金融機構信貸供給方式、方法角度得到答案。截至2006年底,儀隴三蛟鄉12個村共有農戶4638戶、15878人,三蛟信用社員工4人。從2005年開始,為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配合政府部門的補貼政策,三蛟信用社對農戶進行信用評級,授予農戶信用貸款額度,以小額信用貸款方式支持農戶養殖獺兔(見圖6)、養豬和種植中藥材,每年累計放款在2000萬元左右,農戶貸款覆蓋面達43%。2007年1月25日,三蛟信用社存貸比為62.5%,資金仍然相對充足。從正規金融機構——農村信用社角度的信息出發,可以歸納認為,農戶的信貸需求已經得到較大程度的滿足。但是,調研組在對三蛟鄉昆山發展協會互助基金的調研后,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
截至2006年底,昆山村有農戶404戶,1498人,勞動力744人,外出務工勞動力603人。2007年1月25日村民在農村信用社的貸款總余額79.3萬元,貸款戶127戶,貸款覆蓋面31.4%,有貸款戶戶均貸款6246元。從這些數字看,農村信用社農戶貸款面已經較高。
昆山發展協會2005年7月23日成立,由116戶農戶自愿入股,股金2.44萬元;政府配股4.166萬元、贈股3萬元;建互助基金9.606萬元。2005年8月5日協會開始對成員與非成員放款,到2007年1月25日,累計放款122筆,累計放款38.65萬元,最高單筆放款6000元,最低單筆放款200元,平均單筆放款額度3168元。貸款用途與農村信用社農戶貸款用途一致,有建房貸款、務工貸款、種養殖規模擴大貸款、學費貸款等,是多樣化的。考察期內的不良貸款僅1筆。
2006年,昆山發展協會向儀隴縣鄉村發展協會、臨近的遼源村發展協會各借入資金4.5萬元、1.5萬元用于放貸。這說明農村資金需求是存在的,農戶資金需求較大,那么,為什么正規金融機構有資金而難以放出,而非正規金融機構能放出?原因有二:一是非正規金融組織離農戶最近,信息對稱,運轉成本低,而作為正規金融機構的農村信用社人力資源不足,深入農戶不足。二是放款方式及滿足需求層次上的差異。農村信用社農戶小額貸款發放方式仍然有進一步改善的必要,客戶層次仍有進一步下放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