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行深處,有一個明初“移民”來的村莊平山縣郜家莊。一種獨具魅力的民間歌舞“漁家樂”(lào),在這個小村莊從明末流傳至今,為這個古老的村落平添了神秘的韻致。
“漁家樂”,顧名思義,是打魚人家歡度佳節(jié)、休閑娛樂的民間舞蹈。郜家莊地處太行山區(qū),無處打魚,何來漁家歌舞?據該村老人說,明末清初,村里有人到江南經商,看到當地逢年過節(jié),肩挑花籃,手持彩扇,載歌載舞,很是熱鬧,于是請人傳授其技,帶回家鄉(xiāng)。開始只是父子祖孫相傳,自娛自樂。后來,學的人越來越多,慢慢成了全村的一道會,即“漁翁會”。
據老藝人何來生(1908年生,已故)回憶師承關系說:“他師傅叫郜峰(1869年生),郜峰師承何榮魁(1861年生),何榮魁的師傅叫郜自安,郜自安的師傅叫郜端,再往上還有好幾代人就叫不上名字了。”算來,“漁家樂”在郜家莊至少已有200年的歷史了。
“漁家樂”活動多在農歷正月里,是年年春節(jié)鬧紅火不可缺少的項目。在傳入的幾百年來,“漁家樂”和其他民間舞蹈相比,明顯有文雅、瀟灑的藝術特征。“漁家樂”共有九個角色:老漁翁一人,小生、小旦各四人。角色扮相和戲曲相似。
“漁家樂”和其他舞蹈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即先邁右腳(大多數舞蹈先邁左腳)。井陘“拉花”的要領在肩上,即抖肩,抖得灑脫有勁兒。而“漁家樂”的功夫在腳上。老漁翁的步法為“大八字步”半蹲,邁步時快起慢落,雙膝微顫,身若坐簧。小生、小旦的基本步法為“跟步”,先邁右腳,左腳迅速上步虛點于右腳旁,雙膝微屈,略帶顫動。據說,老時候,藝人腳上還綁了木屐表演,難度更大。

“漁家樂”的樂隊編制由民間管弦樂、彈撥樂、打擊樂組成,音樂曲調為民間曲牌、民歌、小調。歌詞文雅,多為文人填詞,可讀性強,如《八板》中《漁翁樂陶然》:
“漁翁樂陶然,駕小舟,身上蓑衣穿,手里執(zhí)著釣魚竿,船頭站,提魚在竹籃,金色鯉魚對對鮮,河內波浪蛟龍翻,兩岸垂楊柳,柳含煙,人唱夕陽殘。長街賣魚間,沽一杯美酒兒又把魚來餐。夜晚宿在蘆葦邊,酒醉后歌一曲,明月照滿船,漁翁樂陶然。”
平山縣文化館副館長楊諾成,早在20多年前就開始著手挖掘整理“漁家樂”。他說,這兩年郜家莊過年沒能組織起來“漁家樂”,村里能表演的藝人都五六十歲了,年輕人有的上學,有的外出打工,在家的也多不太關心此事。可喜的是,在文化部門的支持下,現(xiàn)在平山縣的一些村子已經組建起了自己的演出隊,并且推陳出新,在原有的基礎上將“漁家樂”發(fā)展成了“農家樂”,使這種古老的藝術煥發(fā)出新的光彩。
(責編:郭文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