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會笑我瘋了,既然是以賊的名義,就應該還不是賊,哪個好人會用賊的名義?賊都想裝個好人模樣,比如,我們菜場的職業小偷每天都穿件地攤買的、不戴徽章的警察服,打眼一看,你還當他是警察呢。
賊是個多么委瑣、卑鄙、可恥的字眼啊,偷偷摸摸躲躲藏藏。這個名義除了帶來災難、牢獄、白眼、唾棄等等,還能帶來什么?
可偏偏有人以賊的名義為自己創造財富,也偏偏有人以賊的名義,炫耀自己擁有名牌的真實性。
秦嶺腳下,陜西某縣境內有這樣一個村子,村子的真名是什么幾乎沒人知道,大家都叫它“賊村”。剛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很詫異,能這樣叫,一定和“賊”有關系了,既然和“賊”有關系,為什么不整治它?把它消滅掉?如果和“賊”沒有關系,當地人為什么不想些辦法,還己清白?
據說,“賊”村的名字是這樣來的:早些年,這里有一個不大的農貿市場,時常有幾個“賊”從西安等大城市偷些高檔商品來銷贓。銷贓的東西大多是些進口名牌產品。因為銷贓,價格非常便宜。時間長了,一些喜歡用名牌擺譜,又舍不得花大錢或者根本沒有錢的主兒成了這里的常客。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把這里當成了淘“名牌”的“寶地”。尤其一到節假日,私家車、公家車、政府車一輛一輛地奔來了,有些重要車輛還用毛巾把車牌蓋上。真正是掩耳盜鈴。慢慢地,很普通的農貿市場,變成了小型商業街,商鋪規劃整齊,門面一個挨一個,表面掛些不起眼的廉價商品,套間里藏龍臥虎。據說,這里的服務還挺好,你可以提前預約要什么牌子什么規格的商品,有人專門為你偷,而且保證是專賣店的正牌貨。
為了證明這里“偷貨”渠道的正宗,小偷技藝的高超,有人給我們講了這樣一件事:曾有一富婆買了件幾萬元的貂皮大衣,剛穿沒幾天,就丟了,四處查找,沒有結果。有人建議去賊村找找。富婆在賊村沒找到,就假裝要買這樣一件大衣,說給一店家,沒過幾天,富婆丟失的大衣完璧歸趙。
賊村經營的也不都是偷來的商品,大多數都是低檔的假冒偽劣貨,可賊村人就是因為“賊”的名義引來了許多的遠路客,以賊的名義招攬生意、經營買賣,甚至以“偷”這樣一種進貨渠道,證明自己的商品“貨真價實”。許多前來淘貨的熟客,正是因為這里的“名牌”是偷來的,保證了“名牌”的“可靠性”,不斷光臨;也以自己能在賊村買到“真正的名牌”為能事,為賊銷臟樂而不疲。
無獨有偶,聽說寶雞某地也有這樣一個響當當的“賊村”,與這個大同小異。不知這樣的“賊村”還有多少?如果都這樣以賊的名義發家致富,該多么恐怖;如果大家都為了自己的虛榮,替賊銷贓,更加恐怖。
寫到此,我想到了我們每天都在丟失的自行車、摩托車,我們每天都在防盜防扒的公安干警,想到我們鐵籠一樣的防盜窗、笨重堅實的防盜門,想到那些因丟失財產而承受災難的百姓。
卡爾唯諾講過一個《黑羊》的故事,故事說的是一個國家,所有的公民以互相偷竊為生,彼此循環,既沒有窮人也沒有富人,大家相安無事地生活。一天,來了一個誠實人,他每天坐在家里看書,從不去別人家行竊。他不偷不要緊,別人卻無法偷到他的財產,因此第二天沒有飯吃,有人向他挑明。他無力違抗這里的規則,于是就像他們一樣每天晚上出門,但是,他不是去偷東西,他是去橋上看流水,給別人偷東西的機會。這樣不到一星期,他的家一貧如洗,那些他沒有去偷的人家逐漸富了起來,去他家偷竊的人家因為他家的貧窮而偷不上東西,也愈加貧窮。從此,這個以相互偷竊為生的國家打破了平衡,貧富開始分化。從此,這個國家的人不再談什么偷盜與被偷盜,只說窮人和富人,但是他們個個依然還是賊。那個誠實的人死了,餓死了。
(責編: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