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眼中的河北”之主角故事
本期主角:李靈巧
“百姓眼中的河北”攝影大賽紀實組一等獎得主。
獲獎作品:《又回西柏坡》

主角心語:
2007年,是我工作的第三十七個年頭,三十多年來我一直在西柏坡從事攝影工作,從最初的海鷗4B到現在的數碼相機,從暗房沖洗到數碼擴放,我經歷了一個歷史過程,歷史也帶走了我的一生。鏡頭里記錄著西柏坡的百姓和名人、風光和事件,也承載著一個平凡百姓的記憶。
照片背后的故事:
《又回西柏坡》是我在西柏坡紀念館組織的一次活動中抓拍的。我不知道作品的主人公是誰,但我確信他是一位身經百戰的最可愛的人,他胸前除了佩戴的軍功章還有一部現代“武器”——照相機,我以七屆二中全會會址為背景抓拍了這張照片。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召開時,西柏坡紀念館、鄉政府組織東、西柏坡,西柏坡鄉村民收看十六大報告。我看到有幾位上歲數的老將軍胸前佩戴著軍功章,很是引人矚目,他們還有代表發了言。看完報告后,當地農民敲鑼打鼓扭秧歌慶祝十六大的召開,我想,能請這幾位老將軍參加跳舞就好了,但又不好意思說。慶幸的是,身著四十年代小紅花上衣的村民邀請這幾位老將軍加入扭秧歌的隊伍,幾位老將軍看到她們的裝束,一下子仿佛又回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他們冒著槍林彈雨,沖鋒陷陣,多少人為黨的事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那時每打完一個勝仗,進駐一個城市,村民們就是穿著這樣的衣服,扭著這樣的秧歌來慶賀。半個多世紀過了去,去者長已已,生者長思思。此時此刻,又是在當年指揮他們決戰的總指揮部,特殊的地點,特殊的氛圍,老人的記憶又回到了當年。聽說這位老將軍當時已八十歲高齡,但他身體健壯,精神矍鑠,秧歌扭的地道有味兒,我的相機快門將這一刻定格為永恒。在黨的十六大召開五年后,十七大即將召開之即,我很想念作品里的主人公,我很想知道他是誰,了解他一些情況,送給他一張照片,他在我心中像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祝愿他革命青春永駐,身體永遠健康。
我的老照片
難忘的歲月
董必武夫人何蓮芝1947年春跟隨董必武來到河北平山縣,他們和劉少奇、朱德組成的中央工作委員會(簡稱工委)前期到達西柏坡。工委到平山后經過周密細致的選址,根據各方面條件對比,認為西柏坡村最合適做工委駐地。當時選址人員有一首詩“上碑受命選址行,仙鄉富地走西東。滹沱河岸訪村鎮,發出柏坡好環境。南向山水視野遠,北靠卜(當地人稱“西柏卜兒”)嶺居安寧。地勢隱蔽宜保密,利于警戒與防空。應急進退交通便,相關村落可屯兵。三人同看此處好,適作工委大本菅。潘參草就圖示意,馬上回返報詳情”。

從此,這里就成了工委的駐地。當時這里房子不多,日本鬼子燒毀了房架,但有一部分房地基,前期來的同志自己動手修建中央大院。當時家屬都有艱巨的勞動任務,如篩沙子、搬木材等。同時也要為支援前線做貢獻,紡棉花、做軍鞋……何蓮芝紡的線,又細又勻,她是當時的勞動模范。一天,董老跟夫人學紡線,坐在紡車前手不聽使喚,左右不相顧,怎么也拉不出線來,這時董老深深體會到其中的味道,便隨口吟道:“拈手巴掌握手拳,看事容易做事難”。
1948年黨中央也來到了西柏坡,這里成了革命的總指揮部。何蓮芝和董老在這里共同生活了近兩年之久。她們夫婦在西柏坡還有一件膾炙人口的事。1947年秋的一天,夫婦二人去菜地勞動回來時,發現在門口的石碾上放著一個小孩兒,走到跟前仔細一看,原來是房東的孩子,閉著眼,奄奄一息,身下鋪著稻草。他們一下子明白了,這是個要咽氣的病孩子,準備“扔掉”!何蓮芝摸了摸孩子的鼻孔,好像還有點氣息,貼近孩子的胸脯聽了聽,心臟還在微動,董老關切地說:“這孩子還有救,快送醫院!”何蓮芝抱起孩子送到了中央醫院。原來這孩子是得了痢疾,已五六天不進食了,當時農村缺醫少藥,老百姓沒有錢看不起病,大人不愿讓他落在家里,這樣不吉利,放在外邊的石碾上等咽了氣再埋了。在何蓮芝的陪伴下孩子很快脫離了危險(那孩子名叫閆青海,今年已62歲,身體健康,是西柏坡村的村民,老閆現在是西柏坡常接受采訪的小名人)。(不知是否改刪掉)
董老去世后,1978年的一天,何蓮芝又回到西柏坡,一是看看她和董老共同生活的故居,回憶一下在西柏坡的生活;二是看望老房東。當看到炕上陳列著她那架紡車時,何蓮芝情不自禁地盤坐在炕上,又搖起了這架紡車。我用的是海鷗4B雙鏡頭反光相機,因她面對著窗戶,沒法拍攝,我跑到外邊爬在爐臺上,用最大光圈60分之一秒拍下了這張何蓮芝紡棉花的照片——《難忘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