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木錯的名聲實在是響亮,無論在藏地,還是不在藏地。
是因為什么呢?是因為它如畫的美景和神奇的傳說,是因為它多變的氣侯和高海拔的地貌,還是因為它的宗教精神、無我情懷?我一時很難說清,但我兩次到過她。

西藏人把湖叫“錯”。納木錯海拔4718米,呈東西走向,長70公里,寬30公里,面積約1940平方公里,在西藏眾多的湖泊中,它是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湖泊,比號稱世界第一高湖的南美洲喀喀湖還高出906米。遠古時期,西藏是古提斯海的一部分,第三次喜瑪拉雅地殼運動,大海退去,高原隆起,群山谷地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咸水湖,納木錯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個。早年蒙古兵曾駐扎藏北,故“納木錯”蒙語又稱“騰格五?!保ㄊ恰疤旌敝猓嶋H上,納木錯也真像大海,湖水湛藍,無風浪起,魚兒戲水,飛鳥翱翔。千百年來,納木錯就這樣以它特有的神奇魅力吸引著無數的人們蜂擁而至。
我第一次,是一個夏天,和朋友雄租車到的納木錯。司機是甘肅人,原來打算來青藏鐵路攬點工程,但是聽說結賬困難沒有弄,搞了幾臺車跑起了出租。拉薩到當雄168公里,從當雄左轉上土路,65公里后達念青唐古拉山脈北側,納木錯就位于此。我記得那次去時間緊迫,9點才出發,途中汽車減震彈簧壞掉又修,雄因為高山反應加感冒,頭疼得厲害,在湖邊呆得不長。盡管如此,納木錯仍給我留下了難以抹去的印象。
但我記得那天天氣很好。納木錯仿佛與天相連,大海般美麗而平靜,看著腳下清澈的湖水拍打岸邊飛濺起的白色浪花,聽著如同海浪般涌來的陣陣波濤,我被無限地感動,情不自禁地蹲下身來,雙手捧起冰涼的湖水,頭濕了,臉濕了,清涼的湖水在我的臉上和著淚水流淌……抬起頭來,積雪壓峰,綿延數百里氣勢磅礴的念青唐古拉山脈,如同展翅的雄鷹,將無限的草原、生靈和神湖緊護在膀下,也許這就是作為西藏守護神所顯示出的神威吧。
念青唐古拉山,藏語意為“大親眷光明之神”。相傳這原本是西藏最早的原始宗教----苯教的神山,后被蓮花生大師降服,成為西藏四大神山之一,而龍女納木錯女神----納木錯秋莫則是永保藏土的地祈女神,她的慈悲善良和美麗容貌深深打動了“光明之神”----念青唐古拉,于是神山圣湖成為恩愛夫妻,成為西藏的保護神。西藏女作家次仁至珍曾這樣寫道:“我的民族篤信宗教,人們認為山山有神,湖湖有龍。老人們說,雪域的每座山、每個湖甚至每塊石頭都是有靈魂的。不過你猜我們民族共同尊崇的神山圣湖在哪里呢?藏北牧人的《贊山詞》說:‘北有神山四十座,南有神山四十座,是南北各部的保護神。東方的瑪加崩熱山、西方的崗嗄底斯山、南部的長瓦嗄布山、北部的念青唐古拉山,這四座山是全藏的保護神。有三個外溢湖,上丁的瑪旁雍錯湖,像金燈的酥油往外溢;中部的納木錯秋莫,像銀杯的凈水往外溢;下方的赤雄加姆湖,像螺盤的牛奶往外溢。這三個湖也是全藏的守護神。納木錯就位于當雄縣和班戈縣之間,全名叫:納木錯秋莫多吉貢扎瑪,據說它是仁慈的龍女,保護眾生?!?/p>
想著這段《贊山詞》,我沉靜在無限的遐想和神奇美麗的傳說中。不知什么時候,涼風漸起,輕輕地唱著這里的寂靜與神秘,拂蕩著湖邊扯掛的經幡與湖波同節奏地飄舞,揚起一陣陣宗教氣息,還真有點清虛靈秀氣、莊嚴佛家風的神韻。這時有幾位香客,在岸邊平地上擺上各式祭物,在打開的椰子果上插幾炷香,還有些稀奇古怪的宗教法器。先有一個瘦長的男子吹起長笛,其他人雙手合十,閉目凝神地面對圣湖之水誦唱起來。他們的唱詞我無法聽懂,但從他們甜美而略帶憂傷的吟詠和神秘而充滿虔誠的音節里,自然可以感受到一種特殊的超現實的情調,一個晶瑩世界,一襲空靈飄渺的柔光與倩影。顯然,他們已經找到了內心呼喚的源頭,歌里布滿了幻想的冥觀,涌推出圣湖的波浪與幽深。

天色暗下來了。黃昏時分,金色的霞光穿過云層灑向大地,湖岸周圍的草原金黃一片,彎彎的湖岸線猶如戴在神女頸上的一條金色的項鏈,清澈的湖水銀光閃閃。那是一種怎樣的絕美呀,足以把人們完全驚呆。旅客中竟然有人激動的放聲大哭,留宿小島的人們全部跑了出來。只見一男一女兩個老外,跑到一個瑪尼堆前雙雙跪下,面向神湖先是磕頭朝拜,爾后激動的互相擁抱接吻;幾位穿著不同顏色的姑娘,不顧高山反應,手拉手高喊著沖向湖邊,美麗的衣衫與金色的湖色融為一體,靜靜的湖畔生機盎然。人們用不同的方式向大自然表達著內心的情感。這一刻,我認真地許了個愿:納木錯,我還要來。
轉眼,一年后的秋天,我又踏上了高原。
汽車經羊八井抵當雄,沿途典型的藏北特色,雪峰下的草原,牛羊黑白相間,一片壯美的風光。轉入土路后,山坡上的草已開始發黃,路越來越陡,汽車發動機缺氧時吼聲格外的大,我提醒大家快到納根山口了,這是納木錯之行海拔最高的地方。一車的人已被這路折磨的昏昏沉沉,直到拐下一個山溝,高度急劇下降,水草漸漸豐茂,這幫人才緩過勁來。沿著山體又轉了幾道彎,一座高大的瑪尼堆和飄舞的經幡映入眼簾,同伴們按捺不住興奮的心情,嚷著停車,匆匆打開車門往下跑,但猛烈的山風和高度的缺氧又把幾個人逼上車來。我告訴他們,要穿好衣服,深呼吸,慢動作,站穩腳跟,步步為營。等人都下來后,我把遠處的天湖指給他們看,只見天地間有一片幽靜的汪洋,猶如一顆湛藍的寶石,鑲嵌在白云藍天和群山戈壁之間,他們一片歡呼。
離納木錯越來越近了。汽車下坡也感到輕快了許多。一車人又開始激動起來,撇開了導游,圍著我詢問著關于天湖。我告訴大家,再轉個彎就能見到湖邊的小島了,這是納木錯最大的扎西半島,兩個高大挺拔的擎天石柱就是它最顯著的標志,我還告訴大家,納木錯獨特的地理氣候所產生的奇絕美景,不可錯過的朝霞天光與落日的黃昏。我也憑著似懂非懂的感覺告訴他們,納木錯的神奇傳說和無我的情懷。
汽車駛進了半島,在門前被攔住。這是新設的收費點,要買門票了。
納木錯,我終于又來了。
拜謁圣殿布達拉

在人世所有的不朽圣殿中,布達拉無疑離人們夢想中的天堂是最近的。這座高199米的13層古代宮殿,以其極高的歷史價值和曠世珍藏聞名于世,是藏族建筑藝術與文化繁榮特質性的象征。
“布達拉”是梵語音譯,又譯作“普陀羅”或“普陀”,意為“觀世音圣地”。在漢地,對佛教顯宗尊稱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為四大菩薩,他們又有自己的道場。文殊菩薩在山西五臺山,觀音在浙江普陀山,普賢在四川峨眉山,地藏則在安徽的九華山。而藏傳佛教將西藏認定為觀音菩薩修行的凈土,布達拉宮就是觀音在人間的棲居地。從松贊干布到十四世達賴的1300多年間,先后有9個藏王和10個達賴喇嘛在這里施政布教。許多年來,這里一直是西藏統治的政治中心,重大的宗教活動也在這里舉行,供奉歷世達賴喇嘛的靈塔也在這里。因此,布達拉自然使人不勝向往。
我們是經過了連續36個小時的長途跋涉之后,進入了拉薩市區的。高原反應還未過去,一行人像驚蟄后的蟲子,緩慢地醒過來,從車窗探出頭,好奇地四下張望。有人驚呼:“布達拉宮!”簡直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布達拉宮就在我們的眼前,莫名的興奮傳遍全身,滿車的歡呼一路掠過這世界海拔最高的布達拉廣場。
住進飯店后,仍讓人無法平靜下來,因為從我們的窗戶看出去,布達拉近在咫尺。從此,在這里觀望布達拉,成為拉薩之行的重要內容。
夜幕下的布達拉不像白天那么清晰,濃黑的夜色勾勒出她剪影般的輪廓,白色的宮墻變的很內斂,整個圣殿好像懸浮在空中,隨時可能拔地而起,奔向天堂。
每當黎明推窗瞻望,布達拉都不會讓人失望,它都安然佇立,氣勢巍峨,華麗而祥和,寧靜而悠遠。

到布達拉宮參觀是要先預訂的,為了保護世界遺產,每天限量。我們好不容易弄到第二天的票。一早就來到宮門口排隊。清晨的布達拉聳立在城市之中,頭部微低,含笑注視著每一個過往的靈魂,宮兩側長長的經筒緩緩地轉動,仿佛要將人們驚悸的心靈撫摩安靜。進了大門,沿著布達拉的石階拾級向上,讓人確實體驗到了一種崇高,當進入廟堂后,更是體驗到了一種神秘。
布達拉和我見過的宮殿完全不同,它像一座迷宮,各種神秘的通道,在陰陽明暗恍惚之間變幻莫測,把你領到意想不到的地方。布達拉的內殿高聳而肅靜,明黃、嫣紅和翠紫的經幡從暗暗的橫頂懸垂至半空,繁色的金色絲線若隱若現,酥油燈顫動著如豆的燈光,佛像在經幡、唐卡和壁畫的簇擁中,盤腿蓮坐,顯得分外的莊嚴和神秘。
布達拉有紅白兩宮。
一進白宮大門,我們就看到了南壁玻璃罩內的手印,這是17世紀中葉五世達賴留下來的。那時達賴年事已高,一切事務委托第巴(相當于大臣)掌管,為樹立第巴的威望,專門寫了一份相當于委托書并有禁令的文字公布于眾 ,又擔心疑假 ,特意用手掌按上了全手的掌印。奇特的是這個手印像朵盛開的蓮花,其中的紋線蕊瓣清晰分明。圣人畢竟是圣人,讓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唏噓不已。殿內的北壁則繪滿精彩的壁畫,有幅“猴子變人”尤其為人注目。相傳在遠古時代,有一彌猴與女妖結為夫妻,生下六個猴兒,后繁衍至五百個,逐漸進化為人形,并通曉語言。西藏人相信猴子是觀音的化身,以自己是猴子的后代為榮,這個體現進化論思想的古老傳說代代相傳。
紅宮內的靈塔是布達拉宮最為眩目的部分。布達拉共保存八座達賴喇嘛的靈塔。靈塔的樣式類似,但規模卻大不相同,其中五世達賴喇嘛的靈塔尤為豪華,塔高14.85米,耗用黃金3721公斤,靈塔上的鉆石、瑪瑙、珍珠不計其數,最為珍稀的是藏有佛祖釋迦牟尼的舍利、宗喀巴的牙齒和五世達賴的尸身。藏族人民稱這座靈塔為“贊木耶夏”,意思是這塔價值可抵半個世界。為我們解說的導游也講,曾有人作過估價,說這座靈塔本有珍藏價值、歷史文物價值之和,可以購買兩個上海市。這有點玄,但其價值之巨,可見一斑??催^這些靈塔之后,我才知道,原來真正的黃金并不閃亮耀眼,而是暗暗地發紅,所謂赤金。
靈塔殿東側的集會大殿,藏語稱為“司西平措”,意為圓寂,是五世達賴的享堂,也就是專門祭奠他的殿堂。大殿面積680平方米,屋頂由50根巨柱支撐,是紅宮最大的殿堂。公元1652年,羅桑嘉措應邀與順治皇帝會晤,在他返藏之前,順治皇帝冊封他為達賴喇嘛,這便是達賴喇嘛稱號的來歷。

進入到紅宮的頂層中央,是殊勝三地殿。該殿系七世達賴喇嘛所建,殿中的御座就是他曾經使用過的。殿中有一座引人注目的千手觀音,是由十三世達賴用一萬兩黃金鑄成。在佛殿后掛著一幅清朝乾隆皇帝的繡像。每年藏歷新年,達賴喇嘛都要率領各政要和宗教首領向這幅繡像拜謁,表示他們對大清帝國的效忠。在這個大殿,數次挑選轉世靈童的金瓶掣簽儀式也在此進行。這時,隔壁的經堂里喇嘛們開始誦經了,低沉悠揚的經聲響起,接著是金剛杵清脆地加入。喇嘛們發現來了陌生人,悄然抬眼看看我們,我卻閉上了眼,在這滿是酥油味的經堂里沉醉。轉身出來,看見側殿里的唐卡金壁輝煌,忍不住想上前撫摸,一個好聽的男中音遞過來:不要摸,是金粉的,怕掉。我回頭對著這個喇嘛表示歉意,他也寬容地一笑。
布達拉也有非常明亮的佛殿,酥油燈一排排地照亮整個殿堂,也有長長的回廊,在陽光下非常的明麗。這樣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精美絕倫的壁畫,筆法細膩,血脈賁張,鮮活而又生動,這就使得布達拉宮沒有一處空隙,也不給游人一絲喘息的機會,直到完全把你浸泡,完全把你征服。
應該說布達拉宮開放供參觀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還有僧官學校朗杰扎倉、東西庭院以及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印經院、監獄和藏軍司令部等尚未開放。這座東西長400米,南北寬350米,有著殿堂宮室九百九十間的超級圣殿,沒有幾天的時間是無法看完的,更不要說那需細細品賞的精美絕倫的壁畫和建筑藝術,以及神秘的宗教和迥異的歷史。布達拉,永遠是一部經典巨著,你是無法讀完的,是一所獨一無二的大學,是永遠也畢不了業的。
當我從布達拉宮頂的一個出口出去時,頭腦和視覺完全不能適應外面雪白而猛烈的陽光。我站在宮頂的平臺上,平臺上有很多的人,五彩繽紛來回地流動,布達拉的金頂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碧藍如洗的天幕下,白云在飛動聚合,一切都結合得恰到好處。人、宗教和自然在這遺世高原上毫無阻滯地融為一體了。這一刻,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全身發飄,有種飛升的愉悅,飛上了那片天空,飛進了那片湛藍。想做一片云,可以和藍天廝守相依;想做一陣風,不斷輕吻白云純潔的臉龐;想做一個布達拉的仆人,在這距離天堂最近的地方。

導游次仁把我們送出布達拉宮門,每人給我們系上一個菩薩小墜,并誦頌六字真言,讓佛無邊的法力保佑我們。當我鎮定下來,已滿身是汗了。這時想起了一句忘記了歌名的歌詞,“曾幻想能在最為心動的那刻死去,但為了什么終于不能”,為了什么?真不知道。
作者簡介:
楊鄖生,湖北十堰人,社科研究員,業余旅行家。1956年生,大學畢業,現為北京大學訪問學者。曾當過知青、車間工人、學校教師和國家公務員,現供職湖北鄖陽醫學院(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曾數年游歷自然風景名勝、拜謁文化遺產,致力于中國民間文化的收集、研究和傳播。曾兩次進藏,以數月時間,回環西藏四萬余公里。
電話:(0719)88910821330728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