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內民主的實質是保障黨員的權利。只有切實保障了黨員權利才能確保我們黨的先進性質。
黨內民主的實質是保障黨員權利
首先,保障黨員權利有利于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使黨的決策更具有科學性、代表性和可行性。
中國共產黨是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黨。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實現其自身力量的根本力量。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曾是我們黨的政治優勢,現在脫離人民群眾成了黨面臨的最大危險。黨員是黨的最小細胞,是我們黨同人民群眾最接近的成員。保障了黨員的權利,有利于密切我們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我們黨可以通過廣大黨員緊貼改革開放的實際,了解最廣大人民的意愿,吸取人民的聰明才智,把億萬人民群眾鮮活的創造帶進黨內,使我們黨的決策更加具有科學性、代表性和可行性。
其次,保障黨員權利有利于推進黨內民主,使我們黨充滿生機和活力。
“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黨員是黨的成員中的最大群體,“黨的生命”就靠黨員這個黨的最大群體充盈。黨內民主實質是黨員的民主權利的落實,在我們的黨內生活中,各地區、部門、單位的黨員民主權利的落實還存在著程度不同的差距。在我們這個封建主義專制思想影響根深蒂固的國家里,仍然有一些黨的領導干部不知曉或違背義務和權利的相依相存關系,只顧發號施令,要求黨員履行義務,而不允許黨員行使權利;有些部門雖然也推行黨內民主,保障黨員的權利,但迫于不敢得罪有實權的行政首長而使得其被保障的黨員權利流于“民主形式”,黨員的真實意愿沒有得到切實表達,實際上還是“一把手”說了算。這樣,實際上還是表面上的一潭死水。只有使廣大黨員的權利得以行使,受到保障,真正成為黨內生活的主人,進而才能全面推進黨內民主,使我們黨真正充滿著生機和活力,做到黨內民主和社會民主的互促互進。
其三,保障黨員權利,有利于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依法執政。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的執政理念,依法執政是我們黨的執政方略。我們黨實現了兩大歷史性的根本轉變,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果,但對于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如何切實實現對社會主義中國各級公共權力運行的行之有效的監督和制約,我們仍然在探索依法執政的途徑中。保障了黨員權利,不僅使我們黨能夠充滿活力,聚集民間智慧,同時也可以通過黨員行使權利,使黨內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到位,保證黨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克服和遏制權力的腐化、變質。
各級紀委擔負著保障黨員權利的重要職能
《中國共產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2004年10月發表以來,黨內民主正在不斷推進。其中各級黨的紀委起著保障黨員權利的應有職責。
黨章明確規定,“黨的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維護黨的章程和其他黨內法規,檢查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議的執行情況,協助黨的委員會加強黨風建設和組織協調反腐敗工作。”保護黨員的權利不受侵犯,是紀委的首要職能,實現了這項基礎性職能,才能保證紀委主要任務的完成。
改革開放時期,紀委在擔負著重要的職能的同時,不斷探索紀委怎樣更好地盡職盡責,出臺了一些有益的文件和法規,保證了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的健康進行。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期,政治體制等其他改革,需要一個適應和調整過程才能與經濟發展相應,因而難免相對滯后。這個調適階段往往是各種腐敗的高發期,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規律。這個階段,發達國家都經歷過,包括我國在內的后發展國家正在經歷著。正因為如此,面對黨內高發、多發的違紀、違反案件,黨的紀委承擔起了大量的查處黨內違法違紀案件的工作,反腐敗成了紀委工作的重頭戲,這也是為形勢所迫。經過不斷深化各項改革,特別是政治體制改革和以改革的精神搞好黨的自身建設,這些前進中的問題將會逐一得到克服和解決。
隨著《條例》實施的步步深入,紀委全面履行起其“保護、懲處、監督、教育”職能,逐步進入全面履行紀委職責的工作狀態,就會調整和改變那種容易使人誤認為紀委就是辦案機構的工作內容和方式。不然,紀委就真的從防患于未然的“巡邏哨”、“ 防護林”、“防火墻”成了被動的“救火隊”。這樣,不僅難以完成反腐敗從治標向治本的根本性轉變,紀委工作職能也難以全面到位。
盡快探索、制定、形成確保黨員權利的制度體系
改革開放后,黨和國家不斷加大制度創新的力度,各項制度、法規不斷建立和健全,新的規章制度和法律法規不斷出臺,但仍然存在著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知法犯法、執法犯法,有的甚至出現法不責眾的現象。其中,法律、法規、制度實施、保障和相關責任追究的細則及有關部門的相關工作程序的缺乏或不健全,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制度體系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沒有法規實施的有關時限、范圍、步驟、責任者等具體明示,執行和實施起來難免會有漏洞,執行和不執行難以明察,執行得好壞程度也難以評價。
如上所述,《中國共產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五章三十八條細致規定和保障了黨員的權利,但每一個黨組織能否真正徹底地把黨員的權利落到實處,實施的質量如何,還有待于各級黨委、紀委的細致工作。
有鑒于此,紀委和黨委各工作部門應根據本地區、部門、單位保障黨員權利的實際情況,不斷探索,整理、提煉成功的案例,逐步形成一整套相應的檢查、監督、保障《條例》實施的工作細則,以彌補黨員權利實施中的問題和漏洞。
比如,第二章第九條第一款“黨員有權在黨的會議上以口頭或者書面方式有根據地批評黨的任何組織和任何黨員。黨員以書面方式提出的批評意見應當按照規定送被批評者或者有關黨組織”與第二款“黨員有權向黨組織負責地揭發、檢舉黨的任何組織和任何黨員的違法違紀事實;有權向所在黨組織或者上級黨組織提出處分有違法違紀行為黨員的要求”的界限區別,以及第一款上述內容與第三章第十九條第二款“黨組織要建立健全保護揭發、檢舉人權益的制度。對揭發、檢舉人以及揭發、檢舉的內容必須嚴格保密,嚴禁將檢舉、控告材料轉交給被檢舉、被控告的組織和人員”的關系,怎么能夠保證揭發檢舉人的權益,不使檢舉、揭發材料當成“批評黨的任何組織和任何黨員”的“書面方式”“按照規定送被批評者或者有關黨組織”,切實保障不出現“對揭發、檢舉人和控告人歧視、刁難、壓制”等“各種形式的打擊報復”的惡劣行為和惡性案件。
又如,第十條中“參加選舉的黨員有權了解候選人的情況”怎樣保證,是在選舉程序中明文規定,還是只能等黨員提出專門要求再作介紹;“候選人的情況”以什么方式、什么途徑提供的為準。
再如,關于第十八條中,多長時間、用什么方式能夠保證“黨的地方組織、基層組織應當組織黨員對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貫徹落實黨的政策的有關問題進行討論”。
如此等等,還有其他條款中的相關細則問題。
這些相關問題在《條例》的第五章附則中雖然提出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可以根據本條例,結合各自工作的實際情況,制定實施細則,并報中央備案。”但是,我們這里指的是各級紀委和黨委各工作部門應當有一整套與各級黨委相應的檢查、監督、保障《條例》實施的工作細則,使之形成環環相接的嚴密制度體系,方可使《條例》的實施得到切實有效的保證,從而推進黨內民主的進一步發展。
與此相應,探索、制定紀委和黨委各部門全面履行職能,完成各項工作的實施細則、工作程序,使之逐步形成確有保障實效的制度體系,更好地起到應有的作用,從而保證我們黨不斷提高公信度和執政能力,完成我們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