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市是依據州政府特許而成立的自治組織。按規模大小,美國的政府架構分成三級管理。由于城市的等級和各州對市的授權不同,各市的組織模式和權力大小也不相同。如果用商業眼光看,美國的市政府就像一個企業。
在美國的城市管理機構中,有市議會、消防局、警察局、圖書館、市政規劃局、休閑娛樂部、公共工程部等。其中,市議會相當于企業的董事會,一切重大決定,都由市議會的議員們投票決定。市政府的各個部門,好比是企業的職能部門,各負其責。市長的權力根據各個城市的不同情況而有所不同。
美國城市分為“強市長制”和“弱市長制”兩種。在“強市長制”下,市長由選民直接選出,擁有任命市政府各部門負責人、提出預算草案、否決市議會通過的議案等權力。紐約、華盛頓、舊金山的市長,就是由市民直接選舉出來的,有一定的實權,任期4年。這樣的市長都是全職,都有自己的私人秘書。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市長有絕對的決定權,重大問題由市議會決定。在美國,除了一些大城市,一般城市并不采用這種制度。
一般城市采用“弱市長制”,市長從市議會成員中選出,或由市議員輪流擔任,主要職責是主持市議員開會,聽取市民的意見,代表市政府發表演講,是市政府的形象代表。市長沒有人事任命權。假如市政府要聘任警察局長等部門負責人,必須經市議員討論決定。圣馬力諾市的市長就屬于這種情況。這種類型的市長,有的任期1年,有的任期2年;有的是全職,有的是兼職。
在美國,市長也要通過競選才能當上,在美國人看來,他干的只是一份工作。因此,他們的權力,并沒有我們國人想象的那么大,拜訪美國的市長并非那么困難。
筆者有一位朋友,在美國當過市長。雖然是兼職,但每周他花在處理市政府事務上的時間,不少于十五六個小時,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時間用來答復市民提出的問題。市長就像是城市的形象代表,誰都能找他。
有一個華人朋友揚言,他跟美國某市的市長是好朋友,他能安排客人和市長見面,并從中收取很大一筆介紹費。事實上,他并不認識這位市長,只是通過電話取得聯系。
美國的市長跟中國的市長最大的區別是,美國的市長不太管經濟。中國的市長主抓經濟工作,財政稅收、審計、就業、科教文衛、計劃生育、人事、社會治安、環境保護等都要管,就連企業上什么項目、農民地里種什么也要管。而美國的市長,更多的是在忙教育、環境、衛生、治安、消防等公共服務的事。
當然,美國的市長在經濟上投放的精力不多,并不代表他們不關注經濟。比如,美國的政府抓環境建設,就是間接地在促進經濟發展,而不是直接干預經濟活動。
在美國的時候,我從未見那些當市長的朋友去企業視察或指導工作,唯一見過的一次經濟活動,是有一位市長出席中小企業的產品展覽會,禮節性地參加主辦方舉辦的免費午餐會。
在國內,招商引資工作幾乎成為政府的事情,甚至有的地方政府提出,“招商引資是一把手工程”的口號,市長或市委書記親自率大批人員出國招商引資。顯然,在中國,政企還未完全分開,談生意時,政府官員往往要起很大的作用。
但是,美國把國家(政府)定位于一個與企業完全獨立的,甚至是對立的位置。在政府與企業的關系中,美國的政府認為,政府不應當直接管理企業;再者,在社會關系中,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政府作為公共部門,把自己定位于消費者的保護者,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處理與企業的關系。如果說美國政府同企業有什么關系的話,這是政府對企業的監督、約束,如在反壟斷、環境保護、勞工權益、最低工資等方面,通過各種法律法規,監督和制約企業,保護消費者及勞動者的權益。
在經濟方面,美國政府的主要職能是,制定經濟政策、征稅、提供社會保障(救濟、福利、保險等),促進社會公平,提供公共產品和管理,以及國防、外交,治安等各個方面,政府并不直接從事經濟工作,不介入私營企業的具體事務。
(摘自《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