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大提出“黨內民主生命論”以來,關于黨內民主的價值問題已是不言而喻的了。但是,如何切實發展黨內民主,特別是充分發揮黨內民主應有的示范和帶動作用,卻在理論和實踐上剛剛破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這些問題進行理論探討,不僅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
關于目標問題。在宏觀上,黨內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標確立應置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大框架內,以實現黨員當家作主為旨歸。在微觀上,黨內民主屬于非國家形態民主,主要履行的是管理和治理職能,其目標定位則是多元的、綜合的,并作為一個體系反映在黨內生活和治理的不同層面。具體來說:(1)塑造民主精神。從黨內領導層和管理層的角度看,發展黨內民主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傳承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并結合時代特點塑造黨內民主精神,從而使執政黨永葆先進性和民主本色。(2)維護黨員權利。從黨員主體的角度看,發展黨內民主重點要解決的是,通過什么樣的機制來維護、保障和發展黨員權利,持續提升黨員主體地位,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黨員的積極性創造性,激活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3)健全制度體系。從黨內生活和管理過程的角度看,發展黨內民主關鍵要解決的是,如何構建一套民主的制度體系,以規范黨內關系和權力運行,從而不斷優化黨的領導功能和執政職能。(4)培育黨內文化。從黨內文化建設的角度看,發展黨內民主需要長期思考的是,培育一種什么樣的政治文化,以彰顯執政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其中,廉政文化、道德文化、和諧文化,是當前黨內民主型政治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
關于取向問題。在和諧社會建設背景下,促進黨內和諧是發展黨內民主的重要取向。這主要表現在三個層面:一是在黨的決策層內部成員之間的關系上,如何通過完善集體領導和集體決策機制而塑造“黨內和諧決策層”,從而保證各個決策主體和權力精英始終站在“公意”立場上進行決策,最大限度地減少決策失誤,以促進公共決策實現“大多數人的最大福利”。 二是在黨內個人與組織的關系上,如何在擴大黨內民主,推進黨務公開的制度基礎上,使黨的組織和黨員的關系從權力性的單向依賴和制約關系,轉化為制度化的雙向依賴和制約關系。在這種相互依賴和制約之中,黨組織對黨員的關懷以及黨組織對黨員權利的全面保障,始終居于主導地位。三是在黨內個人與個人的關系上,如何以維護和保障黨員權利,營造黨內和諧環境為基礎,充分發揮廣大黨員的積極性創造性,在黨內形成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氛圍,以增進黨的團結統一。實現上述三個層面和諧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這個根本制度的過程,是對黨內行之有效的各種制度進行優化整合的過程,也是以黨內制度整合實現黨內和諧的過程。
關于邏輯問題。理論和實踐表明,發展黨內民主必須遵循內在的邏輯規制,而這種邏輯規制主要取決于三個重大變量:民主政治發展的一般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和執政地位。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黨內民主實踐應體現兩個基本邏輯:其一,由基層發起,由上層推動。由于基層黨內民主具有成本低、風險小、創新多、易推廣等特點,所以,各級黨組織應該以滿腔的熱情和積極的態度鼓勵并支持基層的黨內民主實踐。事實上,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正是基層民主實踐為黨內民主發展吹來了清新之風,也給理論研究提供了鮮活的素材,比如農村基層的公推直選村支部書記、公推公選鄉鎮黨委書記、民主懇談會、基層黨務公開、基層民主測評和社會評價等等,都對黨內民主發展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和啟示效應。但也應當看到,在現行黨的組織體系和體制架構下,要使一些好的基層民主實踐真正進入到規范化的“量產”狀態,并形成“不以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以領導人的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的制度形態,還有賴于上層乃至于高層的積極推動和有效規范 。其二,生成于黨內,發散至社會。在黨執政的條件下,發展黨內民主兼有手段和目的的雙重屬性。一方面,按照馬克思主義政黨組織原理和經典作家論述,中國共產黨本身是并且應該是民主的,這決定了黨內民主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政治原則;另一方面,黨內民主所處的示范和帶動地位,決定了黨內民主的實現方式和發展功效必然會發散至社會之中,成為人民民主和社會民主的重要參照系。在這種情況下,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和社會民主之間協同并進,勢必有利于形成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良好態勢。
關于路徑問題。遵循什么樣的發展路徑,一直是發展黨內民主的中心議題。基于黨內民主的內在屬性和發展邏輯,我們認為,從民主的實現形式看,至少有三個基本路徑可供探討:(1)選舉式民主。主要關注誰是黨內管理者和如何成為管理者的。具體而言,就是在黨內領導層和領導者的民主選舉中,誰可以成為候選人?誰來挑選候選人?候選人通過什么方式獲得提名?用什么規則挑選候選人?毫無疑問,民主選舉的基本原則及其在黨內的實際運用,比如差額、直選、秘密投票、競選等,會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2)協商式民主。主要關注領導層和管理者是如何管理和決策的,以及不同利益主體參與管理過程和表達利益訴求的狀況。尤其是在黨內重大事項的決策過程中,如何借助于黨內民主的制度平臺,最大限度地實現決策和管理中的平等性(參與主體的平等地位)、開放性(決策主體之間自由開放的討論)、理性(基于公共福利最大化的理性思考)、共識性(通過協商達成共識和行動)等。浙江溫嶺的民主懇談會、湖北襄樊的說事制度,從不同角度為此類民主實踐提供了借鑒。(3)評價式(監督式)民主。主要關注如何評價領導層和管理者的水平和效果,其價值在于建立一種權力所有者對于受托者的監督和糾錯機制,包括社會評價、輿論監督、批評自由、彈劾與罷免等。
關于動力問題。 “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是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民主理論的一貫思想,這一思想無疑適用于發展黨內民主。所謂制度化,就是“組織與程序獲得價值和穩定的過程”。作為一個漸進過程,黨內民主制度化包括制度建設、制度創新和制度“內化”三個部分,從而在整體上構成黨內民主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機制。就黨內民主自身建設而言,制度建設和制度創新所追求的首要目標是實現黨內制度的權威化、體系化和功效化。在當前,提升黨內制度權威并使之體系化是向制度化目標邁進所要著力解決的關鍵環節。而要切實增強黨內民主的制度權威,必須在切實保障黨員權利的基礎上,同時從兩個方面作出努力:擴大黨內參與和強化民主監督。但是,制度化并不等同于簡單的制度增改或破立的過程,民主制度化的要義在于它是按照民主的精神實質和價值原則,借由體系化的制度模式和可操作化的技術手段,充分發揮制度功能的一種動態過程。這就需要高度重視制度的“內化”問題。所謂“內化”,就是人們把外在的固化的制度規范看作是有價值的,而且是符合自己內在需要的,從而自覺地去遵守它。換言之,不管制度本身具有何等嚴密的強制力,只有在被它所涉及的大部分對象內化為個人自覺的習慣的行為模式時,它才可能是真正穩定和有價值的。在這個意義上毋寧說,實現黨內民主制度化既是促進黨內民主發展的重要動力,更是執政黨提高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能力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