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是黨的先進性的重要本質特征。加強黨內民主建設,必須正確認識黨內民主的本質含義,把握黨內民主與民主集中制的區別和聯系,澄清在發展黨內民主問題上的一些模糊認識,為進一步加強黨內民主建設奠定理論基礎。
正確認識黨內民主的本質含義
過去一段時間,我們對于黨內民主的認識和把握主要是從民主與集中的關系角度去闡述,或者把黨內民主簡單地理解為民主精神、民主作風、民主氛圍和民主原則等等。這些實際上都是從某一個側面理解黨內民主,并沒有把握黨內民主的本質含義,這是導致我們黨內民主建設嚴重滯后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本質上講,黨內民主就是全體黨員在黨內當家作主的政治權利和政治制度。按照這一本質含義,黨內民主首先是黨員當家作主的政治權利。根據這種政治權利可以概括出黨內民主的一般原則:一是權力主體原則。在黨內,黨員是權力主體,對黨內重大事務具有最終決定權。這是黨內民主的精髓和核心,是實現黨內民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二是平等原則。全體黨員不論職務高低、資歷年齡,在黨內的地位是平等的,義務和權利是對等的,在決定黨內事務的過程中都是平等的一票之權。三是多數決定原則。民主要求必須少數服從多數,否則,意見集中不起來,民主必然流于形式。四是選舉和監督原則。選舉權和監督權是民主的兩個最基本的要素。它們既是實現黨內民主的重要形式,更是實現黨內民主的重要保證。
民主不僅是一種政治權利,更是一種制度安排。黨內民主作為黨內根本的政治制度,具體表現為三種形態:其一,政治制度是民主的。黨員在黨內當家作主的地位、黨員的民主權利必須在黨的根本政治制度和領導體制中得到體現。黨的代表大會制度是黨內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和領導制度。作為黨內的最高權力機關和監督機關,黨的代表大會是黨員在黨內當家作主地位的最集中體現,也是黨內民主的最高制度形式。其二,組織結構是民主的。組織結構民主是黨內民主的制度形態,是黨員權利得以實現的載體。政黨是由各種機構和組織體系構成的統一體,這些機構和體系是否按照民主原則組織起來,是否真正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運行,是判斷政黨特質的有效尺度。其三,運作機制是民主的。黨內民主除了有良好的制度,還要有黨內民主運作機制,二者相輔相成。黨內民主制度固然重要,但制度的有效離不開民主的運作機制。如果沒有民主機制,再好的制度也會受到侵害。
正確認識黨內民主與民主集中制的關系
黨內民主與民主集中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分別反映著黨內生活中不同層面的內容要求,同時兩者又相互依存,存在有機的內在聯系。
首先,黨內民主與民主集中制是兩個不同層次的概念,在分析研究問題時不應把二者混為一談。黨內民主是黨內根本的政治原則和政治制度,它所反映的是黨內權力主體和權力授受關系;民主集中制是黨的根本的組織原則和領導原則,是把分散的黨員集合為統一整體,把分散的意見變為黨的統一意志,形成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的根本組織制度。從兩者的區別看,黨內民主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是黨的先進性的本質體現;民主集中制是黨如何組織起來的組織原則和組織制度,是由黨內民主這一根本政治制度決定的。作為政治制度的黨內民主較之作為組織原則的民主集中制更具有基礎性、根本性。單純從民主集中制的角度,從民主與集中辯證關系的角度,是難以體現黨員在黨內當家作主的地位以及解決黨員是黨內權力主體等問題的。因此,建設黨內民主,首先應當在黨章中準確概括黨內民主的含義,改變目前黨內民主概念模糊,主要是從民主集中制的角度理解,缺乏黨規黨法依據的狀態。
黨內民主與黨的民主集中制又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有機統一的整體,不能截然分開。黨內民主制度必須與黨的集中統一有機結合起來,在正確處理民主與集中的關系中得到發展和完善。這是馬克思主義建黨思想的基本原則。民主集中制概念是列寧提出的,按照列寧的本來含義,無產階級政黨作為民主政黨,必須實行民主的集中制,必須在充分發揚民主的基礎上,實行高度的集中,只有這樣,無產階級政黨才能有強大的凝聚力和戰斗力。這是無產階級政黨與各種無政府主義政黨和極端民主化思潮的一個本質區別。實踐已經證明,民主集中制是將民主與集中有機地統一起來的一種科學的有效率的制度。只有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工人階級政黨才能同那些允許“各級黨組織實行自治”、鼓吹“黨內多派制”等觀點的所謂的“民主政黨”劃清界限。因此,發展黨內民主,健全黨內民主制度,還必須正確處理民主與集中的辯證關系,把發展黨內民主同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有機統一起來。離開民主集中制原則去片面地追求“純粹民主”,只能使黨內民主建設走上邪路。
發展黨內民主的思路和路徑選擇
必須從我們黨自身建設和發展的實際出發,按照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的要求,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黨內民主。
首先,黨內民主與一般意義的民主不完全等同,不能簡單地用一般的民主概念來比照黨內民主。從一般意義上理解,現代民主是代表不同利益的集團或組織之間的政治博弈。因此,人們往往把社會的組織分化和利益多元作為民主政治發展的基礎。據此有人提出,隨著我國社會階層的分化,黨內的成份結構越來越復雜,黨員之間在擁有資產、收入水平、生活水平方面的差距也越來越大,黨內出現了相當明顯的利益“分層”和多元利益群體。發展黨內民主,就是要承認黨內各種利益主體的存在并將其合法化,形成多元結構的黨內民主,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和代表黨內各種利益群體的意志。這種認識實際是把黨內民主與一般意義的民主混同起來。如果不加分析地把多元民主理念引入到黨內民主中,必然會導致黨內派別的形成和合法化,這與我們發展黨內民主的目標和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的要求是背道而馳的。
其次,中國共產黨的黨內民主與西方政黨的黨內民主不同。對西方競爭性政黨來說,來自定期的政黨之間的競爭性選舉是其加強自身建設的強大動力源泉。因此許多西方政黨都把內部競爭性選舉作為黨內民主建設的核心,并通過黨內選舉把本黨最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成員推舉出來。為此有人提出,我們建設黨內民主,也應借鑒西方政黨的模式,把競爭性選舉作為激活黨的自身發展的動力機制,并把黨內競爭機制貫穿到選舉、用人和決策的各個環節中去,體現到黨內民主的各個方面去。這種認識的局限就在于忽視了我們發展黨內民主與多黨制條件下的建設競爭性政黨的區別。我們發展黨內民主,就是要充分調動全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此,必須以保障黨員民主權利為基礎,以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為重點,從改革體制機制入手,建立充分反映黨組織和黨員意愿的黨內民主制度。只有從整體上推進黨內民主,才能真正形成黨的自我發展的動力機制。
再次,黨內民主的發展必須走穩步前進的漸進道路。在發展黨內民主問題上,有人認為目前的黨內民主已經嚴重滯后于人民民主,必須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走激進的發展之路。這種認識也存在著偏差,應當看到,當前我們在發展黨內民主中面臨著許多實際問題。如實行黨的代表大會常任制是推進黨內民主的重要步驟,但這種常任制也存在會加大執政成本,甚至助長文山會海和官僚主義等問題,需要在試點中逐步探索和解決。事實上,黨內民主作為黨內根本的政治制度,它的發展必然直接受制于黨內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的健全和發展。因此,黨內民主發展也必須與黨的自身建設改革相一致,走穩步前進的漸進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