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與幾個友人圍坐電視機旁,看一位外國魔術大師大變火車。當蓋布揭起,火車忽地消失之時,吾拍腿而呼真絕了!不想一友忽地問道:“君可曾見過官場上的魔術師?”吾不解其意,一時語塞。那君又道生活中,官場上,有的人慣玩手段,且屢屢得逞,不也是一絕么?吾這才明白,原來他講的是此等人和事。
此君之經歷,吾略知一二,故知其有感而發。其實,吾天南海北工作幾十年,也見過些各色人物,歷過些稀奇古怪之事,何當對此等人與事毫無所感呢!生活中,確實不乏玩弄手段之人。
某君到一個縣掛職,任副縣長。既是掛職,當然希望多受錘煉,做出成績。他深入基層,不懼風霜雨雪,餐風露宿認真辦事,不辭晝辛夜勞,一絲不茍,與同事和睦相處,不分下屬、工人,樂于助人。一年下來,眾人交口稱譽。不料,機關里忽地議論一事,紛紛揚揚:某日自己回宿舍,一女服務員扶其回房,他居然在回房路上掐女服務員的大腿。流言不脛而走,此君在前面行,后面常有人指指點點,恐怕只有他本人不知了!主要領導得知此事,左右為難:無所表示吧,長此下去此君如何開展工作?去辟謠吧,這種事只能越抹越黑。無奈,只得請求上級將其調到別地工作了事。
據知情者云,某君可能有諸多缺點,但絕不可能去掐服務員的大腿。事出蹊蹺,某某曾托他辦一件事,同時送去一筆錢,被他嚴詞拒絕,并告之紀委。這事后不久,傳聞就起來了。吾以為,若果真如此,這般手段不可謂不巧、不毒,讓人辯與不辯均莫是。
某單位主要負責人A與B有隙,工作中常出現不同意見,甚至彼此猜疑、防備。有干部w找到A曰:“B新到這個單位,對班子過去的工作全盤否定,認為‘洪桐縣里沒好人’,常對人言你拉幫結派排外,與之作對。”A據此認為w對其忠心耿耿,可堪信賴,對w又表揚又提拔,并常與之說些對B不滿的話。w又找到B曰:A在這里經營多年,盤根錯節,根深蒂固,揚言要將你擠出去。某某與A交厚,你要注意。w還將A對B不滿的話添油加醋說了一番。B初來乍到,正需了解情況,于是視w為知己,對其褒獎有加。w左右逢源,著實風光了一陣。
玩弄手段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有君據此感慨地對吾言:“陽謀難敵陰謀矣。陽謀在明處,易識易對;陰謀在暗處,教人防不勝防;陰謀者往往陰陽并用,焉有不勝陽之理。”的確,陰謀常常得逞,弄得光明正大者處于進退維谷的境地,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是也。然而,吾以為陰謀畢竟不是正道,可得逞于一時,終難得逞于一世。
一則,手段終究難掩真相。無論手段多么機巧,因其終究不是“實事求是”,違背了規律(也有人稱之為天理),總有被戳穿之時。事實終歸是事實,它像陽光,無論幾多云遮霧障,總要沖破烏云,驅散迷霧,普照大地。俗語云:“烏云遮不住太陽,紙包不住火”,所說的道理是深刻的。事實可以被掩蓋很久,但能被掩埋直到永遠嗎?
上文所述的那位副縣長調走之后,人們對他的“緋聞”興趣漸淡,反而對“緋聞”從何處而出興趣日增。最后,緋聞變成了另一則傳聞:某某行賄不成,反編桃色故事害人。此聞也紛紛揚揚。據知情者言,眾人所議論的對象,十有八九是始作俑者,天下哪有不透風的墻?
再則,手段總有玩漏時。俗語曰:“智者千慮,終有一失”。即使玩手段的人為智者,也難免有失。何況玩手段者常常是自以為聰明絕頂,其實并非智商過人,反而往往是“愚笨”之徒。此種人,焉有不失之理?常人有失,犯錯而已,知過能改,善莫大焉!玩手段之人有失,則機關破露,輕者為眾人所不齒,重者“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上述的A、B兩位領導,矛盾日深,最后公開挑明了。誰知一挑明,雙方均大呼上當。兩人關系逐漸改善,而那位一度左右逢源的w處境就慘了。
退一步說,即使玩手段者永不敗露,也為人所不齒也!道德的譴責有時是公開的,更多在人心之中。吾不敢茍同一種說法:“道德是弱者的辯護詞”。若僅以強弱論善惡,那人類社會豈不是要完全倒退回弱肉強食的蠻荒時代?吾認一個粗理:若是黃金,即使被踐踏,大家也會同情、珍惜;若是一堆臭狗屎,即使被放在神龕上,眾人被迫膜拜,心中也在痛罵。吾以為,道德別男女、論長幼、分善惡,方使人之所以為人。若有人偏置道德于不顧,甘與非人類為伍,那就無可救藥,說什么也沒有用了。
古往今來,玩手段,耍陰謀者不絕于世,不因眾人惡之而銷聲匿跡。這也不怪,世界上就是因為有陰方有陽,有暗才有明,有惡始有善。為人之道,萬千有余,全在各人的選擇了。
吾蓋自幼受“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的影響,總以好心度他人,不相信人有那么惡。吾母更是十分的“性善論”者,身處困苦而樂于助人,屢受委屈而善待他人,常言“人心都是肉做的,人血都是熱的,世上總是好人多。”母親的言行,像細雨浸入吾幼小的心田。吾自認一生為人坦蕩。同志、朋友也反映,吾全身透明。
當然,己向善,并不能使己不被惡害。幾十年冬去春來,風吹雨淋,吾也曾數度落坑入套,遭人算計。痛苦之時,吾也恨過、罵過。但是,怨氣噴發后,又復常態,不耿耿于懷。因痛恨,那些蠅營狗茍之舉,為吾所不齒,更不屑為之矣!
身上留下了遭人暗算的傷疤,但吾并不悔心懷坦蕩、與人為善的為人之道。待讀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道德經·四十五章》)吾更添幾分自慰。吾之為人雖拙,說不定乃“大巧”呢!俗語說得好,“老實人總不會吃虧”。老老實實做人,也許乃大智大巧之舉。
當然,此乃吾之認識。也許有人曰“迂”,有人云“阿Q精神”,有人說“不可救藥”。還是那句老話:人各有各的活法,吾這一輩子就這樣了。到老時,吾又添了幾分宿命:手段總有玩漏時,種瓜得瓜,種陰謀收自斃,那只是早晚的事。
(摘自《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