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對前九屆百強縣的梳理,正好反映出各地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與質量,是一張清晰的中國區域經濟變化圖。百強縣榜單的任何一次格局變動,都代表著一個地區的光榮與夢想。

日前,人民網的一項網絡調查,引起了各界的普遍關注。在全國百強縣的區域板塊中,人民網網絡調查發現,超過半數的人認為目前最具活力的縣域經濟板塊是浙江板塊,比例為60.6%;江蘇板塊其次,為19.5%;山東板塊第三,為9.3%;廣東板塊第四,為4.1%;這前四名正好與百強縣地域分布中最多的四個省相吻合。接下來的第五是福建板塊,比例為3.8%。這正好驗證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最新動態。
如果進一步把1991年開始的九屆百強縣測評結果進行“解剖麻雀”式的梳理,各地區在百強縣中的席次增減以及名次進退,反映出的正是一個區域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諸多層面的深刻變化。百強縣榜單的任何一次格局變動,都代表著一個地區的光榮與夢想。
而2007年度百強縣被取消,正好是對百強縣的板塊變動進行掃描的最佳時機。
十強縣:三省演義
“浙江多,江蘇強,山東快,廣東穩。”采訪中,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對四個東部經濟大省的百強縣特征進行了精煉概括。其中,代表中國縣域最發達水平的十強縣,江蘇、廣東、浙江三分天下。
尤其在蘇南地區,不僅百強縣密度最高,十強縣也是最多的。從1991年第一屆百強縣評比開始,在代表經濟實力和區域競爭力的十強縣中,蘇南三分天下有其二,還曾有3年占據了7個席位。其中,昆山是蘇南發展的典型代表。從1985年昆山“自費”開辦第一家經濟開發區開始,經過整整20年終于修成正果,從蘇州的“小六子”登上全國百強縣榜首。2005年,昆山發生兩件大事,一是在中國縣域經濟中“折桂”;二是實現江蘇省制定的全面小康社會的標準。2006年初,江蘇省委、省政府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學習昆山之路,隨之,新蘇南模式開始流行。2006年,江陰、昆山、張家港、常熟的財政收入都超過100億元。
以“昆山之路”、“江陰板塊”、“張家港精神”、“常熟制造”等為代表,蘇南縣域經濟開始登上“神壇”,全國各地黨政代表團紛至沓來。隨之,工業立縣、招商引資成為各地縣域經濟最一致的選擇。
蘇南縣域作為中國縣域經濟發展的“領舞者”,其一路絕塵的氣勢,誰敢與之爭鋒?
相比江蘇,同在長三角經濟區的浙江,從1991年以來,在數量上毫無疑問是中國縣域經濟的“狀元”,僅從2000年以來,浙江的縣域就有164次出現在百強縣榜單上。但是,中國縣域經濟最發達的十強縣中,浙江僅僅是個“探花”,不僅在總量上沒有突破2個,甚至在第二屆時竟然空手而歸。
雖然十強縣浙江“靠邊站”的狀況,已經連續多年。但浙江人對此并沒有特別的沮喪和失落感。以“富”見長的浙江經濟,歷來藏富于民。如果按照居民實際富裕水平和綜合生活水平排名,相信名次結果絕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區域經濟專家普遍認為,浙江許多縣市的居民實際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一點都不遜于上榜的蘇粵縣市。
事實上,任何一個地方發展經濟的初衷絕不是為了追求一堆數字,其本質都是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讓他們有更好的生活保障和發展空間。令人欣慰的是,蘇南許多縣市已經把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數”作為目標。比如“幸福江陰”試驗,昆山的“三有五保”社會事業建設等等。
除長三角地區的江蘇、浙江外,珠三角的廣東省占據了十強縣的兩個席位,而且連續九屆都是順德、南海,這也是對“廣東穩”這一特征的證明。
浙江與廣東兩地在進入十強縣方面,處于伯仲之間。但是,浙江的強縣擴權與廣東的撤縣建區,是兩種不同的發展路徑。
浙江縣域經濟背后最直接的推手,是在全國率先實行的“省管縣”實踐。“省管縣”直接避免了“市刮縣”和地級市對縣一級的“抽水機”現象。從2002年10月起,浙江開始對17個經濟強縣和3個區實施“擴權”。浙江首富蕭山是從1997年開始享受“特權”試點的,擴權5年間的全國百強縣評比中,年年都在前十名之列。對此,蕭山人的感受是,放下來的權力就是生產力。
與此同時,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就是珠三角相對長三角縣域經濟競爭力的下滑。雖然2006年,廣東順德成為中國第一個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00億元的縣域,但是在2006年發布第九屆百強縣榜單時,廣東跌破10個,只進入8個。對此,上海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泠一在比較縣域經濟十強縣之后指出,在珠三角區域,外來投資地的來源顯得比較單一,15年前是以港臺為主,15年后的今天依然是以港臺為主,并沒有發現港臺產業資本在技術研發層面的后續優勢。所以,沒有更高層次的西方發達國家產業資本的介入,珠三角區域的縣域綜合競爭力將進一步下降。
不管如何起伏,江陰、常熟、張家港、順德、南海等5個,從來沒有從十強縣中消失,其榜樣和標桿意義不可磨滅。從1991年第一屆百強縣評比以來,十強縣為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完成了第一次經驗探索,成功創造出多個標志性發展模式。從現在開始,這些經濟相對發達的縣域就要進行第二次經驗探索,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模式升級做出貢獻。在第二階段,同樣需要它們來做中國縣域經濟“雁陣”中的領頭雁。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作為縣域經濟發展樣板的蘇南縣域經濟,正在進行第三次轉型,我們期待蘇南能夠再一次引領中國縣域經濟的模式升級。
沿海經濟大省起伏:煮酒論英雄
統計資料顯示,從2000年到2005年,共有134個縣域出現在百強縣的名單中,其中的67個縣,也就是2/3的縣連續6年保持在百強縣的行列中。在最近的第九屆百強縣中,浙江、山東、江蘇、廣東、河北、福建6個沿海經濟大省,占據百強縣88個席位。其中,山東整體排名第二。但山東的縣域從來沒有在十強縣中“金榜題名”,呈現出了“多平快”的特征。
從“齊魯首富”榮成的變動趨勢來看,從1991年以來,最高排名第12,最低排名第29位。2000年以來更是在15名左右徘徊,沒有大起大落。與榮成相類似,整個山東的縣域經濟排名都很“平”。
更重要的是,山東的百強縣從2000年以來,每年都在增加,形成了一道持續上揚的直線,沒有出現起伏。這在產生過百強縣的20個省中,是惟一一個。2005年與2000年相比,增加了9個,增長率為69.2%。經測算,2006年第九屆百強縣評比中,山東省進入百強的縣市發展水平、發展潛力和發展活力三項指數增速均快于全國,以發展水平指數增幅最大。有經濟學家認為,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發展重心逐步由南向北轉移的趨勢日益明顯。山東逐漸成長為中國北方經濟總量最大、增長潛力和發展活力最強的一個省份。
與山東同在環渤海經濟圈中的河北,經歷了百強縣排名的起落升降,總體上呈現出“U”字形的變化曲線,2000年最高時有8個,然后下滑到2003年時跌入谷底只有3個,再從2003年開始上升,到2005年時恢復到7個。從山東、河北的百強縣變化趨勢中不難發現,環渤海地區正在呈現積極上升的發展態勢。
與山東一路上揚形成鮮明對照的,就是福建的一路下滑。福建作為中國沿海開放的第一方陣,一度與廣東并列成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領跑者。2000年,“八閩首富”晉江在十強縣中露了一次面,這也是福建省的縣域經濟惟一一次出現在十強中。從整體數量上來說,福建在百強縣區域板塊中排名第五沒有改變。然而,福建省縣域經濟實力下滑的趨勢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從2000年到2005年,連續六屆全國百強縣評比中,福建每年下降一個,從8個下滑為4個,下降了50%,這與整個福建省在中國區域經濟競爭格局中的競爭力下降基本一致。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第一輪開放型經濟招商引資的大潮中,離臺灣最近的福建沒有成為臺商投資高科技產業的首選地,而是選擇了廣東、江蘇等地。另據一項在華投資的中小企業對中國投資環境評價進行的調查表明,在投資首選目標地區上,福建省的閩南三角區落后于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很多中小企業更看好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潛力。在區域競爭格局的變動中,福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失去了其應有的光彩,與其作為中國首批改革開放地區的地位不相稱。
三大板塊:區域變遷的符號
除多、強、快、穩之外,第五個概括百強縣分布特征的字是“散”,第九屆百強縣中,上述前六個省占到88席,其余12個零星分散在10個省。
以中部地區為例。2000年以來,中部進入過全國百強的縣域,只有鞏義、新鄭、河津、長沙四個縣(市)12次出現在百強榜單上。湖北、安徽、江西三省從來沒有一個進入。東北地區有5個縣(市)19次出現在百強榜單上。西部地區有12個縣(市、區、旗)44次出現在百強榜單上。
從絕對數和上榜次數來看,中部地區都是最少的。
再從上榜位次來看,西部和東北都有進入過前50強的縣,排名最靠前的一次是2005年,內蒙古東勝名列第25位。但中部從來沒有一個縣闖入前50強,排名最靠前的是2005年,河南鞏義排第52位。而且,中部地區,只有河南鞏義惟一一個縣從1991年開始連續不落榜。而整個中部6省,有400多個縣域。
由此可見,在全國百強縣的風云際會中,中部地區顯然失去了話語權。這也成為“中部塌陷”的佐證之一。
從三大板塊的變動趨勢看,西部在1991、1992、1994連續三屆百強縣全部都是“交白卷”,沒有一個縣域經濟上榜。從2000年開始,西部地區的百強縣個數呈現出逐年遞減的趨勢,2000年10個縣域上榜,2001年9個、2002年9個、2003年7個、2004年5個、2005年4個。從2000年占全國百強縣比重的10%下降為2005年的4%,下降了6個百分點。在全國各地的縣域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的宏觀背景下,逐年減少的趨勢不能不引起當地政府的重視。
與此同時,西部呈現出的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馬太效應”,在四大區域經濟板塊中是最明顯的。從2000年的10個到2005年的4個,沒有跌出百強縣榜單的4個縣,正好是2000年以來連續榜上有名的4個縣域經濟,即內蒙古的東勝、四川的雙流與溫江和新疆的庫爾勒。
與西部縣域經濟之間的強弱越來越懸殊不同,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呈現出了大致相同的趨勢,主要特點有兩個:一是從上榜的連續性上來看,河南鞏義與遼寧海城的“獨角戲”,這兩個縣域經濟從1991年第一屆全國百強縣開始,就從來沒有一次在評比中“名落孫山”,其強大的縣域經濟實力非比尋常,是名副其實的“中原首富”與“東北首富”;第二個是“跑龍套”現象明顯,除了上述兩個,其他縣域都是偶爾在百強縣榜單上出現一次,比如安徽的寧國、湖北的仙桃與天門。能夠連續三次上榜的,在中部地區只有山西河津,在東北地區有黑龍江綏芬河、吉林延吉等極少數縣域經濟。
在上述“獨角戲”和“跑龍套”兩大特征之外,還有一個中西部板塊呈現出的現象不可忽視,這就是從來沒有一個縣域上榜的省份,都集中在這些區域。中部地區是江西;西部地區最多,有陜西、寧夏、青海、西藏、貴州、廣西和重慶;此外就是特殊的沿海省份海南。一共有9個省份多年來榜上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