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健康講座開場白時用的是中醫理論來闡述疾病的發生、發展與歸轉。自古以來為民眾保健防病所重視。中國古代的養生之道,內容豐富,立論精湛,然諸多論述散載于各種古籍文獻,給今人以啟示。
老子《道德經》主張順乎自然,清境無為,致虛極,守靜篤,知足常樂。莊子的“清靜無為”就是指清心寡欲,指對萬物發展不加干預,任其發展。管子養生思想認為“靜勝躁”,“靜則得之,躁則失之”,且提倡“老則長慮”,若“老不長慮,困乃竭”。即老人如不經常動腦思考問題的話,就會很快變得呆頓,促使衰老。
再從中國的文字論“患病”。“患”:“串”與“心”,一串串煩惱壓在心上,才成為真正的病人。“病”:“病”字頭里面為什么是一個“丙”字?讓我們看看中華文化中“十天干與五行和五臟配屬的關系”就明白了。十天干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其中甲乙屬木、屬肝,丙丁屬火、屬心,戊己屬土、屬脾,庚辛屬金、屬肺,壬癸屬水、屬腎。丙就是心!我們祖先創造的“病”字與創造的“患”字均提醒我們,心病才是最主要的病因。
心主神明,心主要掌管的是人的精神和思想,而思想是統帥,是指揮者。很顯然,中醫強調養心,強調的是人的思想修養與道德教育,即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層面的內容。所以,心是人的主宰,具有很大的力量,所以,我們應該隨時隨地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
我們每天都要接觸很多人,在頻繁的接觸中,難免會跟別人發生磨擦或沖突,或是,因為外界事物而影響自己的心境,這是現代人普遍的困擾之一。
想要常保一顆寧靜而又平常的心,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并不容易做到。當我們登上高山或是站在海邊時,一望無際的景色,讓我們敞開心門,此時,世間紛紛擾擾的煩惱,都會消失無蹤。因此也有人說: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我們的心,如果也能夠像原野、海洋、天空一樣開闊,就能夠容下無限的東西,也更能享受生命的自由。
心不開朗就是苦,心境豁達就能轉苦為樂。所謂的平常心,就是指我們非常清楚環境里的是是非非、好壞美丑,對所有現象一目了然,但卻絲毫不受影響,即使身處在那樣的環境里,也不會隨外境起舞,也就不會受環境里的種種情況影響而浮動。人有了定力之后,就不容易被外在情況動搖。能保持身心安定,能把自己的情況看得很清楚,對于能做、不能做;該做、不該做的事,也都非常清楚,這就是智能。
想要讓心保持清明安定,就不要心隨境轉。“心隨境轉”是指失去自己的主宰,老是被環境的動態所影響,也就是說,發生狀況的時候,心不要立刻被當下的環境所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觀察呼吸從鼻孔出入的感覺,或是觀察內心的感受,只要將注意力放在身體的感受上,心情就會安定下來。
其實,煩惱心未必都是不好的,事實上,它是清明心的基礎。因為,對于有善根的人,遇到困擾時,覺得這是一種麻煩,希望能夠將它轉變為寧靜、清明的心。這時候,煩惱心反倒是一種助緣了。
所以,如果懂得以智能、慈悲來處理問題,心里就不會經常打結,而能清明自在。那不管身處在任何的狀況中,都可以保持平靜、穩定、自主、自在的心境。
閉上眼睛好好地想想:自己是不是因為心浮氣燥,而搞砸過很多事?自己是不是常常被環境、被人所影響?自己是不是常常為了小事生氣,不放過自己?
心里放不下別人,是沒有慈悲;心里放不下自己,是沒有智能。
(作者系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