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部地區諸多的勞務輸出大縣中,為什么無為縣會如此持續集中地出現農民工返鄉創業現象,為什么無為的“鳳還巢”經濟能夠獲得蓬勃發展呢?
6月15日,在安徽省無為縣姚溝鎮政府的一間辦公室里,記者見到了新興電纜有限公司總經理汪存財。這位30歲左右的年輕人語速很快,短短的半小時交談中,他先后用兩部手機接聽了3個電話,時而京腔十足,時而鄉音純正。“忙”,是他給記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從1996年赴京打工,到2006年5月回鄉創業,汪存財與自己的兩個兄弟在北京的主業一直是建筑業。說到為什么返鄉創業,他給出的解釋頗有說服力,“北京奧運會過后建筑市場一定會萎縮,盡管我們企業產值已經做到了4個億,手中的活3年也做不完,但是為了未雨綢繆還是及早謀劃轉行”。于是,汪家兄弟投資3000萬元,選擇前景廣闊且有著良好產業基礎的電線電纜行業。新興電纜有限公司投產在即,汪存財自然忙得不亦樂乎。
像汪存財這樣的返鄉創業人員,無為縣就有14000多人,當地習慣將這種返鄉創業現象稱為“鳳還巢”。
一份“成績單”
“鳳還巢”這一概念在無為已經有十多年的歷史。
作為典型的勞務輸出大縣,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無為全縣先后走出去42.4萬人。1996年前后,無為勞動力流向出現了新的變化,一些外出務工人員紛紛返鄉創業,縣委#65380;縣政府敏銳地把握住這一趨勢,在安徽率先啟動“鳳還巢”工程。11年“鳳還巢”給無為帶來了什么?2007年6月,無為縣剛剛完成全縣農民工返鄉創業情況調查,這一次的調查結果無疑成為工程實施11年來第一份“成績單”。
這是一組枯燥但是頗有說服力的數字,創業人數#65380;投資規模#65380;行業分布#65380;經濟貢獻等幾個最基礎的數據勾勒出“鳳還巢”工程的基本成效。
在無為縣政府辦記者了解到,截至2006年底全縣返鄉創業人數已經達到14190人,占外出勞動力的4.3%。從階段分布上看,1998年以前為3200人,1999年—2003年增至4900人,2004年—2006年達到6090人,創業人數呈現出明顯的持續擴大特點。
從企業規模來看,在全縣687家“鳳還巢”企業中,投資規模在300萬元以上的企業就有412家,投資超過千萬元的企業有118家。2006年5月,投資3.5億元的安徽明星電纜公司成為投資額最大的“鳳還巢”項目。
為了確保投資成功率,創業人員多數選擇無為縣優勢產業進行投資,電線電纜#65380;羽毛羽絨#65380;紡織服裝成為投資熱點,在687家企業中這三個行業分別占到24%#65380;5.9%和5.2%。
返鄉創業人員創辦的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給無為帶來了46.9億元的產值,僅2006年稅收貢獻就高達2.09億元,占全縣財政收入的27%。
正是具有人數多#65380;投資規模大#65380;行業集中#65380;貢獻率高等特點,無為“鳳還巢”工程引起了決策層的關注,2007年6月,無為縣先后迎來了國務院調研組#65380;安徽省政府兩次專題調研。
有人將無為農民工返鄉創業帶來的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現象稱為“無為現象”,但是面對接踵而至的專題調研,無為人反而冷靜地提出了這樣的疑問:“4.3%的返鄉創業比率有沒有代表性”,“在全國范圍看,這樣的比例是高還是低”?
據有關部門測算,在農民工總量中,有7%至10%的人基本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具備了創辦企業的能力。那么,在7%已經具備創業能力的人中真正有多少人回鄉創業呢?2007年5月,國務院研究室農村經濟司葉興慶等人對安徽#65380;江西#65380;重慶三省市的5個返鄉創業人員較多的縣區進行調研,調查結果顯示,江西廣豐縣的返鄉創業比例為3.7%,安義縣為0.55%,重慶江津區只有0.12%。盡管調研組認定的無為縣返鄉創業比例與4.3%存在一定差距,但是無為縣14190名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的絕對數在5個調查縣區中無疑是最高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無為的“樣本意義”無需質疑。那么,在中西部地區諸多勞務輸出大縣中,為什么無為縣會如此持續集中地出現農民工返鄉創業現象?為什么無為縣“鳳還巢”經濟能夠獲得蓬勃發展呢?
為什么是無為
無為縣政府辦周永志主任在接受《決策》采訪時認為,無為勞務輸出早#65380;數量大是返鄉創業現象不可忽視的原因。另外,無為處于安徽省經濟最活躍的馬蕪銅經濟帶,區位優勢和良好的產業基礎也是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的重要因素。
無為歷史上素有“自古無為洲,十年九不收,若有一年收,鍋巴蓋墻頭”的說法,水患頻繁的鄉下人衣食難保,不得不外出。再加上無為是革命老區,戰爭年代走出的老干部落戶京城,鄉情難忘,習慣于請家鄉人照顧孩子,這就有了無為保姆。20世紀80年代末,無為保姆遍及京城,上至中央領導,下到普通百姓,很多北京家庭都雇有無為保姆。
盡管80年代社會上曾經出現過“無為保姆,是也,非也?”的爭論,但是小小的無為縣開始與首都直接掛鉤,城市生活方式沖擊貧窮閉塞的農業窮縣,刺激了無為經濟發展。當無為女人在北京立足,無為的男人們也開始走出去,做板鴨#65380;販鴨毛#65380;看車場#65380;賣盒飯#65380;站柜臺#65380;掃大街#65380;搞建筑,足跡遍布全國各地。2006年底,140萬人口的無為縣外出人員已達42.4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33萬人。
正因為無為人在勞務輸出上趕了個“早集”,使得他們比其他地方的人更早搶占了商機,獲得了更多“掘金”的機會,較早地完成資本原始積累。
除了“早”#65380;“多”這兩大客觀條件外,在回答“為什么是無為”這一問題上,還有兩個至關重要的關鍵詞,一個是“推”另一個是“養”。1996年開始,無為縣以強大的行政力量推動“鳳還巢”工程實施。規定縣六套班子負責人在各自分工聯系的鄉鎮每年培植1個“鳳還巢”企業,各鄉鎮黨政一把手和行政村黨支部書記也要培植1個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并且每年進行一次考核評比。
無為縣經委主任季求真在接受《決策》采訪時分析認為,“鳳還巢”工程實施早期之所以需要強力推動,是因為當時難度很大。難度大在哪里?由于外出務工人員長期在外,當時農村工作的難點都集中在這個群體身上,計劃生育#65380;冬修防汛#65380;村包任務等工作非常艱巨。因此,縣里提出廣交外出創業人員的要求,對鄉村干部來說必然有個觀念轉變的過程。
而1996年前后無為的很多縣鄉干部還是典型的農業思維,“講農業大半天,講工業一根煙,講金融根本不沾邊。不知道該如何抓工業,如何抓集鎮建設。”曾經在鄉鎮工作過4年的季求真回憶說,在每年春節期間召開的返鄉人員座談會上,這些農民企業家帶回了很多工業理念和市場觀念,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不僅改變了基層干部的思想力,更改變了行動力。“如果說鳳還巢工程早期更多的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領導思維,那么現在已經演變為一種自下而上的工作熱情”,季求真甚至認為,從一定程度上說無為經濟本質上講就是“鳳還巢”經濟。
如果說“早”和“多”,是無為“鳳還巢”工程實施的先決條件,強有力的行政推動也解決了返鄉創業的“量”的問題,那么,怎樣做才能讓這些企業養得大#65380;上規模呢?
11年間,無為“鳳還巢”企業的發展壯大,“鳳還巢”產業的發展壯大,正是受惠于無為縣富有靈活性的政策創新。
1997年鄉鎮企業改制是記者采訪過程中聽到最多的話題。在鄉鎮企業摘掉“紅帽子”過程中,無為縣決策層對于原來鄉鎮集體投入如何處理存在分歧,一種意見認為應作價入股,鄉鎮集體享有股權和參與決策權。無為縣委#65380;政府權衡利弊后斷然決策,這一類集體投入一不抽走,二不參股,作為借款留給企業做發展基金,由企業定期歸還。于是,摘掉“紅帽子”的個體私營企業在不受行政干預的情況下,自主決策#65380;自我發展,形成了一輪創業高潮。1997年,也是高溝鎮“鳳還巢”企業集中的電線電纜產業發展迅猛的時期。
對于“鳳還巢”企業來說,資金“缺血”是共性問題,無為縣創造性地采取兩項配套措施,先“止血”再“輸血”。一是實施稅務周轉金政策,對因資金周轉困難不能按時納稅的企業,采取先行墊付,渡過難關后再由企業歸還。稅務周轉金讓很多“鳳還巢”企業解了燃眉之急,成功地實現了轉型和爬坡,而另一項政策——產業扶貧則形成了一種穩定的輸血機制。
無為縣扶貧辦工作人員劉呂才介紹說,截至2005年,無為縣發放的扶貧貸款就高達3.2個億,其中80%都投到了民營經濟發展上。1998年#65380;1999年國家緊縮銀根#65380;貸款凍結,是無為“鳳還巢”企業融資最困難的時期,無為縣每年從扶貧貸款資金中拿出3000多萬元支持民營經濟發展。鄧立翠的三緣養殖公司#65380;姜文的華菱電纜集團公司#65380;沈志海的華海電纜集團公司,這些著名的“鳳還巢”企業都曾經在不同時期得到過扶貧貸款的支持。“可以說,全縣上規模的民營企業,90%以上都受惠于扶貧貸款”,劉呂才告訴《決策》。
正因為政府傾注了大量的心血,“鳳還巢”企業最為集中的電線電纜和羽毛羽絨這兩大產業成為無為縣的支柱產業。 2006年,電線電纜產業集群344家企業實現產值89億元,羽毛羽絨產業集群40家企業實現產值12億元。良好的產業基礎,又吸引更多的農民工返鄉創業,使得無為的“鳳還巢”經濟出現了螺旋式上升的良好發展勢頭。
政策饑渴
無為縣“鳳還巢”經濟之所以“風景這邊獨好”,在于其11年不懈的政策探索和制度創新。但是,無論是從基層實踐的角度來看,還是從返鄉創業者自身需求來看,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政策仍顯不足。創業者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政策?哪些政策是基層政府無法供給的?
5月中旬,國務院調研組在無為組織了部分返鄉創業人員座談會,目的就是了解創業者的政策需求。
“我在座談會上就提了一個問題,關于新辦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安徽三友防水保溫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玉喜告訴《決策》。剛剛經歷的一件事情,讓劉玉喜飽嘗資本饑渴癥的苦惱,6月9日,三友公司在合肥一項競標活動中中標,獲得一個350萬元的訂單。中標成功本是喜事一樁,但是劉玉喜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這就意味著接了這個單子,我的流動資金就周轉不開了。我現在是眼看著防水保溫建筑材料行情看漲,市場蛋糕越來越大,但是沒有能力再去吃一口”。
2006年5月,劉玉喜傾其所有,投資4000萬元建成了占地60畝的安徽三友防水保溫有限公司,成為安徽同行業規模最大的生產企業,但是600萬的資金缺口,使他經常感到有心無力。因此,在外出返鄉企業家座談會上,他就提出了新辦企業融資難問題。劉玉喜說,從1999年創業成立第一家防水公司至今,他沒從銀行貸過一分錢。“老企業擴建融資還容易些,新企業在節骨眼上缺周轉資金,等著錢花但是就沒辦法”。在2007年無為縣政府組織的銀企對接會上,劉玉喜與工行簽了1200萬元的貸款協議,這筆錢如果能夠及時到位,劉玉喜的資本饑渴癥才能得到緩解。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決策》記者在無為縣經濟開發區采訪時,對企業提出的用工難問題頗感意外。北京希瑪集團總裁何幫喜,是無為縣最具傳奇色彩的成功人物,80年代曾經身背鋸子闖北京,現在是亞洲最大的保齡球制造商#65380;北京商界名聲顯赫的億萬富翁。2002年,他為了回報家鄉,投資億元在二壩經濟開發區興建專業保齡球道板生產基地——希瑪南方工業園。希瑪公司辦公室主任王榮好告訴《決策》,家鄉勞動力資源盡管豐富,但在家鄉辦企業也出現了用工難,“用當地工從管理上來講比用外地工難,稍不如意就走人的現象比較多”。
用工短缺問題,不是希瑪公司一家的難題,在距離無為經濟開發區不滿一小時車程的蕪湖縣機械工業園,其用工缺口一年就高達上萬人。伴隨著產業轉移的腳步,曾經困擾東部沿海地區的民工短缺問題也開始初現端倪。2007年,無為縣通過有針對性地培訓活動,為企業提供用工保障,今年無為縣職業中學一次性為新投資的明星電纜公司培養了40名技術工人。
融資難#65380;用工難,盡管依靠地方政府不能完全解決問題,但是基層畢竟還有可以作為的空間。但是,有些政策瓶頸則是地方上突破不了的。
自從1996年實施“鳳還巢”工程以來,有一大批回鄉人員投身養殖業#65380;畜牧業,促進當地農業結構調整。無為縣農委黨組副書記王慶松在接受采訪時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1995年到2000年短短五年時間,無為養殖業的比重就從29.9%迅速上升到50.2%。
三緣養殖公司的總經理鄧立翠是無為縣80年代初走出去的小保姆之一,作為最早返鄉的創業明星,她說,“創業成功是一步步走出來的,每個階段會面臨不同的難題。”鄧立翠遇到的最大難題是什么呢?鄧立翠告訴《決策》,三緣養殖基地租借了400畝的土地,眼看10年用地協議即將到期,至今還無法續簽租地協議,“因為這塊地還沒有納入規劃,其土地用途在沒有明確的情況下就沒法續租,如果我是加工型企業,為了發展我就可以名正言順地買塊地,但是國家對養殖企業用地沒有相關政策規定,所以從企業長遠發展來看,用地問題會一直是個大難題。”
融資問題#65380;用工問題#65380;土地問題,想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已經遠遠超出了基層政府的政策供給能力。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上,無為縣想要更有作為,還需要宏觀層面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