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版圖上,河南長垣、安徽無為、江西南康相距千里之遙,但近十多年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一條“無中生有”的產業發展道路,上演了各具特色但又極富共性的創業故事。
[寫在前面]

有人富有詩意地這樣描述河南長垣:一抔黃土,團成一個不規則的多邊形,輕輕一拋,就在黃河岸邊袒露出一片濕潤美麗的平原胸膛。但是,長垣的歷史卻沒有這樣詩情畫意,一首民謠就記載了改革開放前長垣人的苦難:春天喝不上糊涂,冬天穿不上棉褲,十里八鄉見不著瓦屋,小伙子娶不上媳婦。
長垣是從“赤貧”起步的,位于黃河豆腐腰段的黃泛區,屬于典型的農業窮縣、工業小縣、零資源縣,如今卻成為中國的起重機之鄉,占據國內起重機100噸級以下60%的市場份額。
長垣變遷不過在此10多年間。幾乎與此同時,千里之外的長江北岸,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安徽無為,這塊同樣飽受水患侵擾的土地成為中國四大電纜基地之一;而在更遙遠的南嶺之北,貧窮閉塞的贛南南康市也在一窮二白中培育出了江西最大的家具產業集群。
如果細細觀察這三個縣市的產業發展軌跡,就會發現有許多時間節點上的巧合。我們不能忽視這三個觀察樣本背后的大時代節奏,因為,他們書寫“無中生有”創富傳奇的恢宏背景就是中國勞動力城鄉流動的潮起與潮落。
時與勢
上世紀80年代初,當安徽無為第一批保姆北上的時候,長垣人帶著五樣東西闖天下,錘子、剪刀、刷子、鍋鏟和瓦刀;幾乎與此同時,地處南嶺的江西山區窮縣南康,也有很多人翻山越嶺南下廣東,帶著活命的“家伙”則是刨刀和鋸條。
無為保姆、長垣廚師、南康木匠,在整個80年代就是這三個地方的區域名片。20多年中,無為先后走出去42萬人,長垣走出去10萬人,南康在外務工20萬人。在這浩浩蕩蕩的外出勞務大軍中,每一個人走出去都有不同的理由,但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三個地方同時迎來了外出務工人員第一次集體“歸巢”,這一次他們回來的目的完全一致,就是返鄉創業。
這一次農民工歸巢行動看似一種自發行為,其實背后有許多政策引導的影子,1995年前后,長垣、無為、南康先后提出了內容相近而概念不同的三大工程,這到底是巧合還是必然?
1995年,長垣提出“百廠百萬”發展思路,實施農民工“回歸工程”。所謂“百廠百萬”就是要培育100個產值超過100萬元的企業,這個目標現在看起來并不高,但是對于1995年工業基礎還相當薄弱的長垣來說還是難以企及。企業資源不足的問題怎么解決,長垣縣委、縣政府根據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多、富裕戶多、經濟能人多的特點,以“回歸工程”為抓手,吸引在外存款和社會閑置資金、技術、項目、人才、信息還鄉。
同樣是在1995年,南康開始實施“回引工程”,縣委、政府給沿海打工的南康員工寫信,出臺相應的政策,降低創業門檻,提供各種優惠條件,鼓勵他們回來創業。此后幾年,原來的油漆匠、木匠帶著在廣東打工積累的原始資本毅然返鄉,南康每年都迎來多達3000人次的創業民工。
次年,無為縣正式啟動“鳳還巢”工程,制定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強的政策,對個私企業不限發展比例,不限企業規模,不限從業人員,不限經營項目,在用地、用水、供電、稅收、信貸等方面給予優惠。截至1998年,無為全縣返鄉創業的人數就達到3200人。
毫無疑問,這三個縣域的產業基礎正是在這一時期奠定的,一個錘子成就一個產業,長垣縣魏莊鎮起重機產業集群逐步成形;而無為高溝鎮從1993年出現第一家電纜企業——華海電纜廠之后,短短幾年迅速膨脹成為中國四大電纜生產基地之一。南康的木匠和漆工返鄉后迅速加入農民企業家隊伍,扎堆發展成為江西最大的家具產業集群。
90年代中期,為什么會成為這三個勞務輸出大縣經濟發展的轉捩點?三縣不約而同地出臺政策鼓勵農民工返鄉,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機緣成就了這樣的“巧合”?
1995年前后農民工返鄉創業之所以出現第一次高潮,可以說是“時”與“勢”兩者交互作用的結果。
從客觀上來說,無論是長垣、無為還是南康,勞務輸出都在80年代初就已經大規模出現,相對于其他中西部地區來說時間更早,其連鎖效應就體現在外出務工人員較早地完成資本、技術、信息和經驗的積累,使得回鄉創業具備了一些最基本的條件。
而從大環境上面看,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后,中國個體私營經濟的合法地位很快得到了確認。特別是在“九五”期間,國家重新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對個私經濟作用的充分肯定,激發了個體私營企業的積極性,成為鄉鎮企業發展的經濟增長點。1996年,國家繼而頒布《鄉鎮企業法》,進一步從法律層面對鄉鎮企業起到規范和促進作用。
如果從這兩個角度來分析,就不難理解為什么1995年前后涌動的農民工返鄉創業激情,更不難理解90年代中期成為長垣、無為、南康這些農業窮縣工業化道路的拐點。
人與市場
無論是回歸工程、回引工程,還是“鳳還巢”工程,90年代中期開始創業的這一批人,已經不是早前為了糊口謀生在外鄉手胼足胝的普通打工者。多年在外闖蕩的過程就是人力資本升值的過程,而促成打工者到創業者嬗變最神奇的力量,莫過于人與市場的結合。
人與市場結合,能夠長出什么樣的“果實”?我們可以從長垣、無為、南康很多企業家的創業過程中找到答案。

長垣最早的工商業傳統就是與錘子有關的鋦鍋、鋦碗、鋦盆,這就讓長垣人較早地與鋼鐵打起交道。1974年,長垣小伙子韓保憲初中剛剛畢業,他就與鄉親們一起去河南新鄉拉運一些生、熟鐵的邊角料,再販賣給本村生產螺絲的作坊做原料。和鋼鐵搭上邊,就有機會了解更多行業信息和市場信息。一次偶然的機會,韓保憲聽人說修“千斤頂”很賺錢,從沒見過這種玩意兒的他,毅然決定轉行。
韓憲保帶著幾個能吃苦的小伙子辦起了第一臺烘爐,從學打鐵開始,從事簡單配件的生產與銷售。從維修簡單的千斤頂到維修小型起重機、大型起重機,不知不覺中韓憲保跨入了一個前景廣闊的行業。1995年秋天,韓憲保開始接近自己的夢想——建造整機生產線,兩年后他又毅然決定進行系列化生產。如今,衛華集團已經成為長垣起重機行業的龍頭企業。
對于今天那些創業成功者來說,曾經的務工經歷到底是一筆怎樣的財富呢?無為縣最早的電線電纜企業的創辦人沈志海從另一個側面給出了答案。
1990年夏天,在外地一個小廠當業務員的高溝青年沈志海,搭乘一輛三輪車回鄉,在車上他邂逅了一名沈陽國企的采購員。這名采購員輾轉各地,奔波幾周就是為了買一批電線電纜。沈志海想起自己的業務單位中有幾家江浙企業生產電纜。“你要的貨我有!”沈志海攬下了這筆生意,幾天后到江浙采購電纜發往沈陽。發現了商機的沈志海,先是跑起了電纜外購外銷。1993年,回鄉辦起了高溝鎮第一家特種電線電纜廠,于是高溝電纜廠越辦越多,越滾越大,十年時間,這里就成為全國四大電纜生產基地之一。
無論是長垣起重機產業還是無為電線電纜產業的發展,人與市場結合所釋放出來的巨大能量是最關鍵的要素。長垣農村人口中,10個人中就有1個人從事經銷活動,無為縣高溝鎮就有4000名銷售員。從跑銷售到辦實業,從銷售員到企業家,這種特殊的成長之路讓產業發展具備了最為敏感的市場觸角。
韓憲保、沈志海的成功絕非偶然,對大部分“走出去”的人來說,外出務工經歷讓他們知道了什么叫成本、什么叫利潤、什么叫市場、什么叫競爭。勞動力流動的腳步看似紛繁,背后卻有一條清晰的人力資本升值的曲線。因此,中西部地區的打工者,樂意把長三角、珠三角比作“中國市場經濟學院”,根據打工的工種又分出“電子專業”、“制衣專業”、“電器專業”、“酒店管理專業”;更有人認為“招工等于招生”,他們把外出的打工仔稱為“留粵生”、“留滬生”、“留京生”。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發揮勞務經濟的潛能不僅僅是“輸出勞動力”,更大的空間卻在于能夠“帶回生產力”,而長垣、無為和南康恰恰就是較早認識到勞務經濟的潛力,并付諸實踐開發延長“產業鏈”的地區。
企業之大與政府之小
“無中生有、有中生特、特在其中、人聯四方”,這是費孝通先生曾經對南康經濟現象的評價。與南康家具產業一樣,長垣起重機產業、無為特種電線電纜產業都是利用外部的資源進行加工形成產業,進而大規模發展。如今,這三大產業都成為當地第一大支柱產業,南康家具業擁有15萬從業人員,而長垣縣從事起重機行業經銷活動的就有8萬人,而無為高溝一個鄉鎮就有從業人員1.2萬人。
在中西部地區不乏勞務輸出大縣,更不乏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典型,為什么偏偏出現了“長垣現象”、“南康現象”和“無為現象”呢?至關重要的一點就在于這三地都將企業創業的過程視為政府創業的過程,也就是說,建立起了一種良好的政企關系。
長垣企業家經常會用這樣的比喻來說明當地的政企關系,“長垣縣數量眾多的民營企業,猶如政府后院的肥羊,但長垣縣政府卻能夠忍住不下刀。”在長垣縣民營經濟發展之初,縣政府有關領導曾八下溫州學習“溫州模式”,著力于打造“開明政府”。“放水養魚、藏富于民”,“不加約束、自由發展”,是長垣縣各級黨委政府多年來的執政理念,這種理念長期實踐的結果就是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
被稱為“北方的溫州”的長垣,經常會有一種很奇特的景觀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果你走訪產業最集中、經濟最發達的鄉鎮,你會發現一邊是壯觀的現代化廠房和企業辦公大樓,另一邊則是蝸居在上世紀70年代建的老房子里的鄉鎮政府,而且這種對比強烈的反差不僅僅只是個別現象。民營經濟的“大”對應著政府的“小”,這種“小”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政府將自身的角色定位于服務市場經濟主體,甘當企業創業的配角。
長垣起重機產業發展最關鍵的時間節點是2002年。此前,長垣起重機盡管形成了市場,但是在鄉鎮逢集才有大規模的交易,如何形成真正的專業市場,長垣縣委縣政府積極引導企業入園,以產業集聚效應釋放規模經濟的優勢,使得長垣起重機產業發展上了一個全新的臺階。
與“北方的溫州”長垣一樣,南康被稱為“江西的溫州”,因此兩地在促進民營經濟發展上有許多異曲同工的地方。
在南康,當地政界有一種流傳甚廣的說法叫做“扇爐子”。1995年,南康通過“回引工程”,吸引一大批市場意識濃和競爭意識強的民營經濟從業人員,這個群體中蘊含著巨大的創業能量。為此,南康市連續幾年采取“扇爐子”的辦法,放寬準入領域,把星星點點的創業之火“扇”旺。個私民營經濟不僅延伸到國有集體企業改革中,還在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方面大展身手,南康不僅有私人投資建設的車站、商貿市場、工業園,還有大批學校、醫院、養老院和農民廣場等。如今,南康市民營經濟實現的稅收貢獻占財政總收入的70%以上。
無論是長垣的“放水養魚”還是南康的“扇爐子”,都道出了一種特殊的政企關系。對于大多數欠發達地區來說,只有真正做到尊重創業主體、服務創業主體,把企業創業的過程視作政府創業的過程,才能把產業“養大”,把民營經濟的爐火“扇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