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經驗表明,產業集群并非是可以在任何地方隨意打造的,它需要具備相應的條件。政府不應該也不可能在那些缺乏基礎和條件的地方刻意“制造”集群。
近年來,在學術界和有關部門的積極推動下,全國各地掀起了培育和發展產業集群的熱潮。無論是沿海發達地區還是中西部內陸地區,各級地方政府都相繼提出了培育和壯大產業集群的戰略構想,并紛紛制定實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應該說,各地重視培育和發展壯大產業集群,這是一件好事情。然而,由于思想上急于求成以及缺乏科學嚴謹的態度,當前在研究和培育產業集群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不少認識上的誤區。對于這些認識上的誤區,如果不及時糾正和澄清,將會影響到產業集群的可持續發展。

四大認識誤區
總體上看,當前對產業集群的認識誤區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對產業集群理解的“泛化”問題。無論是在學術研究還是在一些地方發展規劃中,目前都存在著把產業等同于產業集群的傾向。例如,有的研究報告列舉了中國主要城市數百個集群。其中,僅上海就列舉了精品鋼材、石油、化工、電子信息、軟件、通用和專用設備制造、電站及大型成套裝備、汽車、航天器制造、造船、物流、生物醫藥、金融、玩具、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煙草、服裝、會展等20個集群,甚至連赤峰、通遼、撫順、雞西等地的煤炭也被列為產業集群。在一些地方編制的發展規劃中,甚至提出要打造農業產業集群、中間機構產業集群、工業集群、制造業集群等。顯然,這是混淆了產業和產業集群的概念,沒有真正把握產業集群的科學內涵。
事實上,并非是所有產業都能形成產業集群,集群內企業也并非只局限在某一產業部門,它可能涉及到一、二、三次產業。可以說,產業集群是不同產業和多個產業鏈相互融合的結果。因此,單純的采掘業、農業、工業或制造業以及中間機構的集聚,并非能形成真正的產業集群。
二是把產業集群理解為地理“扎堆”。當前,在許多地方,只要某些相關企業在特定地域“扎堆”,就把它稱之為產業集群。事實上,這是一種誤解。單純的地理“扎堆”只是產業集聚或地理集中,而并非一定就是產業集群。產業集聚只是產業集群形成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也就是說,產業集群必定是大量相關企業在特定地域范圍內的集聚,但大量相關企業的集聚并非一定就是產業集群。因此,產業集群不等于產業集聚,也不等于地理“扎堆”,那種把產業集聚或地理“扎堆”等同于產業集群的觀點是錯誤而有害的。
三是把“集群化”等同于“園區化”。國內外的經驗表明,產業集群主要是依靠市場機制的作用形成的。但是,在產業集群的發展過程中,政府通過規劃、政策引導和創造環境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從這一方面來講,產業“集群化”就是通過市場機制和政府政策的雙重作用,引導產業集聚不斷向集群方向發展的過程;而產業“園區化”則是一種單純的產業集聚過程,主要是通過政府引導形成產業地理集中的過程。對地方政府來說,建立各類工業園區,并引導相關企業向園區集中,只能說是解決了產業的地理集中問題,而并非一定都能獲得集群效應。事實上,“集群化”是“園區化”的高級階段,只有那些條件較好的園區才有可能逐步發展到集群階段。因此,可以認為,“集群化”不等于“園區化”。
四是把產業集群等同于主導產業。在理論上,美國哈佛大學波特教授首先提出了集群概念,對產業集群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在他后來的研究中,波特把產業集群概念延伸到國家和國際層面,從而使產業集群缺乏空間意義,這實際上是一種誤導。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國內不少學者和地方政府往往把產業集群理解為主導產業。在一些地方制定的規劃中,過去著力培育的主導產業現在搖身一變都成為了產業集群。例如,廣西提出要重點培育汽車、鋁業、工程機械、糖業、石油化工、錳業、鋼鐵、林產工業、醫藥、繭絲綢等十大產業集群,長沙提出全力打造工程機械、汽車、家電三大產業集群,青島提出要打造電子家電、石化、汽車、造船和鋼鐵五大產業集群,霍林郭勒則提出要著力打造煤炭、電力、冶金、煤化工四大產業集群。這里所講的“產業集群”概念,實際上都是指主導產業。如果使用“產業群”或主導產業的概念可能更合適一些。顯然,產業集群不等于主導產業,缺乏產業集聚,沒有空間意義的決不是產業集群!
如何科學界定產業集群
那么,從嚴格的意義上講,究竟如何科學界定產業集群呢?早在2004年,我就對產業集群下過一個定義,即“產業集群是大量的相關企業按照一定的經濟聯系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形成一個類似生物有機體的產業群落”。這一界定具有四個方面含義:一是在產業集群中集聚著大量的相關企業以及中間組織和支撐機構;二是集群內各企業和機構之間形成緊密的有機經濟聯系;三是這些企業和機構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內,一般多為市域內某個區、縣,甚至鄉鎮;四是通過有機聯系、合作互動和社會化網絡,形成了一個類似生物有機體的產業群落。這四個方面既是產業集群的基本特征,也是界定產業集群的重要依據。
經驗研究表明,大量相關企業的地理集中、以靈活專業化為核心的社會網絡、積極向上的良好創新氛圍、建立在合作競爭基礎上的互動機制以及路徑依賴性,這是產業集群獲得成功并形成和保持競爭優勢的基礎。一旦產業集群形成并走向成熟后,將在全國甚至世界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形成知名的區域品牌效應。這種競爭優勢并非是建立在低要素成本和政策優惠基礎上的,而是主要來源于其內生的集群經濟效益。同時,產業集群還將通過多種途徑,如降低成本、刺激創新、提高效率、加劇競爭等,提升整個區域的競爭能力,并形成一種集群競爭力。這種競爭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業所無法擁有的。因此,是否具有持續的市場競爭力,這是產業集群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
綜上所述,可以認為,作為一種新型的產業組織形式,產業集群=產業集聚+緊的產業關聯(產業鏈的本地化)+社會化的分工(靈活專業化)+發達的網絡組織(中間組織)+適宜的創新環境+合作競爭和互動機制+……。從某種程度上講,產業集群也是一種特色經濟,其核心是可以獲取集群經濟效益。這種集群經濟效益是集聚經濟、專業化經濟、產業關聯經濟和學習經濟的有機整體。即是說,集群經濟=集聚經濟+專業化經濟+產業關聯經濟+學習經濟。正是由于這種集群經濟效益的存在,才使得產業集群具有持續的競爭力和創新力。
產業集群并非可以隨意打造
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培育和壯大產業集群是提升區域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之一。但是,國內外經驗表明,產業集群并非是可以在任何地方隨意打造的,它需要具備相應的條件。政府不應該也不可能在那些缺乏基礎和條件的地方刻意“制造”集群。譬如,我國各種類型的開發區或工業園區,雖然聚集了一些企業或產業,但由于園區建設的初衷是以利用外資為主,是典型的外力驅動型經濟增長方式,致使園區的產業定位與周邊地區脫節,缺少與當地企業的聯系,不能實現園區與所在區域產業的聯動發展。與工業園區不同,產業集群強調產業之間的緊密聯系,是依靠內力發展的理論。所以,即使一些工業園區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不能就此稱為形成了產業集群。
因此,各地在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把握產業集群的科學內涵,走出以上各種似是而非的認識誤區,避免出現“新瓶裝舊酒”或者“換湯不換藥”的現象。要從本地實際出發,制定科學的產業集群發展規劃,實施“集群化”戰略,并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積極引導產業合理集聚、鏈式發展,在此基礎上逐步培育形成具有持續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