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律師協會始建于1952年,恢復于1979年8月,截至2006年底,北京市律師協會擁有團體會員973家、個人會員13066名。
律師制度在中國已經恢復了27年。在過去的27年里,“依法治國”的方略已經深入人心,曾經遭受非議的律師行業,也逐漸為社會所了解。在中國律師制度的恢復重建過程中,北京最早成立律師協會、最早實行律師機構組織形式改革、最早對律師行業實行“兩結合”的律師管理體制。多年的實踐,為律師協會的行業管理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律師業初建時期,國家對律師行業實行的是單一的行政管理模式,即單純由司法行政部門管理,相應地,律師也是國家干部身份。但是,隨著律師行業市場化的不斷加強以及律師隊伍的迅速壯大,以往司法行政機關單一的管理模式已經不能適應行業發展的需求,也不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方向。隨著形勢的發展,律師行業的管理體制改革也逐步提到了行政主管部門的議事日程。1995年,北京市司法局提出了“以律師事務所自律管理為基礎,以司法行政機關宏觀管理為核心,以律師協會行業管理為主體,以社會職能部門監督管理為保障”的緊密配合、相互制約的“四位一體”的律師管理體制,率先開始了司法行政機關宏觀指導下的律師協會行業自律管理的“兩結合”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實踐。1995年10月,第四次北京市律師代表大會在全國率先選舉產生了首次全部由執業律師組成的律協領導機構,這在全國同行業中是首創。從此,北京律師協會正式走上了行業自律管理的道路。
實踐證明,“兩結合”的管理體制是符合我國目前律師業現狀的管理模式。“兩結合”不是司法行政機關與律師協會簡單的“捆綁式”結合,更不是行業協會與政府分權,而是律師協會的行業自律與司法行政機關政府權力他律的結合;是律師行業內部的自我管理、自我規范、自我發展與政府部門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強化外部監管的有機結合。十年來,北京市律師協會在探索和完善“兩結合”管理體制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隨著“兩結合”體制的不斷深入和完善,司法局通過逐步將業務培訓、律師職業道德教育、執業紀律檢查、違紀投訴、舉報調查、律師獎懲、專業職稱評定、對外宣傳、年檢注冊等非行政管理的事項交由協會承擔,不斷強化行業協會的自律監督,通過加強制度化建設,增進司法局與協會之間的工作聯系和協調,有力促進了協會的自我管理、自我規范和自我發展。
2001年,為了健全行業內部的監督機制,全國第一個由執業律師組成的律師協會監事會在北京律協建立。同年,第一次北京市律師黨員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了中共北京市律師協會委員會,這是全國首家設在律師協會的行業黨委。2005年3月,在總結以往三屆近十年行業自律管理經驗的基礎上,第七次北京市律師代表大會采用更加民主透明的選舉方式,選舉產生了新一屆會長、副會長、理事會和監事,重新調整和設立了行業發展研究、規章制度、紀律處分、業務指導、繼續教育、宣傳聯絡、會員事務、權益保障、外事、財務、律師事務所管理、律師代表工作、女律師工作等13個專門委員會,秘書處也相應地設立了11個部門,使協會的各項工作都最大化地安排了執業律師參與。
行業協會是重要的市場中介組織,充分發揮行業協會提供服務、反應訴求、維護權益、規范行為的作用,對于優化首都發展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行業協會的發展和改革工作,專門出臺了政策意見。劉淇、王岐山等市領導還到有關社會組織進行調研,并提出要加強社會建設與管理,大力發展服務型的社會組織。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行業協會的發展空間也越來越大,各方面對行業協會的管理和服務也會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因此,我們必須抓住機遇,銳意改革,不斷創新,進一步提高律師協會的管理和服務水平,為促進全市律師行業的健康發展,優化首都的法律服務環境,構建和諧社會首善之區做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