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北京市10個遠郊區縣的13個村莊被確定為舊村改造試點村,北京市舊村改造試點工作也因此而早于全國。

到現在兩年時間過去了,經過兩年的建設,13個試點村的絕大多數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基礎設施穩步推進、二三產業蓬勃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借助舊村改造的契機,為京郊農村發展探索出了適合自身特點的新模式、增添了新的活力。
密云縣蔡家洼、懷柔區官地、房山區八十畝地,這3個村子可以說是舊村改造的典型,在各級政府政策資金的支持下,村莊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實現了脫胎換骨般的變化。
在這個盛夏的季節,本刊記者親自走訪了這3個村子,透過記者的視角,考察了農村的產業、企業,了解了村民的生活。通過采訪,我們看到的是舊村改造帶動下,農村二三產業的一個萌芽,但這是一個令人驚喜的發現,因為它預示著農村產業發展的無限空間和潛力。
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農村投資環境
農村的路通了、寬了,有了和城里一樣的上下水,豎起了太陽能路燈,用上了新能源……村容村貌的變化徹底改善了農村的投資環境。“以前都是我去找投資商,現在是投資商主動來找我。”密云縣蔡家洼村支書王大林這樣概括舊村改造后農村投資環境的變化。
市發改委一直非常關注舊村改造試點村基礎設施建設。2007年4月18日至24日,市發改委組織開展了13個試點村基礎設施建設專題調研。通過為期一周的現場踏查、專題座談、入戶調查訪問(每個試點村隨機抽取30位村民,共訪問363個村民)、專家咨詢等方式,就試點村經濟、區域規劃、道路、供水、污水處理、改廁、電力、新能源利用等方面進行了全面了解。
調查顯示,截至目前,13個試點村基礎設施建設已累計投入2.2億元,其中政府投入達4499萬元,共硬化道路47.4萬平方米,鋪設97.5公里供水管網,建成4座單村水廠,完成農戶改廁2443個,建設了14座公廁和2984處垃圾收集設施,鋪設33.1公里污水收集管網,建成7座污水處理站和2座變電站,完成29.5公里的低壓線改造,安裝1497盞太陽能路燈等,大幅度改善了試點村基礎設施條件,為試點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及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等方面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
舊村改造和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使試點村環境得到了進一步改善,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舊村改造為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注入活力
市發改委區縣經濟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舊村改造的目的一方面是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另一方面是通過對農民宅基地進行重新規劃,實現農村集體土地的集約化利用,為發展農村的二三產業創造條件。”
兩年時間過去了,13個試點村中的大部分農民都已經或者即將搬進新居,農村二三產業更是在相關政策的推動下蓬勃發展。記者走訪的三個村莊在發展產業方面則更具典型意義:
懷柔區官地村早在2005年8月便完成了舊村改造,成為試點村中第一個完成舊村改造、實現就地城市化的典范村落。官地建成后的新民居有完善的給排水設施、干凈衛生的水沖廁所,居住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接待能力大幅度增強,2006年人均純收入達1.72萬元,居13個村之首,村民真正享受到了舊村改造帶來的實惠。
舊村改造及基礎設施建設直接促進了官地民俗旅游的飛速發展,官地已成為響當當的“京郊民俗旅游第一村”。
蔡家洼、八十畝地兩村則通過舊村改造實現了相關產業的集聚,帶動了區域經濟的騰飛。
密云縣蔡家洼村自2005年4月被北京市定為舊村改造試點村以來,制定了發展規劃,積極改善各項基礎設施,以村民居住區、現代都市特色農業園區、農產品深加工為主的觀光工業園區和綠色旅游商務區為主的“一大功能區、三大產業區”已初具規模。目前已有10家企業入駐工業園區投資建廠,中石油集團、杜邦集團和北京華力置業有限公司也計劃在該村投資建設中石油專署會所、杜邦基地、綜合服務樓及附屬設施項目。
充分整合資源、集中優勢發展,發揮農村帶頭人的作用,蔡家洼村借助舊村改造的契機,一二三產齊頭并進,新村建設進行得如火如荼。
房山區八十畝地村本來是大石河邊一個貧困落后的小村落。實施改造以來,村里對3.7平方公里范圍進行了統一規劃,確定出高效產業園、旅游度假和生活居住三大功能區。目前高效產業園已形成以葡萄酒和柿子酒加工企業為龍頭、相關農產品加工企業相對集聚,帶動周邊農村發展的良好格局。八十畝地也因為中國唯一一款有機紅葡萄酒——“波龍堡”的存在,而被外界稱為“中國有機紅酒第一酒莊”。
八十畝地村變地理劣勢為優勢,引入西方酒文化,通過舊村改造,將著力打造出一條以酒文化為主線的旅游通道,實現新村建設的目標。
舊村改造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在促進各村產業發展的同時,直接促進了就業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基礎設施建設和管護用工大量采用當地農民,另一方面隨著村內企業入駐以及旅游等相關產業發展,大量農民進入企業工作或從事服務業,極大地提高了農民就業增收。據調查,2006年有12個試點村農村勞動力就業率在90%以上,70%的試點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高于或與全市水平(8620元)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