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且它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65377;“三農”問題(農村#65380;農業和農民)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點問題,而“三農”問題的解決離不開農村金融的發展和支持#65377;西部地區具有深厚和獨特的農業資源優勢,是我國重要的農牧區#65377;抓住國家“十一五規劃建設”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這一契機,本文以陜西省為例進行農村金融體系的探討#65377;
一#65380;陜西省農村金融體系的現狀分析及缺陷
西部地區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也隨著全國性的金融體制改革和商業銀行的變革在體制#65380;結構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變化#65377;由于農村經濟發展的復雜性和農村金融體系的不完善性,使得金融在為“三農”服務方面更顯得被動和無力#65377;以下以陜西省農村金融體系為例,分析西部地區農村金融體系現狀和缺陷,為構建合理的符合西部地區的農村金融體系做一前提#65377;
1. 國有商業銀行在縣域退化,減弱了國有銀行的支農力度#65377;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金融業競爭的加劇,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加快了其商業化的進程,以規避風險和追求利潤最大化作為經營目標,縮減了大量效益低#65380;風險大#65380;周期長的縣級以下的分支機構,使得本來就不健全的農村金融體系更加脆弱#65377;農業是陜西省國民經濟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國有商業銀行機構的縮減使得農業資金的來源減少,支助農業的貸款也相對減少了#65377;據統計,截止2004年8月末,陜西全省農村信用社農業貸款余額達285.61億元,占全省金融機構農業貸款余額的91.98%,也就是說農村信用社承擔了絕大部分的農業貸款#65377;而且,國有商業銀行面向“三農”的貸款發放的審批程序越來越嚴格,不再發放企業流動現金貸款,大量的存款由于其擁有的趨利性以及商業銀行電子化程度的加快,紛紛涌向城市和大中型的企業,使得國有商業銀行的支農作用也越來越弱#65377;
2. 農村信用社力量薄弱,歷史問題嚴重,無法獨立承擔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重任#65377;1996年國務院決定農村信用社(以下稱農信社)與農業銀行脫離隸屬關系,按照合作制度重新規范合作金融組織#65377;但到目前為止,農信社改革沒有實質性的進展,仍然依靠的是國家信用#65377;陜西是全國農村信用社改革的試點省份,去年開始啟動實施#65377;按照國家文件,全省107個區縣中,有7個區縣,具有實施“農村合作銀行”模式的資格#65377;為了使信用社改革更加積極穩妥#65380;切實可行,省上選擇神木#65380;西鄉兩縣進行農村合作銀行試點#65377;農信社支持在“三農”經濟中是最重要的機構,但同時也是力量最薄弱的一個機構#65377;另外,陜西省很多農信社歷史包袱過重,不良貸款過多,使其在經營的過程中一直處于虧損狀態#65380;農信社是由省級單位直接管理,很容易受政府的干預,缺乏自主性,容易形成風險,使農信社和農戶受損失#65377;因此,單靠農信社一家之力是無法支持農村經濟的健康快速的發展#65377;
3. 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資金投入減少,政策性職能弱化#65377;農業發展銀行是我國專門從事農業政策性金融業務#65380;不以贏利為目標的金融機構#65377;其主要是對商業性金融起引導和補充作用,其資金投放領域主要是那些符合國家農業產業政策和區域農村經濟發展政策,具有較好社會效益和宏觀經濟效益的項目#65377;主要從事糧#65380;棉#65380;油收購資金封閉管理業務,有效保護農民利益#65380;確保了農民的增收#65380;確保了國家糧食的安全,同時也為農業銀行#65380;農村信用社改革創造了有利條件#65377;但是,隨著陜西省二三產業的發展,糧#65380;棉#65380;油等農產品收購速度加快,收益空間逐漸縮小,農業發展銀行的資金支持也越來越少#65377;而且由于農業發展銀行的的政策性性質,使得其本身不良貸款的比例日漸升高,信貸資產質量降低,它繼續投向農業的政策性資金的能力也就減退了#65377;
4. 由于民間金融借貸受到相關政策的限制以及自身擁有的缺點,使得其不能從本質上彌補正是金融的不足#65377;民間借貸是以信用關系為基礎,通過血緣關系#65380;朋友關系#65380;親戚關系#65380;鄰居關系等進行借貸活動#65377;其主要有私人借貸#65380;私人錢莊#65380;合會等形式,借貸利率大大的高于銀行和農村信用社#65377;在西部地區這種借貸方式廣泛的存在著#65377;從1986年開始,農村民間借貸規模已經超過正規信貸規模,而且每年以19%的速度增長#65377;但是,由于單純依靠社會關系約束的民間借貸在抗風險能力上的脆弱性以及其自身固有的高利貸性質,使得其發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65377;另一方面民間融資的非正式性也往往導致政府對其采取打壓政策#65377;因此,民間借貸的發展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并不能真正意義上支持農村經濟的發展#65377;
5. 郵政儲蓄大范圍的吸收農村資金,大量資金流入城市,加劇了農村資金的短缺#65377;近年來全國郵政儲蓄機構吸收的存款全部存在中國銀行,中國銀行又貸款給農業發展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的資金專項用于農副產品的收購,這兩塊資金幾乎相抵#65377;到2002年11月底,全國農村信用社吸收各項存款19469億元,各項貸款14117億元,兩者差5352億元,其中有價證券及投資1812億元,凈存放中國銀行684億元,拆借給其他金融機構1152億元,加上其他一些因素計算,估計從農村流出資金約3000億元#65377;
除了以上農村金融體系中各個組成部分的缺陷之外,它們之間缺乏很好的相互合作與交流,是相互之間的信息不完全,不能及時地#65380;準確的彌補各金融機構的不足#65377;
二#65380;西部地區農村金融體系的構建
從陜西省農村金融體系的現狀來看,現存的農村金融體系存在明顯的弊端和缺漏#65377;因此,要發展陜西省的農村經濟,就必須構建一個合理的#65380;高效的#65380;有秩序的#65380;符合現實的農村金融體系#65380;以上本文已經對發展中國家的金融理論和陜西省農村金融現狀作了簡單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們應該建立一個競爭又合作的#65380;多元化的農村金融市場,具體敘述如下#65377;
1. 創建政策性金融#65380;商業性金融和合作金融互補的農村金融新格局#65377;由于陜西省農村現有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65380;農業發展銀行和農村信用社都存在各自的缺陷,使得農村出現了無金融服務的盲點地帶#65377;這就需要國家的政策#65380;各金融機構的改革以及金融機構間的相互交流與合作來解決這一問題#65377;
首先,國家應該進一步加強對政策性資金的管理,發揮政策性資金的支農作用和導向作用#65377;就陜西省而言,是全國水土流失#65380;土地沙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65377;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的52.3%,全省有70%的人口和80%的耕地處在水土流失區,只有退耕還林才能解決惡劣的生態環境#65377;所以,可以借鑒國外經驗,調整農業發展銀行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服務的內容,在縮減糧食收購資金金融支持的同時轉而支持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較大比例地提高對農業開發#65380;生產#65380;產業化服務等的貸款比重,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對經濟與生態能協調發展的農#65380;林#65380;漁業等一些獲利能力較低的生產經營項目給予貸款支持,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65377;
其次,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盡可能的發揮支持“三農”的作用#65377;商業銀行是以盈利為目標的,但是我國的特殊情況決定了在支持農村經濟發展中商業銀行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65377;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尤其是農業銀行在不違背經營原則的基礎上,加大對農村有市場#65380;有效益的農業龍頭企業#65380;鄉鎮企業以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為三農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65377;
最后,加強農村信用社的改革與創新,使其更有力的支持農村經濟的發展#65377;農信社與“三農”有著天然的無法割斷的關系,而且其也是最貼近農村的金融機構,它是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機構#65377;目前,全國性的農信社改革已經開始,并逐漸取得了很好的成績#65377;消化處理歷史包袱,降低不良資產的比例;健全信貸管理體制,創新信貸業務方式;改善金融服務,加快電子化建設;彌補其他金融機構無法涉及地區和農戶的貸款支持,更好的發揮支農主力軍的作用#65377;
2. 有效引導農村金融的發展,培養多元化的農村金融競爭市場#65377;農村普遍存在的高利貸現象是市場不開放的結果,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培育多元化的市場主體,建立完善的充分競爭的金融市場#65377;統計數字顯示,當前農村融資70%以上的信貸是由這些非正規金融機構提供的,這就為長期的金融風險埋下了隱患#65377;2005年,國家金融改革國際研討會上指出:對農村金融應采取不同方式的監管,對民間借貸,可對機構進行備案,對交易予以登記即可;而個人借貸行為可以自愿公證的方式進行監管;但對于準正規和正規的金融組織,則必須經過準入審批;而政策性金融則需政府授權準入并對業務進行嚴格界定,虧損由政府兜底#65377;
3.加強建立農村金融風險的預警系統,開展農村保險業務#65377;從當前農村的實際情況看,我國西部地區農村金融風險既具有一般金融風險的特征,還具有自身的風險特性#65377;一是西部地區農村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比例遠高于我國金融機構不良資產比例的平均水平,這是造成西部地區農村金融風險的最主要原因#65377;二是西部地區農村主要是以農#65380;林#65380;漁#65380;牧業為收入來源,盈利性相對而言較差,使得貸款的利率低,回收性較差,這就造成了農村金融機構“高風險,低收益”的現象#65377;三是農村金融機構經營的透明度低,風險披露又表現的相對孤立,農村金融風險具有較高的隱蔽性,不利于監管當局的有效監管#65377;因此,為了穩定農村金融機構的風險,減少對全國金融風險的影響,必須建立相應的農村金融風險預警系統,有效防御金融風險的發生#65377;
農村金融體系的建立離不開保險業在農村的開拓和發展#65377;建立健全農業保險制度,使農民遇到風險時,仍然安然度日,并使生產得以迅速恢復#65377;在2004年召開的首屆全國保險產品創新會上,吳定富就呼吁:“我國絕大部分人口是農民,未來保險競爭的主戰場是在農村,保險業要以戰略眼光積極開拓這塊潛在的巨大市場#65377;”另外,政府應該進行大力支持特別是在資金上支持農民購買保險,使得農民真正意義上的走進農村保險,在農民遭受嚴重損失能得到一定經濟上的補救#65377;
建立西部地區農村金融體系任重道遠,我們應該在實踐中探索和逐漸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建立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金融服務體系#65377;
(作者單位:西安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