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產業結構逐漸向知識密集型、高精尖技術型領域調整,用人單位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由于高等院校的逐年擴招和下崗工人再就業,就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中職教育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針對中職畢業生就業面臨的許多困難,筆者對當前中職畢業生的就業心理進行了調查和分析,并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辦法。
一、中職畢業生就業心理類型
中職畢業生年齡小、知識少、經驗缺、文憑低,屬于典型的就業弱勢群體。由于社會、家庭等多方面的影響,中職學生就業心理較為復雜,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
1. 悲觀失望型。部分學生擔心就業壓力大,畢業后難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對未來悲觀失望。產生這種悲觀心理的原因和主要表現有四個方面:第一,知識缺乏。許多中職學生是沒有參加中考,或是中考落榜后被招收入學的。其中,有的學生曾受過處分,或者來自于特殊家庭(主要指父母離異、家長下崗、暴力家庭等)。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成績較差,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在課堂上往往聽不進去或者根本聽不懂,在校兩年半左右的時間里根本沒有學到什么知識。因此,他們有一種失落感和困惑感,對將來的就業非常擔憂。第二,理想錯位。部分學生胸無大志,缺乏拼搏務實、主動上進的精神,又不能客觀評價自己的能力,大事做不來,小事不愿做,對工作過分挑揀,對學習勉強應付,結果到頭來一事無成。第三,就業目標偏位。有的學生就業目標脫離實際,一味要求去工作環境好、待遇高的單位。比如計算機專業有的學生要求到大集團、大公司,并且要求專業對口。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較大差距導致其產生了悲觀心理。第四,學歷層次低。當前,我國勞動力就業形勢不佳,供大于求,許多用人單位順勢提高就業門檻,普通的工作崗位都要求本科以上學歷,人才需求呈現高學歷化,使原本就業難的中職學生更加失去信心。
2. 消極依賴型。由于中職畢業生的年齡相對較小,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尚處于斷乳期,具有非常強烈的依賴心理。他們認為像就業等諸如此類的事情應該由父母操心,與自己沒有多大關系。產生這種依賴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社會環境的影響。一方面,由于中職學生長期生活在父母和教師的護佑之下,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一種任何事情、任何時候都依賴父母、依賴教師、依賴他人的習慣;另一方面,家長急切渴望兒女成才,在盲目提高學生成績的同時忽略了對孩子“情商”的培養。第二,缺乏獨立精神和責任感。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長期處在家長包辦行為籠罩下,沒有獨立自主的精神和能力,沒有養成對社會、對家庭、對自己負責任的意識,完全依靠、聽從父母的安排,缺乏獨自進行職業規劃的能力。第三,學習心態消極。這部分學生缺乏端正的學習態度,學習目標不明確,認為學習是為了父母或教師,沒有積極主動的學習積極性,“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只求拿到畢業證書。
3. 樂觀進取型。部分學生對畢業后的就業充滿了信心,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保持樂觀進取的健康心態。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相信能力致勝。文憑敲開就業之門,能力改變就業命運。這部分學生意識到工作的壓力,并能把壓力轉化為動力,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望。他們的學習態度端正,積極認真,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對未來充滿了自信。對于基礎課程的學習積極認真,并主動向老師求教,獲得了扎實的理論知識;在教學實習、實驗過程中,認真思考,虛心好問,取得了較好的專業技術知識。第二,就業目標定位準確。這部分學生能夠認清畢業后的就業壓力,勤奮求實,正確認識自身的實際能力,力求工作崗位目標與實際能力相一致。第三,有較好的社會關系或家庭背景。一小部分學生有良好的家庭關系,對未來的工作崗位已經提前有所安排,甚至有的同學家中自己開有公司,就業崗位
也比較滿意。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心理壓力較小。同時,這部分學生也能夠認識到在今后的工作中更重要的是要憑自己的本領和能力,因而,他們學習積極性較高,能夠珍惜大好的學習機遇,主動參加各種有益的活動,鍛煉自身綜合能力,為今后的工作做好充分準備。自身條件和必要的家庭關系相結合形成了積極的就業心理。
二、對中職畢業生就業心理的指導對策
就業率高低是中職學校能否生存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筆者認為,學校應該針對學生的就業心理情況制定出相關的指導對策。筆者認為要幫助學生調整就業心態,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能力,重點要抓好以下三項工作:
1. 使學生調整好就業心態。心態影響思想,思想決定行為,學生的就業心態是否端正,直接影響其就業行為的成敗。中職學生既有隨著自己能力提高產生的自大心理,也有因社會對職業教育并不重視而形成的自卑心理;既怕吃苦,又想獨立自主地干一番事業。因此,我們必須認真分析學生的就業心理狀況,既要教育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樹立信心,也要幫助學生認清就業形勢,廣泛了解社會,充分認識期望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以平和、積極的心態進行工作崗位的理性選擇,并做好長遠的職業生涯規劃。
2. 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中職學校的教學工作,必須培養學生對未來發展的信心,增進其對新生事物的適應能力,自主抉擇未來的發展方向。具體而言,就是在培養學生專業素質的同時,不遺余力地加強就業理論的指導工作。與此同時,還應對其加強“情商”素質的培養,進行吃苦耐勞和艱苦創業的教育,讓其認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并學會處理人際關系的恰當方法,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增進其對新工作環境的適應能力。
3. 能力與證書并重。中職教育相對于其他教育類型,
要更加重視實踐教學,努力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中職學校要結合實際,在主要專業方面建立實習基地,安排較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專業實踐活動。這樣,一方面能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社會角色,把理論知識與工作實踐相結合;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際操作水平,為今后適應工作崗位和順利求職打下良好基礎;再者為增強中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學校應當幫助學生,努力達到相關專業技能水平,取得相應的專業任職資格證書,以考證促學習,讓學生有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
盡管目前中職類教育不太景氣,中職畢業生就業遇到一些困難,但中職學校仍是為國家培養現代化建設人才的重要基地。所以,中職學校應通過各種教育教學活動,充分了解中職畢業生的就業心理,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設性對策,使學生認識到打好堅實文化基礎、刻苦鉆研專業技術和練就過硬專業技能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觀,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作者單位:河南省經濟管理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