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就業形勢嚴峻
1. 就業形勢嚴峻
(1)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國情,導致就業壓力大;
(2)體制轉軌的艱巨性,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
(3)城鄉“二元結構”的現實狀況,農村勞動力向非農領域和城市轉移問題;
(4)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勞動力結構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挑戰。
2. 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主要問題
(1)勞動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長期存在。城鎮需要就業的人數每年仍將保持在2400 萬人以上。而在現有經濟結構條件下,按經濟增長保持8% 的速度計算,新增崗位和補充自然減員只有1100 萬人,供大于求缺口在1300 萬人左右,矛盾十分尖銳。
(2)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壓力大。2005 年底,國有企業下崗職工仍未就業的有200 多萬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大都年齡偏大、技能單一,再就業難度較大。同時,在2006~ 2008 年的三年中,國有企業關閉破產還會涉及360 萬職工,納入新政策范圍的集體企業下崗職工約400 萬人。
(3)就業的結構性矛盾。①中西部地區和老工業基地、困難行業、資源枯竭城市的就業問題,解決的難度很大;②新興的產業、行業和技術性職業所需素質較高的人員又供不應求;③勞動力總體素質偏低的問題更加突出,技能人才短缺的現象尤其嚴重,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阻礙產業升級、提高創新能力的“瓶頸”;④國際貿易摩擦、人民幣升值壓力等國際和國內宏觀經濟的變數,對一些地區和行業的就業產生影響。
(4)新成長勞動力和農業勞動力向城鎮及非農領域轉移的壓力。①城鎮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勞動力每年都將達到1000 萬人以上,2007 年為1603 萬人,特別是高校畢業生,比去年增加75 萬人,按70% 初次就業率計算,年內可能有124 萬人無法實現當期就業;②農村有勞動力4.97 億人,除去已經轉移就業的2 億多人及從事農業需要的1.8 億人,尚有1 億名左右富余勞動力。
二、專家分析與預測
預計2007 年下崗人員的數量會有所下降,但就業總量壓力持續不減。2007 年中國城鎮需要就業的人口將超過2500 萬人,而新增的就業崗位加上自然減員也只有1000 萬個,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500 萬個以上。特別是在中西部地區就業問題更加突出。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大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需轉移到非農領域就業,向城鎮轉移的規模將不斷增加,對2007 年的就業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
1. 從國家層面上來說,應抓調控、抓市場、抓服務(1)抓調控要以項目帶動為突破口。勞動力資源具有“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屬性,這直接導致了大城市人滿為患,而艱苦行業、邊遠地區則少有人問津。面對這種狀況,政府有必要通過宏觀調控方式來緩解。
(2)抓市場要在廣開渠道的同時抓安全。畢業生求職全國“大串聯”、招聘會規模過大、網絡聯盟不健全等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
(3)抓服務要突出強調有效性。政府拿出一定的財力、人力和物力,建立健全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
2.從高校層面來說,應抓重點、抓難點、抓熱點
(1)在畢業生就業工作方面,高校要認真分析研究畢業生就業工作的主要矛盾和輕重緩急,做到綱舉目張、重點突破。
(2)在難點上,高校要注意“抓兩頭帶中間”,即要做好學習好的學生和貧困生的就業工作。
(3)在熱點上,高校要培養敏感性和敏銳性,提前做好預案,以防患于未然。同時,還要具備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
3. 從畢業生層面來說,應抓機遇、抓信息、抓落實
(1)當前,很多畢業生還在猶豫不定,建議目前有就業意向的同學盡快簽約。
(2)還沒有找到工作的畢業生,應盡快與學校就業部門聯系,取得主渠道的幫助和支持。
(3)大眾化教育必然導致大眾化就業。使得高校畢業生就業越來越多樣化和多元化。
(4)高校畢業生沒有必要刻意追求一時的“完美”,完全可以先就業,然后在職業發展中選擇從事的專業,進而在不斷積累中成就自己的事業。
(作者單位:北京聯合大學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