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小學教師,現在,他身為大學教授,帶有22個研究生。他曾在文革中偶然撿到一部《史記》,一讀便是41年。如今他把《史記》搬到央視講給全國觀眾,成為今年最火的明星學者之一。
成績最好的落榜生
2007年央視《百家講壇》重點推出節目——《王立群讀史記》。1月6日和7日,首播的“漢武帝——史家絕唱”和“漢武帝——宮闈角逐”與觀眾見面即贏得滿堂喝彩,之后這個系列陸續播出。
百度網站上有個“百度貼吧”,在那里,王立群成為千萬網民的偶像。在“王立群吧”里,王立群的粉絲們自稱“群眾”、“網(王)絲”。“史家絕唱”剛王立群年。”更有眾多網民高呼:“我愛百家講壇,更愛王立群。”
然而,誰會想到,這位在講臺上侃侃而談、儒雅風趣的學者,第一次接觸的《史記》竟然是撿來的。如今身為教授、博士生導師的王立群,曾當過代課老師,他曲折的成長經歷令人感慨。
“祖籍山東,出生安徽,童年南京,移居開封。”這是王立群對自己人生軌跡的概括。
上小學時,王立群的成績非常突成績最好的落榜生剛播出就有“群眾”尖叫:“易中天之后,王立群時代已經到來!”“2007年屬于出,當時實行5分制。6年小學,他每年每學科的成績都是滿分。學校準備保送他上開封的重點中學,但他最終上了一所私立中學——新新中學。這是一所民辦學校,校舍是租用的兩間民宅,學生大都是因父母的政治問題而被劃為“另類”的孩子。
上初三時,新新中學合并到開封的干部子弟中學,王立群也隨之成了公辦學校的學生。此時三年自然災害來臨了,饑荒、挨餓至今讓他刻骨銘心,去黃河灘上割草,農村的荒地里挖野菜,“水紅花飯”、“樹葉饅頭”成了家常便飯。在那個艱苦的時期,他考上了高中。
剛讀了一個學期,不幸的消息傳來了,在山東老家的祖父得了重病,王立群“替父盡孝”——輟學到山東新泰照顧祖父。那年他年僅16歲。王立群一邊照顧祖父,一邊干農活。一年后,祖父病故,他才回到開封一中繼續上學。也許是經歷了太多的磨難,重新回到課堂的王立群成績異常優秀。高一他是班長,高二成為校團委委員,高三他已是學生會主席了。高中三年每學期成績總平均分都在97分以上,高中畢業時,王立群的代數、平面幾何、物理、化學、外語成績都是滿分。
王立群高考成績也非常好,當時他準備報考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將來當個建筑工程師。可就因為父親的“問題”,他落榜了。于是,他想辦法找了工作,那是1965年。
從小學老師到博士生導師
王立群應聘到開封一所小學當起了代課教師,一待便是7年。在當小學教師的7年時間里,他教過數學、語文、美術、書法、音樂等。此后,該校招收初中生、高中生,他又當了7年中學教師。
1966年,在小學做代課教師的王立群第一次接觸到《史記》。從那時起到今天,《史記》伴隨他已有41年了。王立群常常感慨:“真正讓我讀懂《史記》的是經歷,是現實。人們往往說讀書讓人讀懂現實,但我的體會常常是,現實讓我讀懂了《史記》。”
1977年恢復高考,此時,王立群已經32歲了,加上其他框框的限制,他失去了高考機會。
1978年恢復招收研究生,機會來了,王立群當即下決心考研,他就近報考了河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當時最頭疼的是外語,王立群高中時學的是俄語,已扔下了十幾年,重新撿起來非常不易。于是,他向單位同事借了一套西安交通大學的工科《俄語》教材,花了半年時間,竟然考過61分。
提起當年的政治考試,王立群用“神奇”來形容。在80多人參加的初試中,王立群與另外三人順利進入了復試,最終成為兩名被錄取的幸運者之一。
1982年,王立群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教中國古代文學。隨后的20多年,他由講師、副教授、教授到博士生導師,一步步變換著角色,《史記》始終是他最喜愛的典籍之一。
從教這么多年,王立群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謙遜”、“平和”、“儒雅”、“認真”、“低調”……這是王立群的學生、同事在談論這位學者時用得最多的詞語,學生們非常喜歡聽他的課。
如今,身為河南大學文學院的博士生導師,王立群還帶著三屆5個博士生,17個碩士生。在給學生上課時,他仍堅持用繁體字豎寫板書,給學術界的朋友寫信時,同樣是用繁體字。
一則短信結緣《百家講壇》
2005年底,央視《百家講壇》到國內多所大學海選主講人。
在河南站,編導們來到了河南大學。此時,王立群正在北京參加中國散文史國際研討會,他突然接收到了一個手機短信:“央視來學校選主講人,編導們已分別見了三批老師,明天還有一天試講……”這條由河南大學宣傳部副部長劉波發來的短信,至今仍保留在王立群的手機里。他說,自己舍不得刪掉這條短信,因為這是自己與《百家講壇》機緣的開始。
王立群連夜坐火車趕回開封,第二天沒來得及回家,便直奔演講會場。“我先講,講完了好回家睡一覺。”王立群隨即開講了,這些內容從中學課堂到大學講堂,王立群也不知給學生講過多少遍了,這對于他來說再熟悉不過了。首次與央視接觸,近20分鐘的試講,王立群風趣儒雅、娓娓道來,給編導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最終登上了《百家講壇》。
剛上《百家講壇》時,王立群覺得難度還不小。節目面對的是普通民眾,是一部自編自導自演的學術獨角戲,難度最大的地方在于要有新意,要有趣味性,還要有一定的文化品位。
在王立群之前,劉心武和易中天算是講壇中最會講故事的兩個,不過一開始兩人也被節目組不停地“洗腦”。制片人萬衛說,節目要求像好萊塢大片一樣,每幾分鐘就有一個懸念,要制造懸念,故事性要強。
所以,在正式錄制節目前,王立群會把要講的文稿傳給編導,他們會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有不同見解時,雙方更多的是溝通。王立群舉例說,比如講項羽大封諸侯時,編導提出,節目中人名、地名不要出現太多,怕觀眾記不住,他覺得這個建議挺好,就進行了修改。
電視講座是一件很花費時間的事情。王立群現在帶有22 名碩士生,
手頭上還有幾個科研項目,時間非常緊張。但王立群表示,碩士生的教學與輔導是他的本職工作,學生的課可以調課,電視講座與正常教學工作并不沖突,不會因此耽誤本職工作。
不要假火要真火
2007年3月11日,央視《百家講壇》錄制了一期特別的節目。“品三國”的易中天客串主持人,采訪“讀《史記》”的王立群。兩位重量級大師的對話開始了。
王立群的經歷與易中天十分相似,兩個人都是學中文出身卻在《百家講壇》講歷史。談到這種情況,易中天問道:“你一個教文學的來講歷史,不怕別人說是公雞下蛋嗎?”
王立群則很麻利地反問:“你不是下在我前面嗎?”引得全場一片爆笑。
在有關《百家講壇》的爭議中,主講人如何反映歷史的真實面貌一直是有爭議的話題。對此,王立群解釋說,自己講述的是正史,但他坦承,正史未必等同于真實的歷史。同樣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歷史記載中可能會出現差異。真正的歷史叫“第一歷史”, 它是無法復原的。正史說的是“第二王立群與易中天歷史”,其中可能存在記載人的誤記誤讀,甚至主觀避諱曲解等。
在這樣的情況下,王立群認為主講人要學會區別真偽,可以采用互證的方法。比如一件事情《史記》《漢書》《資治通鑒》中都有記載,主講人要從中有所選擇。
王立群是央視《百家講壇》繼易中天、于丹之后,2007年度重點推出的主講人。有人稱,《百家講壇》自開播以來,推出了不少明星學者。2004年最火的是閻崇年,2005年是劉心武,2006年是易中天和于丹,那么2007年最火的將是誰呢?《百家講壇》制片人萬衛給出答案:王立群。
有觀眾現場問王立群,如何評價同行易中天、于丹及自己的個人魅力?王立群說:“于丹本身就是搞傳媒研究的,所以應對媒體從容自如。易中天長期做文化普及工作,觸電時間也比我早。我有什么優勢,自己不太清楚,如果一定要說的話,可能我對人物的分析比較深入吧。”
對于眾網友的好評,王立群一笑了之,他說:“高調做事,低調做人,這是我的原則。”
事實上正如王立群所說,他的主業是搞研究,業余就是散散步、聽聽音樂。一直以來,王立群在大學里過的是一種恬淡、寧靜的學者生活。可自從走上《百家講壇》,這位雪藏在象牙塔里的學者便被推向了熒屏,推向了大眾。
對于“從天而降”的知名度。王立群說:“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要追名逐利,不計得失。如果火了就順其自然,不火也是平淡對待。”在評價自己的講座時,他說自己的講座不容易火,一個很重要原因是,很難引起別人的爭論,很少有人寫帖子、發文章說哪個地方錯了。對此,還有人告訴王立群,說你應該故意露出破綻,讓大家爭議一下,肯定就火了。王立群說不要這樣的火,如果沒有意識到出錯,那很遺憾。
“他很有大家風范,為人謙遜、平和,做事非常嚴謹,同時他學養深厚,是典型的中國古典文化熏陶出來的學者。”《百家講壇》制片人萬衛如此評價王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