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年底的北京,寒冷的天氣,絲毫沒有影響公眾對一起特殊勞動爭議案關注的熱情。隨著二審法院的宣判,迄今為止北京賠償額最高的勞動爭議案一波三折,最終塵埃落定,被炒的某公司副總最終獲賠124 萬元。隨著這起勞動爭議,勞動者一方的代理律師黃樂平,開始為這個城市里更多的人所知悉。
但對于廣大的工傷受害者來說,“黃樂平”卻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名字,這個爽朗豪氣的湖南漢子為弱勢群體工傷維權所做的一切,為他們的維權之路注入了新的希望和能量。
親歷艱難工傷維權
黃樂平現在是北京一家律師事務所的專職律師,需要工傷維權法律援助的群體的脆弱與龐大,讓他始料未及。本來只是準備利用業余時間提供維權幫助,現在卻“喧賓奪主”,占去了黃樂平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據初步的統計,在近三年的時間中,他所創辦的中國工傷賠償網(www.gongshang120.com)和北京義社勞動咨詢中心,接到的電子郵件、電話、信件等各種方式的求助、咨詢已達1.7 萬件。
每天面對的都是傷殘的身體、不平等的遭遇,黃樂平早已淡忘了自己最初所遭遇的不公。四年前的黃樂平是一家中央企業總部的專職法律顧問,在一次單位舉辦的籃球比賽中,不幸膝蓋受傷,需要手術進行治療。本是很典型的工傷事件,卻前前后后拖了將近三年的時間,才得到了為數不多的賠償金。維權的孤獨無助、障礙重重讓他刻骨銘心,也讓他開始思考:自
己身為律師尚且如此,那么普通工人,甚至完全不懂法的農民工維權又會有多難?黃樂平說,如果不是自己的這段經歷,可能他永遠都不會涉足工傷維權領域。最終,他決定留在工傷維權領域,幫助更多的人將維權進行到底。
不做“逃兵”
2007 年4 月4 日,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做出一審判決,在工地上摔成重傷的河南籍民工張先法,獲得了用工單位85 萬元的工傷賠償。歷時兩年的維權,爭議的焦點集中在臨時用工是屬于勞動關系還是雇傭關系,受傷究竟屬于工傷還是人身損害。作為張先法的代理律師,黃樂平經歷了三次向朝陽區人民法院起訴,取證中,無奈于民工工友的明哲保身,又一趟趟地跑有關部門,多少次都是無果而終。當一審判決最終做出時,張先法的妻子當場失聲痛哭。
維權取得了成效,黃樂平的快樂也總是短暫的?!霸诠S權中要想達到法定賠償標準,幾乎是不可能的,一部分權益在各種利益的博弈中喪失了。企業像拳頭,職工只是一根手指頭,太多的人需要維權的支持?!笨吹降亩际莻春筒恍?,“痛并充實著”,這就是黃樂平每天面對工作時的心情。
弱勢群體的境遇讓黃樂平難以輕松,義務維權的事業也面臨很多現實的困難。每天早晨一睜開眼,資金的壓力就如影隨行。兩年多來,中國工傷賠償網和北京義社勞動咨詢中心提供的咨詢、幫助都是免費的,運作全靠黃樂平做商業案件律師的收入來支撐,再加上時間、精力的牽扯使黃樂平不得不放棄一部分商業委托,所以,資金一直都是捉襟見肘。黃樂平還坦誠,從事義務維權工作以來,常常要面對的心理挑戰就是個人理想與社會評價的落差,以及他人的誤解,曾經就有一位接受過他幫助最后維權成功的農民工,反過來質疑他的動機是否真的如此單純,可是黃樂平從來沒有收過他一分錢。
盡管如此,黃樂平從來沒有想過放棄,他說給自己的定位就是做一名為社會做最大貢獻的律師,同時實現個人的最大價值。既然是自己當初心甘情愿的選擇,寧可做到自己真的無法堅持的時候,成為“烈士”,也不放棄成為“逃兵”。這是對自己的交代,也是對自己過去行為模式的一種肯定。
只有理想遠遠不夠
做律師,一直是黃樂平的職業理想。只是,他沒有想到,最后成為了還要自己“倒貼錢”的公益律師。他說,不要只把公益律師與道德高尚聯系在一起,因為針鋒相對的企業是強大的對手,要想弱勢群體維權真正起到效果,一是要有更高的責任意識,二是要有更高的專業素養。僅憑個人理想是遠遠不夠的,智慧、能力缺一不可。想清楚一個問題“拿什么養活自己?又拿什么幫助別人?”再做決定。已經是“全國維護職工權益十大杰出律師”的黃樂平,不喜做孤膽英雄,也不想做堂· 吉訶德,他一方面在積極爭取來自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在著手建立一個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打造一支專業團隊。對于未來,他說自己有艱難的期待,期待更多的企業學會尊重、愛護勞動者,期待勞動監察職能行之有效,期待維權成本不再如此高昂,期待有更多的人才愿意投身工傷維權事業。
回顧自己痛并充實著的律師職業生涯,黃樂平如此總結:“如果有理想,一定要付諸實踐,認準的事情,一定要堅持到底,也許最困難的時刻就是光明來到的預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