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是報紙的旗幟,是一張報紙綜合報力的標志。一張報紙,如果只是大量的信息,只是一些典型,而不能提出新的思想,特別是轉折時期說不出新話,恐怕沒有什么競爭力。
言論在報紙上經常配合新聞報道發表,但與新聞報道不同。人民日報副總編輯梁衡曾這樣形象地描述了兩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新聞是捧給讀者的一個西瓜,言論是幫助讀者找出那根瓜藤;新聞是送給讀者的獵物,言論是送給讀者的一支獵槍;新聞是沙漠上的綠洲,言論是溝通綠洲的地下河;新聞是剪裁社會現象,言論是追尋這現象后面的本質?!币簿褪钦f,盡管兩者都是反映客觀事物的,都要回答現實生活中人們關心的具體問題,但表達問題的方法各不相同,各有構成自身體裁的規律。
言論難寫,難在它源于信息,高于信息;難在它比消息多一些理性思維。言論,就要用新材料說出新觀點,因此,“標新立異”是言論的命脈所系。標新立異,是指獨創新意,立論與眾不同。言論標新立異,要體現在言論內容與表現方法上,意味著獨家觀點、獨家角度、獨家方法。如何在言論寫作中“標新立異”呢?筆者認為有三點值得關注。
材料要“新”
立意新穎是任何文章都孜孜以求的,但對于言論而言,其“新”顯得更為重要。這種一事一議、篇幅不大的文章,如果所言內容是“明日黃花”,所談道理是人人皆知的大道理,就毫無價值。
材料的新鮮,是言論具有新意的基礎。它要求作者用自己思想的“雷達”去捕捉社會各個領域的鮮活話題,聯系時事現實去闡述自己的思想觀點,將散發著濃郁生活氣息、蘊含著豐富內涵的新鮮材料引入文中。
新鮮的材料首先來自采訪到的第一手材料。
有人認為,新聞報道需要采訪,寫言論則大可不必。這是種誤解。言論的選題和立論要達到有的放矢、寓有新意,關鍵在于從實際出發,腳踏實地地搞好調查研究。可以說,調查研究是選題和立論之本,沒有調查就沒有評論權。有道是:“死魚水上漂,活魚水中游。”言論抓“活魚”與新聞抓“活魚”一樣,也需要沉入“深水”中去發現。
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河北日報高級編輯儲瑞耕就是新聞言論中善于抓“活魚”的高手。1995年春,“楊柳青”專欄主筆儲瑞耕在河北賓館偶遇一位“神通廣大”的“大款”?!按罂睢睂蟽υS愿:“××書記、××長同我‘稱哥兒們’,他家里我可以隨便出入,有事只管說一聲,包在我身上!”老儲頓感厭惡,又聯想到去河北省北部某縣采訪時了解到的另外一件事:某“大款”口吐狂言:“半夜時分我叫狗可能叫不來,可叫××長,百分之百立馬趕到!”基于某些“大款”腐蝕領導干部,而少數領導干部又不嚴格自律,同“大款”茍交形成了權錢交易的不正當“朋友”關系的事實,1995年8月6日,“楊柳青”專欄發表了一篇言論《就同“大款”交朋友事向領導干部進一言》,對這一現象進行了透徹分析。這篇棒喝領導“傍大款”的言論,猶如晨鐘暮鼓,既振聾發聵,又啟人心扉,對領導干部起到了及時而深刻的警示作用。該言論獲得了當年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當然,新聞言論也不反對從讀者來信、媒體報道等獲取的第二手材料。報社每天收到的各地讀者來信,加上媒體刊播的新聞,都為言論寫作提供了大量可供選擇的素材。
宇宙之大,野草之微,只要你感應敏銳,所選事實比較新鮮,有鮮明的個性,就可涉筆成趣,給人以啟示。
觀點要“異”
消息靠事情的大、奇來引人,言論靠道理的高、深來服人。寫消息一定要采寫到別人沒有用過的最引人的材料,寫言論一定要提煉出別人沒有想到的最深刻、最新穎的觀點。筆者認為,要使觀點出“異”,具體寫作時可以從三方面入手——
講小道理易出新。在選題立論上理應大局著眼,“小處”落筆,大中取小,以小見大,文約意豐,體現大視野與小落點的統一。報紙言論少則幾百字,多則千余字,以這樣的篇幅,要對當前的政治、經濟形勢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大問題發表意見,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小有小的優勢”,我們可以從小題材中引出大道理,集中一點往深處開掘。小道理常常以貼近群眾生活的大實話出現,如同林語堂先生所言:宛若天地間有此一句話,只是被你說出來而已。
切入點小易出新。在我國民間曾流傳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山東人與一位江南才子用對聯的方式來贊揚自己的家鄉。我國江南有山清水秀、地靈人杰的美稱,于是江南才子出口成章,出了個“多山多水多才子”的上聯,這位山東人也不含糊,應聲對出了“一山一水一圣人”的下聯。一山即五岳之尊的泰山,一水即橫貫中華大地的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一圣人即大成至圣先師孔丘。這三個“一”分別都是我國山、水、人物之最,顯然后者是占據了上風。這件事對于我們寫好言論也有借鑒之處,即言論必須堅持“以一勝多”,關鍵要選好最有典型意義的一點切入,善于從中央精神和實際生活的結合點上由矛盾的一個側面切入,選擇一些細小但蘊含一定思想意義的材料作為行文的突破口。
變化角度易出新。人們喜歡贊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其實,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吃螃蟹的人同樣能贏得人們的稱贊,關鍵在于你能不能吃出新花樣。寫言論變換一下角度,就可化“爛桃”為神奇,就有可能寫出新意。例如,獲得1981年全國好新聞的《謹防精神賄賂》一文,所批評的是人們反復批評過的溜須拍馬現象,但與以前類似題材的文章有所不同的是,作者沒有局限于品質方面的分析,而是把它上升到“精神賄賂”的高度加以剖析,讓人耳目一新。又如1985年全國好新聞一等獎的言論《“對策”也可當鏡子》一文,所批評的也是人們已多次批評過的“下有對策”現象,但不同的是,作者把視角轉向政策本身的漏洞并加以剖析,開啟了一種新的思維。
語言別致
語言是文章的基本要素,好思想需要好語言。讀有文采的言論,如飲美酒,滿口清香;無文采的言論恰似一杯白開水,淡而無味。而好的言論,就其語言風格來講,或高屋建瓴,慷慨激昂;或樸實平易,娓娓動聽;或尖銳潑辣,筆鋒犀利;或亦莊亦諧,幽默風趣……其實,作為議“理”為主的言論,同樣可以輕松活潑、多姿生動。事實上,只有進入這個佳境,言論的魅力和風格才能表現得淋漓盡致。
言論,要想讓讀者閱讀并接受作者的思想觀點,就必須采取讀者最易接受的表達方式,引起讀者的濃厚興趣。經過你的“烹調”,把自己的思想觀點表達得有滋有味,否則,只能是“強按牛頭不吃草”。筆者認為,寫言論還應做到“三個重視”——
重視言論的幽默風趣。列寧說,談話寫文章不一定要板著面孔,就是嚴肅的真理也可以笑著來談。而幽默可以鮮明地表達觀點,使讀者在一種舒暢的心情中認同你的觀點。1986年《雜文報》的一篇言論《“一把手”想當“千手觀音”》,幽默在議“理”中就發揮了很好的作用。針對在工作中“一把手”過度“親自”,導致“下面”的工作越做越被動的問題,作者運用雜文的手法針對此事進行議論,巧妙地把“一把手”什么都“親自抓”比作“千手觀音”,形象而又貼切,同時,語言非常生動、幽默,給人留下深刻印象,20年過去了依然記憶猶新。
重視言論的情理交融。情也屬于非理性因素,但情與理是對立統一的:情可以為理服務,理借情化人。有些僅靠議“理”不易被接受的道理,情感就可以起到催化劑的作用。例如,第十四屆中國新聞獎獲獎言論《微笑,并保持微笑》就是情理交融的言論佳作。這篇言論最大的特點就是詩意化的散文筆調。它針對2003年非典肆虐時緊張的社會狀態,以及人們普遍的恐慌心理,以“微笑”的心態、“微笑”的情緒、“微笑”的方式,與人們平等地談心、交流、溝通,引導人們以積極的精神面貌、以“微笑”勇敢地面對災難,以“微笑”積極地戰勝災難,凸顯了作者對社會生活的敏感性和對實際生活觀察的敏銳性,以及切入文章的奇巧功力和出奇制勝的本領。
重視言論標題的生動引人。好標題是言論“富有魅力的‘眼睛’”,有個富有魅力的“眼睛”,就能讓人眼前一亮,吸引眾人目光。1982年全國好新聞獲獎作品《臺上他講臺下講他》,標題就極富魅力,不僅把文章中最重要的思想旗幟鮮明地反映出來,而且把作者對這類人的憎恨之情表現出來,讓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一個臺上,一個臺下,一個他講,一個講他,相互映照,意趣橫生。
總之,寫言論,如果心中有事實,筆下有實力,自然會像蘇東坡所說的那樣:“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常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鼻逍?、簡潔、流暢、精準的文字本身就有一種誘人的魅力,讀之是愉快的享受,筆者雖不能至,卻心向往之。
(作者單位:河北科技報社)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