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是伴隨著新聞媒體的深入變革而產生的一種新聞形式。隨著媒體競爭的加劇,熱線報料已經越來越為媒體所重視。近年來,許多黨報也著力經營熱線新聞,通過熱線,黨報多了無數耳目,版面更具親和力,新聞更具貼近性,報紙和受眾的互動大大增強。
但與都市類報紙相比,當前黨報熱線新聞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具體表現在——
首先,線索來源明顯不及都市類報紙充沛,新聞時效性不強。黨政機關干部讀者一般在80%以上,而社會底層讀者則相對偏少,熱線新聞的線索來源明顯不及都市類報紙充沛;黨報版面較少,內容空間很有限,熱線新聞報道的頻次難以與都市類報紙相比,時效性強的熱線新聞也往往由于版面原因而無法及時見報;黨報管理上計劃色彩比較濃,加之身為正統、不屑與市場類報紙并立的身份意識比較強,致使許多熱線新聞上不了黨報。
其次,新聞深度和高度不夠,缺少深層次文化價值,引導力不足。如海南日報報業集團新聞熱線每天的熱線有200多條,主要集中在投訴類和突發事件的報料上。其中投訴類熱線占60%以上,大部分反映的是生活中遇到的麻煩事,例如停水、停電、沒有有線電視信號等,有新聞價值的并不多。突發事件的報料中也以車禍、火災等事件居多。許多熱線新聞叫座不叫好,鮮能出精品。
再次,熱線利用率不高,與都市類報紙報道題材重復,同質化嚴重。以海口為例,《海南日報》、《南國都市報》和《海南特區報》均開設了熱線新聞版面。媒體之間的這種同質化競爭,既造成資源浪費,也導致大量定位、風格、內容雷同的版面擠在一個相對狹窄的空間內爭奪受眾市場,熱線新聞報道題材狹窄且重復多,內容多為天災人禍、交通事故、房產糾紛、家庭矛盾、管理部門亂收費等。
結合《海南日報》的實踐,筆者認為,做好具有黨報特色的熱線新聞可以在以下六個方面進行努力:
破解黨報熱線反應遲鈍問題,就要優化新聞處理流程,建立對熱線報料的快速反應機制。黨報由于受新聞運行機制的限制,在新聞傳與受過程中存在滯后性和延時性,“反應遲鈍”是許多讀者對黨報熱線最不滿意的地方。做好黨報熱線新聞,就要把建立有效的新聞快速反應機制作為一個重要的突破口來抓。
建立黨報對熱線報料的快速反應機制,關鍵是要破除黨報管理中的計劃經濟色彩,改造新聞處理流程,使報社上下之間能在第一時間完成相關信息的溝通,并在全過程中保持暢通,這包括多種要素,如建立一支高速機動隊伍;打破報社部門局限整合熱線新聞資源;建立策劃機制;加強新聞監測等。這些措施使《海南日報》對熱線新聞的快速反應能力大大加強,受到讀者的歡迎。
破解熱線報道同質化問題,就要向上提升報道的高度,以主流、厚重的個性取勝。對同城媒體熱線新聞題材內容大量雷同的現象,筆者認為,黨報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它的主流、高度和權威,黨報的熱線報道要在同質化競爭中脫穎而出,切不可放棄這一核心競爭力。要向上提升報道的高度,不能流于片面、膚淺和粗俗。
去年11月的一天,海南省臨高縣多文鎮農民王永申家門前有一棵枯死的老榕樹斷裂砸塌他的房子,并砸傷他的老母親。情況反映到林業部門,林業部門答復說枯樹不是樹,不歸他們管。《海南日報》與另一家媒體同時接到報料,這家媒體以《八旬老太屋中被砸傷受害居民曾多次申請砍樹無人理睬》為題,僅對此事進行了簡單的報道。海南日報記者采訪后認為,林業部門“枯樹不是樹”的邏輯很荒唐,與“為民、清廉、務實”的政府形象要求不符。《海南日報》以《農民欲砍枯樹申請四年無結果——枯樹砸塌農舍傷老嫗/縣林業局:枯樹不是樹,不歸我們管》為題對此進行了大篇幅報道,并發表評論《別讓一棵枯樹壞了政府形象》,充分體現了黨報報道的高度、主流和權威性,對有關部門是一次有力的輿論監督,在社會上產生很大的反響。
破解熱線新聞瑣碎雜亂問題,就要通過梳理線索進行主題策劃,把新聞做深做透。新聞內容瑣碎、雜亂,缺少內涵和深度,是當前許多媒體在做熱線新聞時遇到的一個共性的問題。黨報的熱線新聞在版面少、受限多的條件下要做出特色,就不能與都市類報紙拼搶熱線新聞的數量,不能滿足于就事論事,而應深度開發熱線資源,從宏觀的角度把握,根據一段時期的熱線來電線索,總結讀者的關注熱點,進行主題策劃,通過組合式報道,由點到面把熱線新聞做深、做細、做透,來提煉新聞的普遍價值。
破解熱線新聞題材狹窄問題,就要強化市縣熱線報道,使報道面實現從中心城市向周邊市縣和廣大農村的突破。當前,大量城市媒體紛紛開設熱線新聞欄目或版面,擠在一個相對狹窄的空間內爭奪受眾市場,熱線新聞報道題材狹窄和重復成為令不少媒體十分困惑的問題。與都市類報紙相比,省級黨報在市縣設有較多的記者站,對市縣新聞反應靈敏,對市縣基層讀者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力,這是它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如果省級黨報放棄這一優勢,將自己的報道面局限于中心城市與其他城市報搶市場,勢必因題材狹窄重復而失去個性。在市縣報道方面開拓自己獨特的市場范圍和發展空間,實現報道面從中心城市向周邊城市及廣大農村的突破,是黨報揚長避短的好舉措。
破解黨報熱線影響力不足的問題,就要創新載體與讀者互動,提升熱線品牌效應。長期以來,熱線來源比都市類報紙少一直困擾著黨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黨報在操作熱線新聞時未能像都市類報紙那樣,通過策劃活動、設置載體來調動讀者參與的積極性,與讀者互動,致使黨報熱線的影響力不足,缺少品牌效應。
破解黨報熱線作風“高高在上”的問題,就要強化服務意識,努力提高熱線服務水平。黨報由于長期以來處于舊有的國有機關運行機制下,缺乏服務意識是讀者抱怨最多的問題。反映在熱線建設中,就是身份意識過濃、服務意識和讀者意識淡薄、作風拖沓等,使讀者產生了黨報熱線“高高在上”的感覺,不利于來電人群的培育和穩定,因此,提高熱線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是黨報熱線建設的關鍵所在。
比如建立熱線報網聯動機制,拓寬讀者與黨報交流的渠道。網絡傳播已經成為影響社會輿論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如《南國都市報》推出“熱線網上聊”欄目,讀者可以在自己的QQ或者電子信箱里輕松地跟報社專門的網絡接線員進行即時聊天,反映情況,提供報料,尋求幫助。在接線員不在的時候,還可以留言。這一交流方式推出后受到了讀者的熱烈歡迎,很值得黨報借鑒。
(作者單位:海南日報社)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