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鐵遺風盤古韻,鋼城新秀放異光。滾河兩岸多捷報,濃墨重彩著華章。
有著濃厚文化底蘊的舞鋼市武功鄉,至今還有春秋戰國時期柏子國的冶鐵遺址。戰國爭雄的廝殺聲已杳杳遠去,當時風云際會的豪杰們也都消失在歲月深處。可當今的武功人,在黨委書記于奇峰的帶領下,不僅承襲了古冶鐵者的優良傳統,而且憑借地理優勢和便利的交通條件,在風景秀麗的田崗水庫附近,先后吸引來7家鋼板加工企業落戶武功,總投資額近兩億元,年創利稅1000多萬元。
于奇峰常說:“無工不富,無農不穩。”近幾年,他堅持“抓招商,上項目,擴總量,備后勁”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加壓驅動,采取三項措施招商引資辦工業:一是提升武功工業園區質量檔次,爭取上級政府支持,全力抓好輔助配套設施建設,重點實施環境綠化、美化工程和工業用水排污管網建設,逐步增強園區招商的吸引力。二是加強對招商企業的服務協調工作。規范企業用地,主動爭取土地管理部門支持,及時完善相關招商企業用地合法手續。建立招商企業定期聯誼制度,互通有無,共同發展。真正使企業引得來、留得住、能發展、有貢獻。三是完善招商引資獎勵機制,把發展民營經濟、壯大鄉域經濟實力作為鄉村兩級一項重要任務,納入年度目標管理。對工作成效大的村和相關單位,鄉里大張旗鼓地給予表彰和獎勵。調動廣大黨員干部實干興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上下形成合力抓經濟發展。實現了非公有制企業從少到多、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史性突破。到2006年,全鄉百萬元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6家,固定資產投資達3.78億元,使全鄉初步形成了以鋼板加工、建材、棉紡和農產品加工為主的發展格局。
在招商引資辦工業的同時,于奇峰和他的同事們,還重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用產業基地激活農村經濟。在滾河兩岸建成萬畝用材林基地;在后營、八家劉等村建成千畝苗木、花卉基地;在坡魏、武功等村建成千畝精品林果基地;在羅灣等村建成以蓮藕為主的百畝水產種植基地,成為旅游觀光園區;在滾河孫、童官李等村建成了一批獨具特色的現代農業、生態林業示范園區。2006年,全鄉百頭以上規模的養豬場達26個,生豬年存欄量達3.8萬頭。長毛兔1.7萬只,肉鴿4萬對,完成畜牧業產值790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2%。
經濟的發展使鄉財政、農民人均收入明顯增加。2006年,該鄉實現入庫稅金189.4萬元,是2002年的2.9倍,年均增長78.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220元,比2002年凈增1260元。
“道路通,百業興?!苯鼛啄?,于奇峰帶領全鄉廣大干群,先后三次開展以道路為主的城鄉基礎建設大會戰,共完成“村村通”工程31.4公里,鄉道2.7公里,協助完成縣級以上公路建設17.2公里,惠及20個村、51個村民組,較好地解決了農民群眾出行難的問題,受到了農民群眾的歡迎和贊揚。
作為鄉黨委書記,于奇峰把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堅持“圍繞經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指導思想,把實施的“三雙”工程作為農村黨建工作與經濟發展的連接器。該鄉實行每個黨委班子成員聯系一名黨員站所長,一名黨員站所長聯系一個村黨支部,一名村黨員干部聯系一名普通黨員,一名黨員聯系一家農民的辦法,幫助理清經濟發展思路。結合各戶實際,從技術、資金、人力上給予支持,促進全鄉經濟快速發展。后營村黨支部書記岳從超,帶頭發展花卉苗木產業,并帶動全村種植花卉,目前全村花卉種植面積達800畝,利潤可觀,并吸收農村富余勞動力200多人從事花卉生產。小柴莊村黨支部書記劉海發帶頭辦養豬場,致富后,又帶動村上60多戶辦起養豬場,家家成了富裕戶。童官李村黨支部書記李五妮搞飼養致富后,又動員20多戶上項目,辦小型企業。多數黨員成了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典范。現在,全鄉共有8個“五好黨支部”,452名致富能手,60個新上項目,22名“雙強”黨支部書記,22名“雙強”村主任,372個“雙強”黨員,“黨員明星戶”達146人。在他們的帶動下,全鄉花卉種植面積達1780畝,50頭以上飼養戶占全鄉飼養戶戶數的70%以上。3000頭以上的養豬場3個,肉鴿飼養達4萬對,奶牛265頭,其他經濟作物面積達5000多畝。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是武功鄉的重頭戲。他們以發展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改善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為內容,以建立產業支撐體系為重點,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標準,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他們采取“重心明確、主體突擊、產業壯大、核心堅強、幫扶到位、發展全面”等六項措施,使該鄉新農村試點田崗、羅灣等村呈現出“道路寬敞、墻體明亮、街面整潔、庭院干凈”的喜人景象。
春華秋實。武功鄉的教育、計劃生育等工作多次得到平頂山市表彰,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連續3年獲平頂山市“治安模范鄉鎮”、“平安建設模范鄉”等稱號。
攝影:王東煒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