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信息時代的新聞評論,不僅要提供給讀者新穎的多樣化的新聞信息,而且應當挖掘出事物的本質,以最小的篇幅、最大的容量來展示其特殊的魅力。故在寫作時,單純平面化的話語方式,會使文章流于膚淺,只有注重話語立體空間構建的文章,才有可能成為新聞評論的精品。
評論話語空間的構成要素,一是話語篇章信息涵蓋的廣度,二是話語篇章語義內容的深度。①即評論文本信息量的多少及對事物本質的揭示給受眾的影響力度。二者是評論的有機統一。建構話語空間,應掌握哪些策略呢?
新聞評論廣度空間的構建策略
時間維度。這是屬于縱向信息的選擇。自古至今及至于未來,哪些材料與主題關系密切,都可以拿來作為論據。視野開闊,方能信息豐富。如《人民日報》今年4月4日《人民論壇》刊登的梁衡的評論文章《不問用不用,只說知不知》,就是一篇極具代表性的文章。其中的現實材料有季羨林先生的有關事例;外國的材料有牛頓、哥白尼、愛因斯坦、開普勒、馬克思、倫琴、居里夫人、盧瑟夫、培根等的有關情況,豐富而翔實?!度嗣袢請蟆方衲?月18日的論壇評論《汲取中國話劇百年發展的經驗》中指出:“走過的歷史證明,在抵御外患,反帝反封建,創立新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的過程中,話劇皆是在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中創作、演出的。”即是運用了高度概括性的具有時間維度的話語來談論觀點的。
地點維度。這是屬于橫向信息的選擇,即相同或不同時間維度上的不同地點材料的選擇。它既可以是此地的材料,也可以是彼地的材料,既可以是現實的中外材料,也可以是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外材料,既可以是事實材料,也可以是理論材料。如上述梁衡先生文章中的古代事例,同時也是屬于外國的不同地點的事例。今年4月4日《人民日報》的《國際論壇》的評論文章《“機遇論”蓋過“威脅論”》中,在談論西方對中國的發展情況已經有了較為客觀認識的時候,就運用了英國、美國等不同地區的代表性材料,信息含量自然增大。
學科維度。所謂學科維度,即在寫作時,應根據評論內容的不同,選擇應用與主題緊密相連的有關學科知識信息。新聞評論的寫作不只是有感而發,而是應當有一定的學科知識作理論依托,如政治、法律、經濟、歷史、教育、心理、社會、生物、天文等。新聞評論的政治性、新聞性、群眾性的特點要求評論者應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文、言之有度,沒有一定的學科知識,新聞評論的信息就只能停留在事實材料堆積的層面。如沈小平在2007年4月4日《人民日報》的《今日談》發表的小評論《摒棄陋習文明祭掃》中的引用:“古人對清明節的解釋是:‘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即帶有很強的學科特色。在新聞評論中,關于黨和國家相關政策及法令條文的理論,尤其是寫作時最為重要的材料來源。
新聞評論深度空間的構建策略
直接揭示。新聞評論通過對事物的分析而從語言中直接體現出來的觀點,能夠使受眾產生直接的心理震撼,這是大多數評論構建深度空間時所采用的一種方式。還如《不問用不用,只說知不知》這篇文章,作者采用遞進結構,說明了“原來知識是分上游、下游的。上游是那些最基本的原理,解決規律層面的問題;下游是執行和操作的方法,解決實踐層面的問題。上游是科學,下游是技術;上游是學術、是思想,下游是方案、是行動。由于科學、學術的超前性,許多科學家、學者經常看不到自己學問的實用結果?!泵鞔_指出:“正因為這樣,我們才強調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從而給予治學者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治學態度和做人準則以高度評價。2007年1月11日《人民日報》的《今日談》評論《白天放煙花,能看見啥?》中,對一些單位白天放煙花的行為進行直接剖析:“白天放煙花,沒啥看頭,但從中卻看出了一些儀式講排場、好面子的弊端,看出了一些單位節約意識的欠缺,更看出了一些大企業管理的不足?!币徽Z中的,可謂絕妙。
弦外余音。新聞評論在直接揭示事物本質的同時,還要給受眾留有較大的思維空間。這個空間是由作者和受眾共同完成的,其作用即是使受眾能夠產生心靈的波動,并深入思考,甚或積極倡導并身體力行。能起到如此作用的前提就是文章語言的引導,缺少作者智慧的引導,文章空間的建構就是不完全的,其社會作用也會因此大打折扣。好的評論文章,都善用此類表述表明作者鮮明的態度?!恫粏栍貌挥?,只說知不知》中,就不時閃現出智慧的火花。尤其是結尾中所指出的:“正因為如此,我們強調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包括對未知世界、對自然界、對星空、對生態的尊重?!庇纱耸故鼙姴粌H產生了對知識和人才的尊重之意,更會產生一種對未知世界的尊重,因為未知世界中存在有真正值得人們探求的真理,在真理面前,我們都應心存敬意。同時,看完本文之后,更是讓人有種豁然開朗之感,這不也是對當今普遍存在的新的“知識無用”心態的徹底糾正嗎?
今年3月30日《人民日報》的《今日談》的評論《禮重,未必“情義重”》,主要運用了疑問的方式論述觀點:“不妨想一想:那些送重禮的行賄者,到底和你有多少交情?有幾人不是有求于你?他們看重的是你手中的權力還是情義?不妨看一看:那些落馬的貪官,有幾人不是被裹著‘禮品’名義的炮彈擊中的?”“當然,送重禮者中也不乏被迫無奈的普通干部、工人、農民、士兵。碰到這種情況,我們該捫心自問:群眾是不是在懷疑我們秉公辦事的能力和品質?該以怎樣的行動讓人民相信我們?”以疑問作為全文的主體,且切中要害,給當今為官者敲響了一記警鐘,不得不令人深思。文章200字左右,而其中蘊含的思維空間,又的確是一個極為豐富的世界。
新聞評論的話語空間是由廣度和深度共同構成的。選材的縱橫交錯,信息的大量使用,構思的巧妙,觸角的敏銳、思想的深邃,都會給受眾以更廣闊的思維空間,其社會作用也會得到更好的體現。但構建話語空間時,應當注意以下問題:第一,注意話語空間的適度。若論題較小,空間建構過大,則會有不能涵蓋材料之弊,反之,則不能盡述其意。這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第二,注意材料選擇的適度。不能僅為構建空間而選擇材料,對于與主題無關的材料,應毫不吝惜地去掉,否則,材料淹沒主題,反而適得其反。第三,廣度和深度并重。如果只注重廣度空間材料的應用,沒有適度的深度分析,文章就成了材料的羅列。如果只注重對問題的分析,缺少材料,則會出現論而過虛,不能起到引導受眾或解決問題的作用。第四,注意廣度和深度的融合。廣度空間和深度空間除了以主題統帥之外,還要注重語言的黏合,結構的和諧,構思的巧妙,使之成為一體。
注釋:
①薛中軍:《新聞評論》,上海大學出版社,2003年。
(作者單位:黃淮學院)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