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朋友中,劉心武是我相識較早的一位,可以說是老相識了。1977年,劉心武的短篇小說《班主任》在《人民文學》雜志上發(fā)表后,一舉成名天下知,幾乎是一夜之間,就成了名人。當時我供職于中央電視臺,編導“文化生活”節(jié)目,與他尚不相識。翌年正月十五,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燈謎活動。我事先獲知,并與主辦燈會負責人老蘇擬定了實況轉播計劃,現(xiàn)場請幾位文化名人參與猜燈謎,劉心武就是其中的一位,由老蘇出面邀請。請心武猜的畫謎。由工筆重彩畫家潘絮茲畫。謎面畫一位滿面春風的書生催馬加鞭向前疾馳,打一句唐詩。這是看圖猜謎,稍有文學常識的人一看便知謎底.可是為了增添燈謎活動的文化含量,這個小兒科謎語卻安排心武來猜,大有殺雞用牛刀的味道。放到今天,我想是不一定請得動了。正是在這正月十五猜燈謎的活動中,我與劉心武相識了。
不久,我由中央電視臺調《文藝報》工作,他也從一所學校調《人民文學》工作。同在作家協(xié)會工作,見面機會也多了一些,見面點點頭,笑一笑,交談卻不多。心武出任《人民文學》主編期間,因發(fā)表過一個短篇小說《伸出你的舌苔空蕩蕩》,內容涉及到穆斯林的敏感區(qū),掀起了軒然大波。為了平息這場風波,由《文藝報》出面組織了一次作品評論會(實際上是“批判會”),作為該刊主編的劉心武理所當然要到會。我隨《文藝報》主編謝永旺出席了這次活動,并奉命作記錄。討論會說了什么,我記了什么,至今早就忘得一干二凈。不過卻清楚地記得,心武當天穿的是一身藍卡其的中山裝,神情愀色,舉止木然,失去了往日談笑風生的神態(tài)。此后他就辭去了《人民文學》主編的職務。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辭職后的劉心武潛心創(chuàng)作,由寫小說到寫散文,由寫隨筆到搞建筑評論,又轉向紅樓夢,開創(chuàng)了“秦學”研究,獨領風騷,著作等身。據(jù)悉,1976年至今,按不同版本計,他在海內外出版的個人專著已達145種,如果嚴格按不同書名的個人著作來計算,則有116種,堪稱名副其實的多產(chǎn)專業(yè)作家了。
劉心武常說他是邊緣生存,邊緣寫作者。邊緣者遠離中心,遠離城市中心,遠離文壇中心之謂也。文人宜散不宜聚,多聚則言不及義,惹是生非,深知個中三昧的心武采取了明智的邊緣政策。在通州溫榆河覓得了一套鄉(xiāng)間別墅,日落而作,日出而眠,優(yōu)哉游哉,由必然王國進入了自由王國。
我與心武相差一歲,同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人。無意中發(fā)現(xiàn)他能畫畫,畫水彩,也畫封面插圖。于是打電話征求他的自畫像。他問何用?我將《百美圖》之事向他說明,他一口答應了,并說畫好讓助手鄂力送來。我又加了一句話,別忘了交換一本近作。這幅自畫像就是鄂力親自送來的。自畫像是用油性炭筆畫的速寫,瀟灑流暢,畫如其文,畫如其人。
責任編輯 卓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