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戲曲導演制度正式建立至今,已經過去了差不多六十年。從人才培養的周期看,六十年的時間不能算短,但從近年來一批較為成功的劇目來看,科班出身的戲曲導演并不多,倒是話劇導演占了戲曲舞臺的大半江山。
眾所周知,無論哪一種導演,在進入戲曲作品的調度時,都不得不重視戲曲的本質特點——程式性。對于導演來說,熟悉和掌握程式是進行戲曲創作的基本前提,缺少了這個前提,作品很可能削弱甚至喪失戲曲特有的審美意趣。

然而如今的現狀是,話劇導演在參與戲曲創作時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對程式的精雕細刻,卻將重心放在了對“形式”濃彩重墨的追求上,為取得奪人耳目的劇場效果,他們紛紛在戲曲本體之外大做文章。在“形式”為重的絕對潮流面前,即使是對程式的重要性了然于心的專業戲曲導演,也經常會發生自亂陣腳的現象。他們惟恐跟不上“形式”優先的風尚,惟恐被人視為落伍,便隨了大流。于是,出于不同目的的兩支不同的隊伍,逐漸步調一致,使“形式”取代了“程式”而成為令人矚目的焦點。在這個過程中,話劇導演過于隨意地實現了對戲曲的“改造”,而戲曲導演卻沒有發揮自己先天熟悉程式的特長,造成當下戲曲舞臺上常常出現“移步換形”的“大手筆”,諸如“話劇加唱”、“戲曲歌舞”等等。
在這些現象的背后,至少有主客觀兩方面的原因:
在主觀上,有些導演存在急躁、虛榮的功利主義情緒,缺乏平靜淡泊的創作心態。根據戲曲創作規律,如果從程式上入手將會面臨幾種客觀壓力:一是付出大。要調動導演、技術指導、演員等各種因素,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嘗試;二是周期長。對程式的研究和突破要經過一個過程,有的甚至要“十年磨一劍”;三是反響小。很多程式是在原有基礎上的細微變化,除專家外,普通觀眾一般難以覺察。
若是從“形式”層面入手的話,這幾種壓力似乎都可以得到消解。這種表面上“省心省力”的效率原則,本質上卻暴露出創作群體知難而退、不敢碰硬的軟弱情緒;坐不住冷板凳,渴望掌聲和喝彩的功利情緒;眼高手低、舍不得下功夫的浮躁情緒。古老的戲曲藝術因其悠遠的歷史傳統、深厚的藝術積淀,要讓它在幾十年時間里完全改頭換面、走形式主義道路,是不現實也沒有必要的。曾有導演樂觀地表示“如果一種表演形式是美的,是符合戲劇情境的,更是與整出戲的風格相融的,那么這種表演形式就處于‘程式’之中了”。(轉引自《中國十大戲劇導演大師》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第一版)筆者卻認為沒那么簡單,因為一味將戲曲本體以外的東西“塞”到戲曲當中,遲早會產生排異反應。

在客觀上,有些導演存在對戲曲了解不夠深入的毛病。這不單是一些話劇導演的不足,其實即使是一些看似已入門徑的戲曲導演,也未必完全掌握戲曲塑造人物的特殊方式。比如對劇種特點的把握是否準確,在挑選劇目時能否考慮到揚長避短,對劇情的處理是否合理,對場面的調度是否注重張弛變化、文武搭配、節奏協調,讓觀眾不會太緊張、太勞頓,以及對戲曲演員是否充分尊重,而不是處處搶風頭、惟恐觀眾看不清楚導演的自我意圖,等等。
通常而言,話劇是導演的藝術,而戲曲是“角兒”的藝術。不過,現在的戲曲作品也慢慢地成為導演、特別是名導的藝術了,這種現象并不值得鼓勵。如何才能盡快地讓導演們由“形式思維”扭轉到“程式思維”的路子上呢?對于“形式”過濫的傾向,也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首先在輿論環境方面,要對新事物、新樣式少幾分盲目追捧,多幾分冷靜思考。戲曲市場的確要去爭取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但用什么樣的方式去實現,值得研究。有人認為戲曲要改變舊有面貌,要用新的表現方式來演繹。這個“新”到底“新”到什么程度,對戲曲藝術的弘揚到底有沒有副作用,是“獨辟蹊徑”還是“飲鴆止渴”,必須作出理智判斷。
當然,這種判斷往往很難在短期內完成。有的“新”初看時頗為新鮮,但過一段時間就發現其簡單拙劣了。而目前的輿論環境總是對“新”情有獨鐘,常常濃彩重墨作夸大宣傳,而對其需要改進的一面輕輕帶過。這種情況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視——從小處看,由于沒有及時提出改進意見可能會害了一部戲;從大處來看,理論批評的鋒芒被消磨,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
其次在教育培養方面,要對年輕戲曲導演早一點夯實基礎,晚一點翻轉花樣?,F在國內開設戲曲導演專業的院校,主要是中國戲曲學院和上海戲劇學院,招生對象是戲?;驊獙酶咧挟厴I生。戲校學生一般練的是“童子功”,對戲曲程式是相當熟悉的;但普通高中生就困難得多。根據常識,導演必須熟悉表演、音樂甚至唱腔,試想要讓一個高中畢業生在短短四年內不僅掌握這些基礎,還要學會調度舞臺和提升演員,這個任務是非常艱巨的。所以,學校應在這四年里集中全力完成好對這些學生的基礎教育,夯實他們的基本功,保證他們在今后的創作階段有足夠的知識準備。遺憾的是,現在許多學生在基礎還未牢靠、眼界還不開闊、對傳統還未初步繼承的條件下,就被鼓勵去“大膽創新”、“實驗探索”,這樣搞出來的東西往往是“四不像”,得不到傳統觀眾的認可,也難以得到年輕觀眾的長期認同——因為新鮮而萌生的興趣通常會“過期作廢”。而受傷害最大的還是這些創作者,他們還太年輕,對于古老的戲曲藝術欠缺全面的眼光和準確的把握。在他們還未享有“話語權”的時候,如果讓他們過早擔當重任,那么只會使他們過早“夭折”。戲曲專業院校一定要有穩健的辦學思路,要能沉得住氣、耐得住寂寞——繼承第一,創新第二。
其實,在戲曲的前行之路上,并不怕此思維、彼思維誰暫時占據上風,怕就怕失去了熱忱的討論和反思,失去了真誠的監督和提醒,失去了對戲曲的堅持和尊重。如果有了這些,走點彎路不一定就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