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要升入大四了, 回想過去的三年,我也曾深受專業困擾,好在現在已能坦然面對,故愿與新入大學的師弟師妹們分享我對專業認識的曲折變化。
大喜大悲,終歸平靜
高中畢業,被重點大學首選專業錄取,當時滿心歡喜,無人不羨慕。然而,入校卻發現,專業內容與自己最初的想象相去甚遠。郁悶至極,我申請了轉系,然終未如愿,只好“既來之,則安之”了。
從此,我開始努力從大一的公共基礎課中找樂趣。是中國文學史、古典文學、西方哲學等課程把我從沮喪中拯救了過來。那時我課余時間基本上泡在圖書館閱讀與專業無關的書,被別人看作“不務正業”。現在看來,那時的閱讀對我的幫助非常大,不僅開闊了視野、平靜了心緒,在客觀上甚至促進了我的專業課學習。因為知識之間那種潛在的巨大相關性是當時根本沒有意識到的。因此,當你不喜歡所學專業,又一時別無選擇時,應最大限度地汲取這個學校能夠給予你的其他東西。也許一時在專業上進步很小,你的收獲卻同樣巨大。這也是在某種意義上的一種“愛你所選”吧!
另辟蹊徑,柳暗花明
在大量“啃書”和與朋友的接觸中,我逐漸對經濟產生了興趣。從大二起,讀書開始側重于經濟管理類。當時我對此領域還很陌生,但很多做金融的朋友鼓勵我說:這個行業,首先對英語要求較高(我有優勢);其次看重人的綜合素質,喜歡招收有特長的畢業生(我有某種特長);三是實踐證明,他們周圍很多人并非經濟類專業出身,卻同樣在這一領域做得很優秀。因此我堅定了這一選擇——堅持閱讀相關書籍、選遍了學校的經濟管理類公選課、廣泛結識學經濟的朋友……漸漸地,知識面在另一領域有了拓展,性格更加外向,眼界更加開闊,生活有了柳暗花明的感覺。同時,我并未放棄本專業的學習。無論喜歡與否,學好本專業課程畢竟是本分,何況成績的好壞多少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學習能力,成績單是今后應聘時一個比較重要的參考依據,為此我一直把成績保持在了班里的前兩名。所以對于執著于追求所愛的學友們來說,尊重你的所選也同樣重要。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我的好朋友所學專業有醫學、法學、財政學等等,大家聚到一起最喜歡討論的就是各自學習的進展如何。三年過去了,我們的回答依然不謀而合:“似乎沒學多少專業知識!”聽起來有點夸張,卻也并非不是事實。大學的課程給我們的總體印象就是廣而不深,我們也愈發認識到大學要培養人格完整的“人”,而非職業高手。我之所以雖不滿意所學專業,卻能三年學得充實而快樂,是因為我的確收獲了很多——擴展了知識,目睹了許多新鮮事物、結交了更多朋友、參加了有意義的社會活動……這些都是一個人無形卻又最寶貴的財富。而且經過努力,非經濟類專業的我也在本暑假應聘到一家不錯的金融單位實習。現在才深刻地體會到,大學給予我的遠遠不只是專業。
大學是有容乃“大”的,我們也應該同樣包容地對待自己的“所選”,同時大膽追求自己的“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