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平民學者易中天來大連講學,掀起了一股“易”旋風,同時也語出驚人“學習有用,讀書無用”。其實易教授并不是故作矯情、嘩眾取寵,而是闡述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在學校讀書和學習并不能等同,讀書并不一定能夠帶來本質的變化,學習才是提升個人素質和技能的根本。我們在追求什么?不言自明。然而在文憑學歷和真才實學之間,我們在追求什么?卻讓很多人困惑。
“知識就是力量”。2 1世紀的經濟是以知識決策為導向的經濟。知識經濟的悄然興起,可以說是一場無聲的革命,對人類經濟社會活動的各個領域,對現有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正在和將要產生重大的影響。知識經濟的興起,使知識上升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地位。知識成了最重要的資源,“智能資本”成了最重要的資本,在知識基礎上形成的科技實力成了最重要的競爭力。在這樣的背景下,文憑和學歷成了緊俏商品,很多人進行大量投資獲取文憑和學歷,難道文憑和學歷就是知識和能力嗎?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文憑是什么。
很多人認為文憑是學習的最終結果,是知識的象征,當然這也是我們的教育體制給很多人造成的印象。大學畢業或者研究生畢業,沒有學到多少東西,就拿了一張文憑,靠著一張紙闖天下。學海無涯,學習本無止境,所以也沒有什么最終結果,拿了博士學位并不代表就到了學習的終點,就不需要繼續學習。拿到文憑說明可以在相關的專業和領域中能夠進行更多的學習和研究,它是繼續學習的新起點。學習是為了培養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真正的學習”才是“真正的能力”,顯然文憑不等于知識和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雖然我們不能“唯文憑”,但是也不能藐視文憑,應該科學、理智地尊重文憑。
既然文憑不等于知識和能力,那么文憑又為何如此搶手呢?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由于用人單位和求職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可能會出現逆向選擇問題,這時候文憑就作為一種信號,告訴用人單位求職者的水平。文憑的本質就是一個間接衡量求職者知識和能力水平的信號,但是“學歷文憑只能代表一個人的靜態能力,而學習才是一個人的動態、實在可用的能力”。文憑不僅只是眾多個人能力信號中的一種,而且還是間接信號。隨著人才評價機制的不斷完善,文憑的信號作用越來越弱。現實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實例可以為此提供佐證。前些日子,一個朋友參加軟件公司的求職面試,擔任主考官的公司人力資源副總裁對筆試入圍者說了幾句開場白,其中講道:這次招聘大多數人學歷很高、文憑過硬,是正規大學的本科生、研究生。也有些人文憑不怎么樣,比如在職函授、電大等,甚至是辦的假文憑。按時下的說法只能算水貨文憑。而我的那位朋友送驗的就是這種水貨文憑。他聽了主考官的話起身準備離開放棄面試,剛想起身又聽到主考官接著說:“我的態度是,就算你是假文憑我也不查。文憑是什么,是說明接受了某種教育。接受軟件開發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開發軟件。我不管你是什么文憑,我要的是會寫代碼、開發程序的工程師。博士也好,小學生文憑也好,考試和三個月試用期證明你能開發軟件,我就聘你,開發不了你另謀高就。”面試錄取率20∶1,許多本科生、研究生落選了,朋友卻被錄取。講這個故事,筆者不是主張走向另一個極端,認為文憑無用,只是希望讓文憑的作用和地位回歸到它客觀應有的位置。
有人有文憑,但有名無實,比如有些持有文憑的人,其動手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等讓人確實不敢恭維,他們所表現的能力與他們持有的文憑有很大的反差。再加上現在假文憑泛濫,讓人對文憑可能含有的“水分”有了不少顧慮。而沒有文憑的人,并不一定沒有實力,愛迪生、華羅庚等杰出人物以及我們身邊許多有一技之長的普通人雖沒有文憑,但他們的才能與成功已經說明了一切。在高等教育不斷普及和用人單位不斷務實的今天,能力導向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文憑只是能力的一個間接信號,如果我們可以更好識別能力、了解能力,又何必去在乎文憑和學歷呢?我們追求的是能力不是文憑。
作為人才標準的主導,能力有著比文憑更豐富、更高的內涵與實質。能力的基本起點是社會責任感,有德行的能力具有強大的人格感召力,它能激發團隊整體能力的釋放;能力的基石是學識素養,它源于教育訓練又高于書本知識;能力的最佳體現還在于實踐,即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能以其智慧創造未來。
國家的發展,需要工業的支撐,工業的發展需要大量專業的熟練技術工人和大量的研究人員。如果擁有高等學府的畢業文憑,沒有基礎的實踐,不能走在生產一線、不能承擔科研任務,文憑只是一張白紙。強國靠的不是有多少人拿了多少的證書和文憑,靠的是一大批肯埋頭在自身的崗位中工作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具有能力的人才。所以我們要將文憑和能力很好地匹配,讓文憑成為能力的強力信號。對于缺乏文憑的人,我們要通過試用期、工作成績等方式識別能力,不能唯文憑用人才。
我們追求的是能力,文憑和其他方式只是反映能力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