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曾在15歲以上的美國女性中做過一次大規模調查,一個讓許多社會學家大跌眼鏡的結果是高達51%的美國女性沒有共同生活的配偶。

維尼薩是一名三十二歲的美國女性,她先在家鄉佛羅里達讀了一個本科,又到華盛頓的喬治·華盛頓大學讀了公共政策的碩士,然后在當地一個獵頭公司工作了兩年。她有一個學法律的男朋友杰夫,杰夫剛剛得到了加州圣何塞市的一個政府律師的工作機會,他倆決定一起搬過去,他們開始討論如何處理舊家具、找新的住處以及維尼薩要找一份新的工作等等細節,但是,他們唯獨沒有討論的話題是結婚。
維尼薩對筆者坦率地說:“我和杰夫的感情很穩定,已經住在一起三年了。但是現在我們都需要更穩定的事業,結婚是將來的事情。”她的話代表了很多三十歲以上的美國未婚女性的態度,她們并不是沒有男朋友,但是因為讀大學甚至研究生,推遲了她們進入社會工作的時間,她們經濟上更加獨立,將身心更多地放在自己的事業上,不斷推遲婚齡。當筆者問道,她是否會面臨親友的壓力時,維尼薩直率地說:“我們都是成年人了,親友們都覺得這是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
如今,像維尼薩這樣主動選擇晚婚的美國女性們越來越多。《紐約時報》曾在15歲以上的美國女性中做過一次大規模調查,一個讓許多社會學家大跌眼鏡的結果是高達51%的美國女性沒有共同生活的配偶。其中,黑人女性的結婚率最低,只有30%;白人女性是55%,亞裔女性結婚率最高,達到60%。
“美國男性的平均結婚年齡是26.7歲,而女性為25.1歲,比十年前都晚了將近一歲。”美國人口統計署生育和家庭統計科主任馬丁·奧康納爾說。 布魯金斯學會的人口統計學家威廉·夫瑞也指出,今天的美國女性,特別是年輕女性,已經不像過去那樣依賴男人了,她們似乎更愿意享受獨身的時光。
盡管晚婚是美國女性的普遍趨勢,但是地區差異也很明顯。人口統計署的一項調查表明,美國東西海岸的人要比中部的人更傾向于晚婚。在紐約、新澤西、康涅狄格和麻塞諸塞等東北州,男性的第一次結婚年齡為29歲,女性是26或27歲,比中部的阿肯色、肯塔基和猶他等州晚上整整四歲。對晚婚最不感興趣的要算是猶他州的女性了,她們的平均結婚年齡是21.9歲。人口專家分析,這種現象和猶他州保守濃烈的宗教氣氛和相對低的人口流動性有關。
與婚齡越來越晚相伴的一個事實是,美國女性選擇婚前同居的越來越多。那些婚齡偏晚的東北各州,也是美國同居比例最高的州。緬因州排第一,婚姻觀念最保守的阿拉巴馬州排末位。
對此,實行這項調查的人口署研究員簡·代的觀點是,也許美國女性們找到伴侶的時間并沒有推遲,她們只是用同居代替了結婚。
筆者的一位美國女同事就是同居的堅定支持者,三十五歲的她和男友只在周末見面、約會,然后回到自己的家中,和她的三只貓一起生活。她認為,沒有必要把彼此的家庭和朋友帶到生活中來。

不是所有人都贊同女性晚婚,一些美國媒體和組織也表達了對女性晚婚的憂慮。
《新聞周刊》曾刊登一則故事,講述四十四歲的女電視制片人南希·維爾為了事業,一直沒有時間交男友,更不要說結婚生子了。當她四十二歲,遇到了合適的結婚對象,當她準備懷孕時,卻屢次失敗。她對《新聞周刊》的記者無奈地說:“如果過去有誰告訴我會遇到這種生育的困難,我真會當面大笑”,她說,“我勤于鍛煉、吃得很健康,我一直能加班加點,可是我真的無法控制自己的小小的卵子究竟發生了什么變化。這太令人泄氣了。這簡直是一種恐怖的失敗感。”
一些宗教背景的非政府組織比如美國家庭委員會四處展開活動,勸說女性們回歸傳統的婚姻價值觀念,強烈反對未婚同居、同性戀等行為。與他們針鋒相對的是代表未婚女性的各種組織,以及為未婚女性服務的各類公司。美國有一個“單身人員協會”, 他們為未婚女性在公司里爭取平等的權利。一些出版公司也為未婚女性專門出版系列圖書,為她們出謀劃策,如何實現自我、如何在單身日子里過得自立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