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因素可以致病,也不是什么新的發現。我國古代醫學對心理可以致病有非常詳盡的記載,憂、思、悲、恐、驚,都是致病原因。一首古詩是這樣說的:“暴怒傷肝火上頭,肺病最怕添憂愁,思慮過度傷脾胃,驚恐傷腎尿自流?!敝嗅t學認為,不同的情志對應著不同的臟腑,在這首詩里說得非常明確。
所謂心理因素,包含的內容很多,也很抽象。具體來說,心理因素與癌癥的關系,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首先是個性。個性就是指一個人由于生活環境和教育背景不同,長期以來形成的對于事物的一個固定看法和反應的形式。對待同一件事情,由于個性不同,看法和反應形式是不同的。例如,一位女士穿得很漂亮,一位男士說:“今天你非常漂亮,我非常喜歡。”如果這位女性的個性比較開放,她會說:“謝謝!”但是,遇到保守的女性,個性比較內向的,她可能會認為這個男人“不正經”、“流氓”。有兩個人看見桌子上有半瓶酒,樂觀的一位會說:“還有半瓶酒能喝。非常好。”而另一位悲觀的人則會說:“就剩半瓶酒了,喝完了怎么辦?”同樣一個事物,個性不同,看法和反應形式也不同,這就是一個人的個性。
個性確實和腫瘤的發生有明顯的關系,個性也是可以測試的。國外有很多個性測試工具,20世紀40年代,美國明尼蘇迭大學發明了“明尼蘇達多項性格測試表”。這個測試表在國際上使用了半個多世紀。美國的重要機關,在選擇重要任務的人選時,都要用該表來進行測試,看此人的性格適合不適合做這項工作。但是,我們在做個性與癌癥之間關系研究的時候,感到最困難的一個問題是,缺乏一個適合我們中國人使用的個性測試表。我們用的都是國外的一些東西,國外的這些東西,有時候幾乎沒法用。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明尼蘇達多項性格測試表”中有兩道題,一是問你是否喜歡莎士比亞?我們很多人不知道莎士比亞是誰:它還問你,喜歡莫扎特的音樂。還是喜歡貝多芬的音樂?“誰是莫扎特?誰是貝多芬?”這個問題又把咱們中國普通老百姓給難住了。
第二是性格。研究性格和腫瘤發生之間的關系,還是從A型性格與冠心病、高血壓的研究中得到啟示而來的。最早,科學家研究的是關于A型性格與冠心病、高血壓的關系。所謂A型性格。就是非常急躁的性格,急功近利。辦事的時間效率很高,性格積極向上。研究表明,大部分冠心病、高血壓患者屬于A型性格,他們自己逼著自己快節奏地工作,高效率地做事情,所以很容易發生高血壓和冠心病。在A型性格與冠心病、高血壓研究的基礎上,科學家們發現,很多癌癥患者具有一種特殊的性格——“C型性格”。
C型性格主要有三個特點:第一,“老好人”;第二,被動;第三,壓抑。這是C型性格的主要特征。這個人非常好,“老好人”,跟誰都處得好,從來不跟別人去爭、去計較,很容易合作。被動。辦事不是很積極、主動的那一類人。壓抑。就是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情緒,心里有些不痛快的事情,有些人可以發泄出來,打也好,罵也好,和朋友傾訴也好,他總要把這個情緒宣泄出去;但性格壓抑的這類人,往往什么事情都悶在心里,跟任何人都不說,這是C型性格的一個特點。
第三是生活事件。生活事件和癌癥之間,也具有非常明顯的關系。什么是生活事件呢?你在一生當中所經歷的事件,都是生活事件。美國有一個科學家,名叫托馬斯,他把生活事件歸納為幾大類,包括童年、幼年時期的經歷。童年、幼年時期家庭是否和睦,學習成績是否良好,工作上的問題,生活上的問題,婚姻戀愛的問題等。實際上。就是人一生的經歷和遭遇。
這里有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實驗,說明生活事件在腫瘤的發生當中具有重要的影響。這是兩位澳大利亞科學家各自完成的,但結果一樣。
醫學實驗用的小白鼠。都是經過嚴格挑選的,隨機把它們分成兩組。一組叫實驗組,一組叫對照組。兩組小鼠要喂完全相同的飼料和水。實驗當中,科學家已經在它們的飼料和飲水中,加入了微量的化學致癌物質。這兩組小白鼠都吃了,都喝了,完全一樣的。所不同的就是給對照組小鼠一個舒適、自然、安靜的生活條件,而實驗組的小鼠。經常人為地給它們恫嚇和干擾。如:每天不定時地敲打鼠籠,嚇得這些小鼠到處亂跑,產生一種緊張和煩躁,或者不定時地在鼠籠子上放很多只貓,貓一叫,老鼠就會嚇得直哆嗦。一段時間后,發現實驗組小鼠的腫瘤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通過這個實驗,兩位澳大利亞科學家認為,當今社會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物質條件相差無幾,而個人的心境和經歷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賴以生存的基本物質條件,已經不可避免地被某些致癌物質所污染。我們出門不可能不吸進汽車的尾氣:水和食物中。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這種相同的生活環境下,為什么有的人患癌,有的人不患癌?原來。個人的心境和經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樣,也是這兩位科學家,他們又做了小鼠應急防衛能力與腫瘤細胞增長關系的研究。這個實驗也很有意思。這回用的實驗小鼠,不是隨機分成兩組,而是把實驗鼠分成兩組,應急防衛能力比較強的是一組,另一組是應急防衛能力比較弱的。如何判斷小鼠的應急防衛能力呢?他們采取兩種方法,一種在小鼠的足墊下面裝一個電極板。小鼠踏著電極板,看它的反應,在零點零幾秒之內,反應越快,說明它的應急防衛能力越強:反應越慢,說明這只小鼠較遲鈍,應急防衛能力差。接著,將等量的活的癌細胞,注射到小鼠腹腔里。每只小鼠注射2毫升,兩組都這樣注射。注射后發現,結果完全不同。應急防衛能力比較強的小鼠,注射活的癌細胞,癌癥發病率很低。病死率也很低:應急防衛能力比較差的,注射活的癌細胞后,癌細胞在體內迅速繁殖。很快死亡。所以。應急防衛能力對于腫瘤細胞的增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也是一樣,應急防衛能力比較強,說明免疫系統比較活躍,可以控制癌細胞的生長和繁殖:如果成天愁眉苦臉、悶悶不樂。應急防護能力很差。免疫系統功能低下,癌細胞很容易增長。
英國有一家皇家馬斯頓醫院。醫院里有一位麥迪·沃克森醫生。他曾做了一個“癌癥患者情緒反映狀態的評估”的研究,這個研究很有名。他的研究說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不容易,實驗觀察了5年。對每一位確診為癌癥的病人。在正式住進皇家馬斯頓醫院接受治療之前。沃克森都要給他們做一個情緒狀態的評估。也就是說,記錄下當病人知道自己得了癌癥之后,當時是一種什么樣的情緒狀態。沃克森把病人的情緒狀態分成不同的等級。即A、B、C、D等四大類。第一類A級是最好的情緒狀態。病人雖然知道自己得了癌癥。但是相信自己能渡過這個難關,能戰勝疾病;病人也相信醫學,相信醫生,相信醫院,他們自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D級是最差的那一類。一旦得知自己患了癌癥,馬上就心灰意冷,認為一切都完了,覺得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了。評估結束后。病人入院該做什么治療。就做什么治療。出院之后,沃克森繼續跟蹤觀察病人,1年、2年……一直觀察5年。5年之后,沃克森得出非常有意思的結論。他發現。當時情緒反應是A類的病人,5年以后75%都健在,而當時情緒反應狀態屬D類的病人,5年之后存活的不到20%。這個差別是非常明顯的。它說明一個問題:當一個重大事件發生之后,一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何,對于疾病的恢復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編輯 祝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