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保健的方法很多,如飲食養生、運動養生、情志養生等,其作用孰大孰小,不可一概而論。也有一些專家學者通過讀書和寫作來養生,直至耄耋之年,身心仍很健康。
今年85歲的美籍華人楊振寧教授,除了在科學領域有著突出的貢獻和至今仍然活躍于學術界之外,在養生保健方面也有不少獨到而又精辟的見解。楊振寧認為,博覽群書不僅可以豐富知識,還能頤養身心,非常有利于健康。他曾引用西漢學者劉向的話說:“書猶藥也。”意即書籍能起醫藥的作用。這是因為書是重要的精神食糧,讓人接受新觀念,新知識,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充實,因而能“滋補”身心。書的作用非一般保健品可比,更不是一般保健品所能代替的。煩悶之時閱讀,書是安慰劑,讓人處變不驚,淡泊相待,泰然處之,可以寧靜致遠。書又是心靈的凈化器。潛心讀書能達到超然物外和不斷升華的境界。許多疾病與不良的情緒及嗜好有關,而讀書是一種最好的心理療法,通過閱讀學習良好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讀萬卷書就等于與許多高尚而博學的人互相對話,不但使人精神振奮,道德情操亦能得到陶冶,而且在起居作息乃至飲食等各個方面還能得到有益的借鑒,因而十分有利于身心健康。
北京大學教授、著名的東方學學者、2006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季羨林先生,今年96歲,雖在北京301醫院住院治療,卻仍然奮力筆耕不輟。他每天要寫作4個小時,即上、下午各寫作兩個小時。他最喜歡吟誦清代學者顧炎武的兩句詩:“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并且把它當作自己的座右銘。他很謙遜地說:“我哪敢自比為蒼龍?比作老樹,也許還是可以的。不管怎樣,我還是想再行一點雨,再著一點花的。”李老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盡管他學術成果累累,早已著述等身,卻在住院治病期間又撰寫了《病榻雜記》一書。他在書中鄭重地向世人宣告,懇請辭去“國學大師”、“學術泰斗”、“國寶”等三頂桂冠。有人感到疑惑不解,季老則淡然地說:“我是北大教授,東方學學者。足夠了。”季老不慕浮名,也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天才,他說自己只是一個資質平平、中不溜的人。他曾對人說:“如果一定要說優點,我只講勤奮。”。誠然,季老固然天賦很高,但最為突出的則是勤奮,可謂老而彌勤。其所以至今仍然頭腦靈活,思維敏捷,思路清晰,這與他長期勤奮研讀與寫作也是分不開的。季老寫作有個特點,即在寫作之前要充分利用一切時間(包括吃飯、輸氧、打吊針等)先靜悄悄地進行構思,這叫“打腹稿”,一旦動筆寫作則文思泉涌,有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基本上不必做多少修改。
季老很喜歡閱讀書報。他訂閱了10多種報紙,還有多個院校的校刊學報之類。由于眼睛做過手術,不能直接閱讀,便由秘書或護士讀給他聽。他的聽力很好,又聽得很細心,對報刊文章的主要內容均有清楚的了解。有時,他發現有漏讀的內容,非叫秘書或護士給他補讀不可。季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活到老,學到老,筆耕到老。正是這種潛心治學和勤奮寫作的精神,促使他身心俱健而能延年益壽。
(編輯 祝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