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肥胖有關疾病的發病率眼下不斷攀升,且呈低齡化趨勢。究其原因,與人們脂肪攝食過多和缺乏運動有關,按照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標準,成年人每天脂肪攝入量不應大于人體總熱量攝入的30%。而目前在城市居民中,脂肪攝入超過35%的也不在少數。為此專家呼吁,必須嚴格控制膳食中的脂肪比例。
方法一:少吃煎炸食品
油餅、油面筋等煎炸食品的脂肪含量均在20%以上,炸雞腿、炸羊肉串等肉類煎炸食品的脂肪含量超過30%。因此,日常生活中應少吃各類煎炸食品,居家飲食中最好也不烹制炸魚、炸蝦、炸丸子之類的食品。含油脂較多的油浸魚等罐頭食品,也以少吃為好。
方法二:多吃魚類和豆制品
與肉類食品相比,魚類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而且富含不飽和脂肪酸。豆制品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僅含有少量植物油脂,對控制血脂、預防肥胖有益。日常飲食中用魚肉和豆腐代替部分肉類是有益健康的好辦法。
方法三:要吃“低脂肉”
肉類食物中的脂肪含量與動物種類、部位、加工方式等有關。從種類看,豬肉脂肪含量最高,即便是豬瘦肉,其脂肪含量也比牛肉、雞肉高。從部位看,里脊肉的脂肪含量最少而蛋白質含量最高,排骨肉,五花肉的脂肪含量較高,其中五花肉中脂肪含量達60%以上。各種肉類灌腸中的脂肪含量為20%-30%,中式香腸達40%-50%,西式方火腿和醬肉的脂肪含量則較低。
方法四:烹調時盡量去除脂肪
剔除肥肉、雞皮等,可降低食物中脂肪含量。為使口感好,很多烹飪方法會增加脂肪攝入量,應盡量避免。例如,做肉丸時加入肥肉。實際上用較瘦的肉餡加蛋清和淀粉代替肥肉也能使肉丸口感細嫩。菜肴經烹調之后,會吸收部分烹飪油,表面也會沾有油,如果稍微在鍋邊控一控再將其盛出,就可以除去沾在菜表面的余油。制作肉湯的時候,也要先把表面的油撇除之后再上桌。當然,在成品菜上淋明油的做法更不可取。
方法五:多用蒸煮和涼拌方法
蒸煮菜、涼拌菜用油量較少,食用者不會因此攝入過多脂肪。例如,同樣的一只雞,如果制成辣子雞,需要把雞肉炸透,結果油脂含量大大增高,若制成爆炒雞塊脂肪含量也很可觀,而制成白斬雞,則幾乎不含油脂,僅在蘸食時需用很少的調味油。豬肉、牛肉等清煮后切碎,加蒜香汁、麻辣汁等拌食或蘸食;涼拌蔬菜如果不用色拉油拌,而僅僅添加幾滴香油改善口味,將進一步減少脂肪攝入量。做清蒸魚時,不宜為增加香氣而放肥肉丁。
方法六:湯羹宜清淡
如果所吃菜肴富含脂肪最好要養成喝清淡湯羹習慣。用雞精粉加水、鹽,加上幾滴香油,代替用雞熬成的湯味道同樣鮮美適口。
方法七:多吃清淡主食或點心
油炸方便面、酥餅、千層餅、燒餅、花卷、餡餅、餃子、灌湯包等含有脂肪,拋餅中更是含有大量飽和脂肪酸。所以,應盡量少吃這類主食,主食還是以清淡為好,米飯,饅頭、發糕、素面條、粥都是好的選擇,同時增加甘薯、玉米、小米、燕麥等雜糧類低脂肪品種。雜糧中含有較多膳食纖維,可減少脂肪吸收。各種點心中,脆餅干、蘇打餅干和全麥餅干是較好的選擇。面包蛋糕、酥皮點心、月餅、炸薯片、炸薯條、起酥面包等脂肪含量高。
方法八:少去餐館就餐
餐館中菜肴含油量一般比家常菜高很多,成菜之后往往還要加明油。漢堡等快餐屬于高脂肪餐,也應當盡量敬而遠之。自己在家使用新鮮原料烹調低脂肪菜肴,才是最有益健康的選擇。
(編輯 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