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水鄉,特別愛喝湯,什么蘿卜湯、蛋花湯、絲瓜湯、雞湯、鴨湯、肉絲湯、鯽魚湯,甚至連炒素菜盤中所剩的一點湯汁,我都愛一喝而光。
雖然我如此饞湯,但在家里卻不容易喝到湯。先生一家來自干旱地區,對湯不感興趣。一天三頓總是大米飯與炒菜,換的花樣也不過是小米飯與煎炸菜。
長期沒湯喝,我心靈干燥,性情暴躁。我憤怒地指出,本人臉上不斷增加的皺紋就是沒湯喝的后果,并且舉證:“魚為什么沒皺紋,就是因為整天泡在水里。”先生聽后一本正經反駁:“鳥整天飛在空中同樣沒皺紋。”公婆則異口同聲:“喝了湯,我們就要不斷解手,煩!”
為了改變局面,我決定分裂他們的陣營。我首先斷掉女兒買飲料的資金,讓愛運動的她整天干得打轉,老想喝點什么;對于年老體弱的公婆,我竭力鼓動他們看韓國片,因為里面有許多煲湯鏡頭,而我趁機在旁大講特講湯的養胃治腸功能;對于惟美的先生,我則著意渲染湯的視覺美,說青菜豆腐湯像一幅美麗的山水圖,說番茄蛋湯像充滿質感的西洋畫。
我的湯路是崎嶇不平的。當我終于調動起一家子喝湯的欲望時,卻因我的煲湯技術太差及選料不慎差點自斷前程。那一次,我買了一只老母雞在家煲著,不知是雞太肥了還是調料沒放得好,雞肉爛了卻沒有一點香味,忽然看到灶臺上有三根苦瓜,就順手切片放下去解油膩。這一放徹底壞了事,雞湯不香還罷了,郁悶的是湯中充滿怪怪的苦味,最后不但家人堅持不喝第二口,連我硬著頭皮也只是吃了二口湯,最后只能連雞帶湯一起倒掉。
后來,我又買了幾條鯽魚回來煲,這次魚很爭氣,被我猛煎慢熬后,很快地把滿鍋水變成奶白色湯。放了蔥段,盛進藍花白底大湯盆,一家子圍坐著吃得很溫馨。就在我得意地準備自夸兩句時,80歲老公公的嗓門忽然發出“啊!啊!”聲,眼淚也跟著往外流。原來,一根魚刺卡住了他的喉嚨。接著滿桌慌亂,大家先讓他喝醋,再讓他吞飯塊,一切無效后,先生把他送進醫院解決問題。
屢屢“犯事”,先生掛著臉嘰咕:“下次不要再煲湯了。”唉!我絞盡腦汁爭取來的機會怎能放棄呢?后來,經過我不斷請教廚師,不斷地練習,終于將湯煲出了水平,煲高了自己在家中的地位。
現在婆婆常一邊喝湯一邊贊嘆:“飯后一碗湯,神仙都不當。”先生則后悔沒有早幾年同意我做湯。女兒總是一邊打著飽嗝一邊夸張地叫著:“老媽做的湯不要太好呵!”
喝完湯后,各自回房間,公公婆婆安靜地看電視,女兒專心一意地做功課,先生上電腦查資料,我則美滋滋地洗刷凈鍋碗瓢盆后坐到先生旁邊打毛衣。打著打著,我的思緒就會滑開去,心想有湯的生活才滋潤。
(編輯 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