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鐘情古玩的人,退休前,我整理出版自己的收藏集《藏海拾貝》。因為收集資料、設計編排和跑印廠等勞累過度,引發了心肌梗死,住進了醫院,經過醫生的及時搶救,病情緩解后出院。回家休養期間,我閱讀醫藥書籍,發現許多文章在介紹心肌梗死病人的康復休養時,特別強調走路的作用,認為在醫生的指導下,堅持服藥;配合走路、體操、靜養功等運動療法,有利于康復。為此,我就把走路作為康復休養的主要措施。在以后的1年多時間里,我堅持日日走路,風雨不停,使心臟功能得到了改善,再也沒有發病。
我的走路康復運動經歷了陪伴從有到無、距離從近到遠、速度從慢到快的過程。
陪伴從有到無。我初出家門到戶外走路,家人不放心,因此,我在身上帶著急救藥,老伴也寸步不離地陪著我走。我們邊走邊談,既壯了膽,又克服了寂寞。大約經過老伴兩個月的陪走,我逐步適應了,從此,就一個人外出走路了。
距離從近到遠。開始,我只是在小區四周走走。第一次僅走了200多米,就感覺到有一點氣短,我便馬上坐下來休息。漸漸地,我有些適應了,就將走路的距離適當延長。3個月下來,我已能一次走2000米左右。這時候,我邊走邊逛古玩市場,把體療和古玩收藏緊密地結合起來,使之不再乏味。
速度從慢到快。剛走路,速度是很慢的,真稱得上是“一步三搖”,走200米就需花10多分鐘。以后,隨著體質的恢復和走路距離的增加,10分鐘可以走400米。不過,我量力而行,只要一感覺到心前區有些不適,就立即放慢步伐。
現在,我已經和正常人一樣,不僅可以生活自理,而且能參加收藏等社會活動,盡管忙忙碌碌,卻樂趣多多,并且忘記了自己是一個曾經患過心肌梗死的老人。
(編輯 玉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