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和矯味劑,大多數人平素都會吃點甜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吃得好,吃得講究,我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富貴病”的發病率隨之攀高,于是,不少人對食糖與健康的關系產生誤解,以為糖是導致這類疾病的罪魁禍首,甚至把它說成是“白色毒藥”、“健康殺手”什么的,而這與一些廣告商的誤導不無關系。
我們知道,機體為了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需要攝取6種營養素,其中糖(包括淀粉等碳水化合物)是提供熱能的主要物質,無論在有氧狀態或是缺氧情況下,都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燃燒”糖,迅速為身體提供能量;在劇烈運動、重體力勞動或用腦過度時,更需要葡萄糖及時補充能量。血糖不足會出現頭昏、頭暈和倦怠乏力等癥狀,甚至發生低血糖昏迷,從而降低勞動效率和學習效率。
作為“多糖”的蔗糖,乃糖家族中的主要成員,在人們日常生活中,食糖是不可缺少的一種調味品。它不但能提供身體能量,還可以增加食品的風味,變得好上口,惹人喜愛,糕點、飲料、乳制品等都少不了加些糖,才能美味可口,不然的話就會淡而無味,使人不感興趣,嬰幼兒更離不開糖,糖為乳品、飲料、食物中常常加入的調味劑。
有些人害怕吃糖會引起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疾病,而盲目忌糖,遠離甜食,這樣做未免有失偏頗。對食糖的利弊應當正確認識,包括糖在內的碳水化合物,如果不加限制地過多攝入,當然不妥,久而久之也許會導致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病等所謂現代文明病;但是,也不必過分忌糖,畢竟糖是身體的主要能源。
糖進入人體后,很快被腸道吸收入血,使血糖迅速升高,在胰島素作用下,部分血糖轉化為糖原,在肝臟和肌肉內貯存,或轉化為脂肪在脂肪細胞內沉積,則血糖不致于突然升高,而保持相對穩定。如果吃糖不加以限制,長期大量攝入,就會增加胰腺的負擔,長期超負荷運轉,終于導致其功能衰竭,使血糖升高,一部分透過“腎濾”,從尿中排出,是為糖尿病。糖攝取過量,還可以轉化為脂肪貯存,沉積于皮下和腹部,而導致身體肥胖臃腫,甚至引起動脈硬化和心血管疾病。以上這些情況,當然應當力求避免。
所謂高血脂(醫學上稱為高脂血癥),即血液中總膽固醇和甘油三脂含量明顯升高,其實這與吃糖并無直接關系,主要由于平素喜食油膩厚味所致。至于身體過度肥胖,不能只歸罪于吃糖,肥胖者未必多吃糖,平素飲食過量,進食過多含動物脂肪的肉食,營養過剩,缺少體力活動等,皆為引起肥胖的誘因,單純減少糖的攝入,未必能減肥。
至于說吃糖過多會導致壽命縮短、大腦病變、神經過敏、衰竭、口腔和腸粘膜功能障礙,患胃癌、腸癌的危險性增加云云,查閱醫學文獻,未見這些說法,屬于誣陷不實之詞,不值一駁,應予推倒。
廣告將蔗糖說得那么可怕,一無是處,無非是為了推銷其產品而“打擊別人,抬高自己”,就像為了推銷降膽固醇類藥物,而將膽固醇說得一無是處、可怕極了一樣,這種誤導消費者的手法當然不可取。
營養學家們推薦的蔗糖攝入量為:每人每天30~40克。上了年紀的人,隨著與血糖調節相關的胰腺、肝臟、胃腸等臟器功能的衰退,機體調節血糖的能力也有所下降,“糖耐量”會降低,因此老年人吃糖宜有所節制,但也不能一點不吃。
統計資料表明,世界每日人均食糖消費量為55克,相比之下,中國人食糖消費屬于低水平,日均消費量僅為21.9克,在全世界排名為倒數第七位。正因為這樣,1997年4月,中國營養學會對《中國居民膳食指南》進行修訂時,未強調控制吃糖、降低食糖攝入什么的,并且刪去“甜食要少吃”這一條。
總之,國人不必對食糖存在這樣那樣的戒心。針對人們對吃糖產生的種種誤解與偏見,我國有關專家就這個問題做了科學的闡述,并且下了這樣的結論:合理吃糖,無損健康。
(編輯 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