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表明,快樂的情緒是人健康長壽的主要因素,而快樂不是外界給予的,只有自己創造的快樂,才是深層的、永久的、穩固的,才能使人終身受益。可見,快樂是智者的人生觀。那么,怎樣創造并感受生活中的快樂,健康愉快地過好每一天呢?中老年朋友不妨從以下“八不”中汲取養料,修養身心。
1.不懷舊 元朝的薩都刺在《念奴嬌·登石頭城》里寫道:“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指點六朝形勝地,惟有青山如壁……傷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歲月不斷地轉換著年輪,昔日多少英雄的豐功偉績,都隨著歲月的流逝一去不復返了。生活就是這樣,有些人和事雖然值得回憶,值得留戀,但畢竟一日難再晨,生活不能總是沉浸在那些殘缺的回憶里。放眼未來,重要的是把握現在,保持舒展的心態,便能達到“秦淮一片明月”的意境。
2.不生氣 樂能長壽,氣大傷身。現代心理學家認為:人在發怒時,呼吸加快,肺泡擴張、血流加快,心跳劇烈,周身處于失控狀態,猶如決堤洪水,自損身心。因此,我們要學會控制情緒,遇到矛盾冷靜處置,盡量少生氣或不生氣。
3.不攀比 知足者日日神仙,不知足者日日苦海。人生在世,應得的權益要爭取,非分的名利要放棄。這并不是向命運妥協,而是因為人都有各自的局限,心平氣和地面對人生才
4.不孤寂 有些人性格內向,不善交際,并由此產生寂寞、孤獨、無助、焦躁等不良情緒反應和難耐的心理空虛感。如不及時調適,則能引起人體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克服孤獨心理,重要的是要有一個正確的心態,樹立自信心,培養生活熱情,主動親近別人,諒人之過,念人之功。從而尋求精神寄托,消除獨處時的寂寞感。
5.不嫉妒 心理學家認為,妒嫉是一種病態的心理,并可導致某些功能性或器質性疾患。不嫉賢,不妒能,關鍵在于平時要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消除認識上的偏差。須知,一個人的智力、體力與適應力,都有一定的限度。我們必須承認有自己力量不能達到之處。當別人在某些事情上勝過自己時,要有為別人喝彩的心情,最低也要有不嫉妒別人的雅量。嫉妒似烈酒,少飲可提神,多喝則傷身或殞命。《三國演義》里的周瑜,《水滸傳》里的王倫,其下場便是最好的說明。
6.不動心 不動心是為了養心。古代養生家莊子對保持內心的清靜,排除私心雜念的干擾尤為重視。他說:“平易·陪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孟子提出不動心一寡欲一收心,最后達到“養浩然之氣”的境界。孟子所提倡的“不動心”就是要排除外界的干擾,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猝然臨之而不怒,無故加之而不驚”。這樣才能保持內心清靜,有利于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7.不消極 樂觀向上,心寬體康。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可能被社會閑置,被人們漠視。如果因此而頹廢消極,只能毀蝕掉自己的心靈和意志。世間沒有一件事情是可以順利辦成的,一切的挫折都是一種考驗——對你毅力的考驗。
8.不貪心 遠古的倉頡在造漢字的時候“一撇一捺”,把人字造得很簡單。這是否可以理解為,古人是在告誡后人不要太貪了呢?如果看見好東西就往自己家搬,那家里準會擁擠不堪。人這一生中,總有些不是自己應該得到的東西,要學會適當地放棄。只要我們知足克己,不貪心,不妄求,對既有的東西知足感謝,自然就不會感到失望和痛苦了。
(編輯 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