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美價廉的中國制造最近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形象突變,從普通的生活用品牙膏到眾多的工業品一夜之間都在西方主流輿論中變成了技術質量的“問題產品”。中國制造真的一夜之間出現質量問題了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應該對這種從質量入手的妖魔化行為保持清醒的認識并進行積極的策略應對。
中國加入WTO之后,中國制造對整個全球貿易體系的影響是主要發達國家始料不及的。發達國家在應對所謂的中國制造的沖擊方面已經打出了兩張牌。
第一張牌是反傾銷,形成事實上的替代性的貿易壁壘,用看似理由十分充分的貿易戰來阻斷中國產品進入發達國家市場。但由于反傾銷具有屬地性質,所以,這張牌實際上正在改變中國制造業的制造地點,也就是向這些發達國家或者是他們所形成的聯盟性質的貿易區進行投資,以達到規避反傾銷的目的,目前這個推動中國制造投資地點轉變的運動正在進行中,但是,投資地點的轉移也帶來了另外一個麻煩,那就是知識產權問題的圍剿,這其實是一種阻止中國制造進入發達國家市場的一種貿易戰爭,不同的是這些行為都被涂抹上了一些看似合理的技術問題的名號。
第二張牌是強制人民幣升值。如果中國拒絕貨幣升值的話,那么他們計劃執行懲罰性的關稅來使中國制造的價格大幅度提升。這是個一刀切的、整體性提高中國制造的產品價格的最好方式,但是,人民幣升值帶來的直接結果是中國產品在這些國家的價格會瞬間提升,這會給當地的消費者帶來巨大的價格壓力,因此消費者對這樣的金融政策的反感性較大。同時中國也不會同意人民幣的隨意升值,因此盡管現在人民幣處于升值過程中,但速度并不如發達國家想象的或者是期望的那么快。
在沒有看到人民幣快速升值的情況下,發達國家拿出了抹黑中國制造的手段:在中國產品的技術與質量上做文章,放大或者捏造中國產品的技術質量問題,以阻止中國產品在這些國家的銷售,這是針對中國制造打出的第三張卑劣的貿易牌。
這種手段是非常隱蔽的,它實際上是回避了關稅問題以及人民幣升值導致的中國產品價格提高帶來的所在國消費者的價格民怨,這個對中國制造抹黑的手段非常惡劣,影響的后果也非常嚴重,我們看到,前兩個手段實際上是發達國家針對中國制造的價格優勢而設計的,其主要目的是抬高中國產品的價格,是以價格為核心的經濟問題設障;質量問題抹黑則是對中國產品的品質設障,實際在為中國產品做道德的惡劣性定性。
客觀來說,對依靠價格取勝的經濟體來說,當它積累了足夠的能量之后,反傾銷與貨幣幣值的提升反過來會促進這種形態的制造業轉型,會逼迫中國制造向依靠技術創新的軌道上轉移,而技術創新能力是產業形成品牌的關鍵能力品質。在發達國家對中國制造打出了反傾銷與貨幣升值之兩張貿易牌之后,中國制造已經快速開始轉型,而這種轉型則會加速中國制造的品牌形成,而在這個節點對中國制造進行技術質量的道德性抹黑,主要用意就是防止中國制造在這些國家開展品牌化發育。
如果把中國看成是一個公司的話,中國制造就是這家公司的產品,也是這家公司的品牌。反傾銷與貨幣升值可以擠壓中國制造的市場,但是無法打擊中國制造的品牌;對中國制造在技術與質量上的抹黑則完全是要讓中國制造與這些國家的消費者絕緣,永遠地取消中國制造品牌的機會。
中國制造需要做的是在貿易戰線上與阻擋中國制造的國家進行科學的貿易戰。但是,中國政府和企業不能只關心貿易與中國制造的價格了,海外消費者的中國品牌教育應該開始了。中國政府與企業應該通過發達國家的公關運作模式,在政府與消費者層面展開有計劃的綜合教育活動,而不是在問題出現的時候自我辯白。這種公關活動是一項戰略工程,它與中國制造的成長是一樣的,也是中國制造的品牌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承載品牌的最終載體是消費者而不是政府,發達國家政府所做的一切就是阻止本國的消費者對中國制造品牌的接受,而中國政府和企業則要打破他們的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