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快速成長,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偶然性在于,它可以集各種武器于一身。必然性在于,擁有了這些武器,華為自然能夠披荊斬棘,成為中國民營企業的佼佼者。
據2007年7月9日消息,華為無線產品總裁余承東近日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表示,華為力爭在1~2年內拿下全球GSM網絡設備市場30%的份額。目前,愛立信是全球GSM網絡設備市場的領頭羊,去年的市場份額為30%。諾基亞、西門子緊隨其后,市場份額為15%。如果華為能夠拿下30%的市場,那么勢必將威脅到愛立信等巨頭的銷售額。
華為高管對外的宣示,有著堅實的基礎。2007年6月,華為成功PK掉許多國際大集團,成為中國移動350億元GSM招標的最大黑馬贏家。中國移動的大單,反映了全球GSM產業此消彼長的新競爭格局正在形成。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新興設備企業正在快速崛起,摩托羅拉、諾基亞、愛立信、西門子、上海貝爾阿爾卡特則紛紛縮水,北電網絡等一些老牌電信巨頭開始漸行漸遠。
華為已經從簡易房起家的一個小公司,快速成長為世界一流的通訊公司。華為為什么成功?它的武器值得特別關注。
本地研發 搶占戰略高地
通訊行業的一個特性是,誰掌握了核心技術,誰就掌握了市場競爭的戰略高地。唯有立于核心技術,才能勢不可擋。還在年收入2萬元時,華為就義無反顧地把大量資金投入研發。二十年如一日,華為最終成為中國技術的驕傲。
一般公司考慮的是中國區域,而華為考慮的是全球。一般公司會考慮以產品拓展市場,而華為則是以研發帶動市場。
華為在國際與國內建立了諸多研究所:美國硅谷研究所、美國達拉斯研究所、瑞典研究所、印度研究所、俄羅斯研究所等海外機構,華為技術(總部深圳)、北京研究所、上海研究所、西安研究所、成都研究所、杭州研究所、南京研究所等國內機構。
以技術研發的本地化來開拓華為的全球化布局,是華為公司的戰略特色,也深刻反映了這個行業的本質。一個不能適應當地人審美、思維、工作習慣的技術設計,是難以贏得客戶的。一個沒有充分本地化的產品和技術,更難以獲得客戶的情感和忠誠。正是基于對行業本質的深刻認識,華為形成了以本地化研發為先導的全球化戰略。
借船出海 間接策略贏天下
對戰略產業的專注,是一種很強大的力量。華為固守通訊設備供應,為結成更多戰略同盟打下了基礎。
商業競爭有時很奇怪,為了排除潛在的競爭對手,花再大的血本也不在乎。在通訊運營這個壟斷行業,企業也許可以在一個地域獲得一小部分收益,但在更多地方,運營商會關閉可以切入的通道。任正非洞悉人性的弱點,恪守著華為長遠的戰略利益。
發達國家客戶知道華為的不多,但是沒有人不知道諾基亞、愛立信、西門子、GE、微軟、IBM、索尼、阿爾卡特、3COM 等。華為與這些巨頭們形成戰略聯盟,無疑是一種借船出海的間接策略,客戶也通過這些巨頭對華為品牌有了一定的認知。
中國企業普遍的信條是:全力打造出最完美的產品,創出品牌,征服世界。華為則進一步認識到間接策略的價值,實現了與跨國公司的廣泛合作。憑借自己的產品和技術,通過參股或控股的方式,華為以技術為本,借力知名品牌和渠道,實現華為全球技術版圖的擴張,這就是間接策略的實質。
削足適履 強化流程與制度
在全球化實踐中,任正非深刻領會到企業組織的可復制能力與可預測性的意義,這體現在企業內部一系列流程和內外環境的模式化,而且已經成為現代規模管理的基礎。
華為在引進西方管理的過程中,經歷過削足適履的痛苦過程。1998年,華為花大價錢請IBM來指導企業內部優化。以客戶為中心的市場成長基因,被IBM用集成管理的模式移植到華為的終端研發,并通過流程加以固化,產生了直接的經濟效益。任正非果斷拍板,對華為的全部流程實行再造,提出了“先僵化、后優化、再固化”、“要穿美國鞋,就必須削足適履”的口號,表達了任正非的意志和決心。
華為曾聘請IBM專家給自己的各個部門做管理評分(TPM),以滿分5分計,華為2003年的平均分只有1.8,2004年才達到2.3,而當年的目標是2.7。按照IBM專家意見,一家真正管理高效規范的跨國公司,其TPM分值應達到3.5。根據IBM專家的評測,華為人均工作效率只有國際一流公司的1/2.5。華為在重整供應鏈之前,其管理水平與業內其他公司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華為的訂單及時交貨率只有50%,而國際上其他電信設備制造商的平均水平為94% ;華為的庫存周轉率只有3.6次/年,而國際平均水平為9.4次/年;華為的訂單履行周期長達20~25天,國際電信設備制造商平均水平為10天左右。華為重整供應鏈的目的就是為了設計和建立以客戶為中心、成本最低的集成供應鏈,為早日成為世界級企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有意思的是,華為曾經兩次聘請美世管理顧問公司,就實行集中度較高的IBM矩陣管理模式進行整合。第一次,美世制定了全面學習IBM的集中式方案,但并沒有被華為采用。因為“集中模式”對高層管理者的要求非常高,任正非也許擔心華為的管理者們達不到要求,于是決定暫時按兵不動。2004年,華為重新聘請美世做企業管理的第二次組織結構調整。目的有兩個:一是改變企業的組織結構,從以往按照部門設立的直線職能性組織,轉變成流程性組織;二是建立一個與國際接軌的營銷體系(包括公司級、區域、產品和大客戶等子體系),以適應本土和國際市場上,客戶越來越明顯的咨詢式營銷需求。
無微不至 建立整體解決集合器
華為固守設備供應商領域,但是華為的理念卻是持續為客戶創造長期價值和潛在增長。因此,華為的產品和服務,已經深深地切入了運營商的所有神經末梢,包括基站系統、流程運營、信息化管理在內的所有運營商的系統建設、維護和管理,所有備件和關聯產品,各種各樣的軟件與芯片,華為都在涉足。
這種供應鏈的深度延伸,使得華為對運營商系統內的所有問題和環節都了如指掌。在整體解決方案中,運營商成了一個殼,華為則成為內容提供商。運營商的任何一種延伸和擴展,實際上都給華為創造了新的市場。有些時候,華為更能為運營商點撥增值的新途徑,主動為他們創造新的價值。
華為的整體解決集合器,在為客戶和自己創造價值的同時,也形成了強大的競爭壁壘。華為的無微不至,培養了客戶的習慣,使得客戶一旦進入華為的集合器,就別想再離開。 同時,客戶個性化的需求也是無止境的,一體化的整體解決也注定要被現實需求突破。任正非非常清楚這一點,所以他歷來強調聯盟,所有的參與者都是盟友。一旦聯盟成規模,一個敏捷的供應鏈聯盟體也就成型了,華為將會更上一個臺階。
以心經營 不流俗才能成就一流
華為十幾年如一日,始終以能夠為客戶創造長期價值和潛在增長為目標。對于任正非來說,做公司不是為了嘩眾取寵,也不是為了光鮮的排名;不是為做社會精神領袖,更不是為了躋身為政府官僚。
做企業是一種生存狀態,更是一種服從,他必須忠誠地服從來自客戶、市場、員工的每一個召喚。做企業永遠有數不盡的危機,永遠面臨倒下去的臨界點。做企業需要永遠的謙卑,牢記時間的作用,時刻警惕事物曇花一現的本質。
許多企業家的行為和思維出自恐懼,而任正非則出自愛心。李一男的回歸是任正非2006年最開心的事。中國人有時對敵人能夠寬容,但是對“叛徒”卻恨之入骨,任正非卻能夠包容。李一男走過彎路,自己從華為出走創業,并處處以華為為對手。但在任正非眼里,經歷了這一番的李一男卻更加珍貴。因為任正非知道,李一男是華為的財富。
當中國公司把面臨的跨國公司的壓力傳遞給每一名員工的時候,全員創造力被激發的同時,員工抑郁癥便也開始頻繁發生了。推崇以心經營的任正非,為此殫精竭慮,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還親自撰文,從精神層面關照并安撫員工的身心。
任正非一定聽到一種神秘的聲音:離開商人的唯利是圖,要敢想敢做,要勇于走向孤獨,不流俗、不平庸,做世界一流企業。只有強者才能把他的幸福狀態宣布為模式。華為之模式,太輕柔地說話,只訴之于最清醒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