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幾年前,新加坡的英文版報紙《海峽時報》是可以在網(wǎng)上免費閱覽的。那時我閱覽該報,常常會遇到Teochew或者Teochow。我遍查當時能夠找到的所有詞典,都沒有找到。不得已,我投書新加坡駐華大使館。使館很快回復。說Teochew或Teochow是指潮州,潮州人或潮州話。后來發(fā)現(xiàn)其實不必麻煩新加坡駐華大使館,在GoogJe英文版上搜索即可得到答案。美國中央情報局編輯的2007年版《世界事典》(World Factbook)上引用新加坡2000年人口統(tǒng)計,也顯示新加坡人口的4.9%說Teochew,即潮州話。(參看: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sn.html)
后來查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的《牛津英語大詞典(簡編本)》(Shoa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第3213頁收錄有Teochew。可是英語名家陸谷孫等人編的《英漢大詞典》卻沒有收錄這個詞語。
《英漢大詞典》漏掉的常用的表達華語世界文化現(xiàn)象和事物的詞匯還有很多。例如Hokkien(閩南話)。其他諸如根據(jù)口語漢字發(fā)音轉(zhuǎn)寫成英文的詞語“yugen(幽玄)”在英語文獻中也比較常見,在《牛津英語大詞典(簡編本)》中可以查到,但是《英漢大詞典》也沒有收錄。
《英漢大詞典(第二版)》第914頁對hotpot條目的釋義如下:罐燜土豆牛(或羊)肉。
這個釋義跟幾十年前的老詞典沒有什么兩樣。但是語言是隨著時代發(fā)展變化的。從1995年到現(xiàn)在,筆者遇到的所有英語國家人士都用hotpot來稱謂中國的“火鍋”。而且所有國外出版的英文中國旅游手冊上,“火鍋”都用\"hotpot\"來表示。《牛津英語大詞典(簡編本)》(上海外教社版)第1275貞電明確說明hotpot有“火鍋”的含義:Also,an oriental dish consisting of thinly-sliced meat,vegetables,etc.,dipped in boiling soup by the diner.(也指一種東方菜肴,包含切得薄薄的肉,蔬菜等,由用餐者浸泡在煮沸的湯里)。
2 2004~2005年擔任美國歷史學會主席的著名漢學家史景遷著有《TheSearch For Modern China》。該書在西方大學被廣泛用作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標準教科書,還曾經(jīng)入選《紐約時報》非虛構(gòu)類暢銷書排行榜。我曾經(jīng)給該書挑出三個硬傷。該書(1991年諾頓出版公司平裝版本)第260頁說江亢虎曾經(jīng)擔任袁世凱的教育顧問。我曾經(jīng)研究過汀亢虎,知道江亢虎從來沒有擔任過袁世凱的教育顧問。該書第430頁說卜凱跟賽珍珠是在1933年離婚的,可見有關(guān)卜凱的檔案都表明卜凱跟賽珍珠是1935年離婚的。第644與645頁之間的一幅插圖上把中國科技大學說成是合肥大學,還說該校曾經(jīng)是北大的分校。我致信史景遷,他說再版時修正。
3 《西行漫記(英漢對照本)》(Edgar Snow著,董樂山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年7月第l版)第217頁寫毛澤東回憶在長沙第一師范學校的日子有這么一段:
“A teacher named T’ang used to give me old copies of Min Pao[People’sJournall,and I read them with keen interest.I learned from them about the ac-tivities and program of the T;ung Meng Hui.One day I read a copy of theMin Pao containing a story about two Chinese students who were travelingacross China and had reached Tatsienlu,on the edge of Tibet.This inspired mevery much.I wanted to follow their example;but I had no money,and thought Ishould first try out traveling in Hunan.”
第216頁董樂山的譯文如下:
一位姓唐的教員常常給我一些舊《民報》看,我讀得很有興趣。從那上面我知道了同盟會的活動和綱領(lǐng)。有一天我讀到一份《民報》,上面刊載兩個中國學生旅行全國的故事,他們一直走到西藏邊境的打箭爐。這件事給我很大的鼓舞。我想效法他們的榜樣,可是我沒有錢,所以我想應(yīng)當先在湖南旅行一試。
淵博如董樂山者也難免出錯。這位教員不是姓唐,而是姓湯。湯增璧曾先后擔任《民報》副主編,黃興的秘書和長沙第一師范學校教員,當時毛澤東正好在那里上學。我曾經(jīng)在一本民國人物大詞典(當時沒有記下詞典的名稱)上抄下過一段簡介:
湯增璧(1881~1948)字公介,號郎卿,筆名曼華,江西萍鄉(xiāng)人,1881年(清光緒七年)生。青年時應(yīng)童子試,中秀才。嗣入南京兩江師范學堂。1903年赴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學習。1905年,經(jīng)黃興等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次年任《民報》校對。1908年夏,任《民報》副主編。1910年歸國。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后,任民軍司令部秘書:1914年任湖南第一師范學校教員。1927年10月,任國民政府秘書,1928年9月任僑務(wù)委員會秘書長等職。晚年任國史館纂修兼秘書。1948年春,病逝于南京。終年67歲。
湯增璧之子湯鐘琰先生曾經(jīng)在《青海師院學報》1981年第3期發(fā)表《斯諾(西行漫記)唐某姓氏事跡考略》一文,指出這個翻譯錯誤。但是我看到的后來出版的所有的《西行漫記》中文版本都沒有更正。
4 著名翻譯家江楓曾經(jīng)把溫源寧的Imperfect Understanding《不夠知己》翻譯成中文,由湖南某出版社出版。該書在遇到Utopia College和Lee Hung-chang時竟然沒有譯出:其實林語堂在他編的《當代漢英詞典》中,就用“Utopia”來翻譯“大同”。我收藏有民國時期平海瀾等人編的《英漢模范字典》,該書在序言中提到上海大同大學校長曹某,大同大學用的就是\"Utopia University\"。“Utopia Col-lege”顯然就是大同大學的前身大同學院。那Lee Hung-chang則更不可思議了。過去(現(xiàn)在海外和港澳臺依然如此)人們常用威妥瑪式拼寫法的“Lee”來拼寫“李”以及其同音字,用“Hung”來拼寫“鴻”以及其同音字,用“Chang”來拼寫“章”以及其同音字。例如,辜鴻銘的英文名字就是“Ku Hung-ming”。由此,再加上那篇文章意思,很容易知道這個Lee Hung-chang是誰。
5 張五常和牧野文夫曾經(jīng)把卜凱任教過的“University of Nanking”翻譯成“南京大學”。事實上直到1949年才有“南京大學”這個名稱,而卜凱1944年就離開了中國。其實“University of Nanking”是“金陵大學”。Ginling College則是金陵女子學院的英文名稱。
6 洛陽外國語學院姚乃強教授編的《漢英雙解新華字典》(商務(wù)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0年·北京)第162頁在“法”條目下,講到“佛法”竟然如此解釋:佛法the Buddhist law and the methods of govemmg。說“佛法”是“佛教法律和統(tǒng)治方法”。查閱《辭海(縮印本)》(1979年版,上海辭書出版社)第235頁,佛法:佛教名詞。“佛”指釋迦牟尼,“法”指道理;“佛法”就是釋迦牟尼所傳講的道理。查閱《辭源(修訂本)》(商務(wù)印書館1996年北京版)第一冊,第190頁佛法:佛教的教義。《晉書·孝武帝紀》:太元六年:“帝初奉佛法,立精舍于殿內(nèi)。”無論如何,《漢英雙解新華字典》錯得太離譜了。“佛法”的英語解釋應(yīng)該是:1 Buddha dharma;Bud-dhist doctrine,2,power of Buddha。該書第796頁把“元”條目下的“成吉思汗”翻譯成漢語拼音“Chengjisihan”,成吉思汗在英語中有習慣的譯法“Genghi Khan”,或“Jinghis Khan”、Temujin,改用成漢語拼音應(yīng)該謹慎。
7 我曾經(jīng)請歐洲漢學協(xié)會副主席,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教授Tim Wright先生和華中師范大學東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的劉家峰老師審閱拙文《史景遷的中國近現(xiàn)代通史》,Tim Wright說:如果史景遷那么厚的一本大部頭只有三個錯誤,那是絕對讓人吃驚的。劉家峰老師說:任何人都難免有錯誤,大錯誤沒有,小錯誤還是有的。你的那篇小文章還有幾個錯別字呢。
誠哉斯言!可是,春秋責備賢者,速朽的玩意兒誰會在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