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歐陽修(1007~1072)誕生一千周年,據說不少地方都準備做些紀念活動。
揚州人對歐陽修有著特殊的感情,他曾在這里當過郡守,所建之平山堂至今猶存,是遠近聞名的旅游勝地?!皶云饝{欄,六代青山都到眼;晚來對酒,二分明月正當頭”一一站在平山堂前,既可以欣賞四周的美景,也可以發懷古之幽情。盡管現在因為大氣污染的關系,江南諸山已經無從到眼,但歐公遺愛仍在人心。
其實歐陽修在揚州當地方官只有一年,即慶歷八年(1408),到第二年就改任穎州(安徽阜陽)郡守了?,F代官員最為看重的“政績”,他在這里好像并沒有建立多少,最有名的也就是修了這么一座平山堂。如此而已。
沒有任何轟轟烈烈的大事,而口碑極好,過去我總以為這無非是他那“文章太守”的名聲在起作用;最近讀了黃進德先生所著《歐陽修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為匡亞明先生主編之“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第76種),才明白并非完全如此。
歐陽修當地方官自有他的一套。他固然是一位學養極高的文人,同時政治家的素質也非常之高。黃《傳》引錄朱熹的有關記載告訴我們,歐公認為“不問吏才能否,施設如何,但民稱便,即是良吏”;所以他自己當地方官“不見治跡,不求聲譽,以寬簡不擾為意,故所至民便,所去民思”。
這些話說得何等的好啊。古代的“父母官”能不擾民,民稱便,談何容易!
朱熹又說歐公治郡以減事為主,“公至三五日間,事已十減五六;一兩月后,官府闃然如僧舍”。不擾民看似簡單,其實極不容易做到;在古代,衙門里越是忙得厲害,往往越是干預過多,徒增滋擾,老百姓負擔加重,最后則是民不堪命。
歐陽修是中國文學史、思想史上的大人物,歷來的研究也很多,但一向缺少一本詳細的評傳。黃著以時為經,以事為緯,用35萬字的篇幅詳細敘述歐公飽經憂患、守正不阿的一生,對他作了一番透徹的研究,這實在是一件勝業。《評傳》對歐陽修政治革新的思想和實踐闡述甚詳,生動細致,發人深思;對歐公在經學、史學、文學諸方面的成見也都有深入詳盡的論述,體大而慮周,言近而意遠。既是對過去歐陽修研究的全面總結,同時又作了許多難能可貴的開拓和深化,是一本很好的評傳。
此書學術性很強,而可讀性又非常之好。歐公一向主張為文要“自然”、“流暢”(《與黽池徐宰書》),本書正采取這一路數,可謂“得體”。人們常常感嘆,有些學術著作雖然內容不錯,可惜文字太差,干枯晦澀,甚至文理不通,令人難以卒讀?!爸袊枷爰以u傳叢書”已出的多種,文字都相當講究,確屬精品,在學術界、讀書界一向有口皆碑。
歐陽修《答吳充秀才書》有云;“夫學者未始不為道,而至者鮮焉;非道之于人遠也,學者有所溺焉爾。蓋文之為言,難工而可喜,易悅而自足。世之學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則日‘吾學足矣’,甚者并棄百事不關于心,日‘吾文士也,職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鮮也。”歐陽修是大學者,大作家,但他并不以此自限自溺于此,而是關心“百事”的,這才能成為一位有道之士?,F在當地方官,辦法當然與北宋時代大不相同,而他提出的“寬簡不擾”、“所至民便,所去民思”的標準好像還沒有怎么過時,仍然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