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國學界開展對現代新儒學的研究以來,作為新儒學“現代三圣”的馬一浮(1883~1967)雖然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得到了一定的關注和研究,但與熊十力、梁漱溟等相比仍然顯得冷落。已有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儒學思想是保守還是現代、是宗程朱還是宗陸王等純學術的問題上,對馬一浮的思想內涵和現實意義缺乏討論和開掘。陳銳教授的《馬一浮與現代中國》是近年研究馬一浮的新作,其特點是擺脫了純學術的研究套路,對馬一浮的思想、文學造詣和人生的歷程做綜合考察,尤其是通過時代的變遷來觀察他的思想發展形成過程,和他對人生、對宇宙的領悟。在敘述中,作者采用征引馬一浮詩文的方法,很好地展現了傳主的文采、學識、思想和人格魅力。
與已知的相關研究比較,該書材料詳實,分析縝密,無論是在視角還是篇幅上,也無論是在史實增補還是訂訛上,都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不虛美不隱惡,特別是對積習已久的舊說,根據掌握大量文獻予以糾正,使一個真實的馬一浮躍然紙上。例如馬一浮在1904年翻譯過一本書《政治罪惡論》,蔣慶在《追求道德的政治》一文中曾認為它對馬一浮的影響十分巨大,并說這是一本書改變一個人一生的信仰,決定一個人一生生命歷程的典型例子。他認為馬一浮在翻譯了《政治罪惡論》之后就對人類不道德的政治行為產生了深刻的反省與極度的厭惡,最后毅然放棄西學,回歸中國古老的儒家傳統,成為一代儒宗。其實這完全是揣測之詞。陳銳指出,對此書的翻譯并沒有促成馬一浮向儒學的回歸,而是由對政治罪惡的厭惡遁入了佛道的虛無,去過隱居生活。又比如,對于馬一浮在復性書院終止講學的原因,學界多認為是抗議政府干涉書院事務和停撥經費,這樣的認識雖然于馬一浮的形象有益,但作者指出實際的情況其實是由于馬一浮不長于講學等原因,并非因為停撥了經費。再比如,有學者認為馬一浮在1947年的鬻字等舉動是為刻書籌集經費,但實際情況卻是為了修繕祖塋。
對這本描寫現代儒者的傳記而言,辨正史實只是基本功夫,該書真正有價值的地方是作者將馬一浮的人格和思想演變放在現代中國社會演變的大背景上,增加了對其思想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將傳主的哲學思考與歷史的變遷結合起來,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新看法。
例如,馬一浮的思想中存在著濃厚的悲觀、出世與歸隱的傾向,并往往被人們所批評。作者從社會文化和心理的角度分析了馬一浮衰落的家庭背景對其思想和人格的影響,卻認為這實際上反映了傳主一種從柔到剛的轉變,它在現代中國的知識分子身上具有典型意義。作者指出,悲觀與樂觀、出世與人世、虛無與革命理想構成了現代中國思想創造不可分離的兩極。在馬一浮的身上,同現代中國的許多文化名人一樣,也正是那些消極退隱的成分為其思想和詩歌增加了深度和力量,成為其創造的源泉。在分析馬一浮的留美的經歷和從向西方尋求真理到回歸傳統的急遽轉變過程時,作者認為,這體現了現代中國思想進程的普遍特征,在現代中國思想史上有著普遍的意義。
馬一浮與二十世紀儒學的變遷是作者著墨最多的地方,作者從復性書院、馬一浮的詩歌研究,馬一浮與其他儒者的關系等方面次第展開,以具體的事例展現現代中國的儒學困境和馬一浮的思想轉換的歷程。作者在分析了復性書院的成敗之后指出,復性書院本身就表現了一種動搖于超越的道和現實政治之間的緊張和兩難狀態,它的命運也就是傳統和現代儒學演變的真實狀態。作者并不是從簡單的概念出發得出這一結論,而是通過馬一浮的一系列詩歌來分析他1949年后對儒學態度的變化,這對全面理解現代新儒學的變遷有重要的啟迪。作者指出,二十世紀的儒學是一種從理想走向現實、從神秘走向理性和經驗的過程。作為現代新儒學運動的重要先驅,滲透于馬一浮思想和詩歌中的那種神秘的熱情,是他與后來傾向于現實和政治的新儒學的重要差別。
馬一浮清末已有文名,他在現代中國的學術圈子中影響頗大。辛亥革命后,陳獨秀仍稱他為“大儒”,但就是他第一個將《資本論》引入中國。1921年夏,二十八歲的梁漱溟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出版前夕,從北京去杭州拜望了年長其十歲的馬一浮,并“經馬一浮先生的推薦,讀其所贈宋儒楊慈湖、明儒羅近溪著作,開始在自己思想中,升高了儒學的位置”。八年后,“大病幾死,誓愿盡力于先圣哲之學”的熊十力將其最重要的《新唯識論》的手稿托其學生送與馬一浮請教,請他修改、作序并幫助出版。這些史實表明,馬一浮作為“一代儒宗”雖然不像梁漱溟那樣聲名卓著,也未能像熊十力那樣培養出優秀的弟子,但這絲毫不能動搖他在新儒學運動中的先驅地位。不過僅僅把馬一浮視為新儒學運動的先驅,在某種意上是小看了馬一浮身上傳統文化的根底。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豐子愷就稱他為“書法界之泰斗”;馬一浮對佛學的精深理解,在學界稱之為“南馬北湯”(湯用彤)。至于他的詩詞,賀麟認為是“我國當今第一流詩人”……
本書作者從1990年起就從事馬一浮的研究,他將馬一浮置于二十世紀的動蕩背景中,對其生平、思想和詩歌等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以表現那貫穿于其中的“孤神獨逸”的風格和靈魂。書中對于馬一浮早年生活中經歷至親死亡對其留下永久影響的描寫,對于馬一浮留美期間對封建專制和軟弱的民族性的批判以及他日后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行者的思想歷程的分析,都頗有可觀。作者通過馬一浮的人格和命運、與新儒學運動的關系以及儒學在大陸的沉浮的描述,從一個側面揭示出現代中國社會和思想循環變遷的軌跡。
此外,作者的文字富于詩意,盡管書中引文較多,但讀來并不覺晦澀。夾敘夾議的思想評論、詩意的文字和不時穿插的幽默,使讀者在領會傳主思想,感嘆他的文學功力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作者駕馭和剪裁史料的匠心。
(《馬一浮與現代中國》,陳銳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8月版,26 00元)